俞孙梅
(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江苏 南通 226001)
静脉治疗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通过输液装置于患者静脉注入营养液、药液或者血液等,部分患者由于长期进行静脉治疗,需反复注入不同种类药液,传统静脉治疗通过反复穿刺的方式,容易增加患者疼痛和不适感受,甚至增加穿刺点发炎或者感染的发生率[1]。PICC置管方式主要是将外周浅表静脉作为穿刺点,可选择的血管范围较泛,还可以避免反复穿刺,减少血气胸以及血管穿孔等并发症发生,提高静脉治疗的效果[2]。此次选取我院神经外科2018年1月到2019年10月接收的PICC患者52例进行研究,具体如下。
抽取2018年1月到2019年10月我院神经外科接收的PICC患者52例,将其按照双盲法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组26例。参照组男性1 4 例,女性1 2 例,年龄2 4 到7 0 岁,平均年龄(48.26±6.73)岁;研究组男性15例,女性11例,年龄24到74岁,平均年龄(48.94±6.52)岁。患者均接受PICC置管的治疗。排除肝肾功能异常的患者。两组存在可比性,P>0.05。
参照组行常规护理。规范静脉穿刺的流程,穿刺后观察穿刺点是否发炎、漏液,告知患者有关的注意事项,如:避免牵拉输液管以及置管。
研究组行静疗专科护理。①建立静疗专科的护理小组。由科室成员建立护理小组,小组内护理人员明确分工,结合患者情况给予护理干预;②护理措施:首先,于置管前进行健康教育和宣传,发放宣传教育手册和资料,介绍PICC置管的优势、作用以及注意事项,不得长时间下垂或者负重置管手臂,对于穿刺手臂或者穿刺点发生任何不适的情况,则需要及时告知医务人员,不断提高患者对于PICC置管的认知,充分意识到PICC置管的重要性,利于患者对于治疗和护理的配合;其次,需要根据医嘱选择适当的穿刺部位,常规消毒穿刺皮肤后按照操作流程进行静脉穿刺,穿刺后使用无菌辅料进行固定和保护。在患者置管期间,则需要加强巡视力度,并且观察导管是否通畅、移位、穿刺点是否渗液等。在患者置管期间,护理人员不仅需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并且再次告知患者置管的优势,减轻患者的焦虑和不安情绪。同时,寻求患者家属的帮助,给予患者更多的鼓励,告知患者不良情绪并不利于疾病的恢复,讲述有关置管成功的案例,及时消除患者的不安和困惑,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对比两组患者总体依从性和并发症发生率。
应用 SPSS19.0 软件进行数据计算分析,计数资料以(n,%)形式表示,卡方检验,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与参照组20例(76.92%)比较,研究组总体依从性25例(96.15%)明显较高,P<0.05,卡方值=4.127,P值=0.042。
两组比较,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2例(7.69%),而参照组的发生率8例(30.77%)相对更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对[n(%)]
近年来,伴随医学技术的成熟,PICC置管作为一种安全性高、操作方便的置管方式,针对反复需要输液的患者来说意义重大,不仅能够达到治疗效果,同时,还能够减少反复穿刺的弊端,有效避免穿刺点发生疼痛、感染以及局部组织坏死等并发症[3]。在进行静脉治疗的过程中,采取常规的护理管理,主要是以严格的无菌操作为主,进而提高静脉治疗的效果,但是大部分患者需要长时间接受静脉治疗,将会降低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甚至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目前,临床上通过行静疗专科的护理干预,穿刺前加强对于患者的健康教育指导,帮助患者建立自我管理意识,进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4]。与参照组20例(76.92%)比较,研究组总体依从性25例(96.15%)明显较高;两组比较,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2例(7.69%),而参照组的发生率8例(30.77%)相对更高,P<0.05。充分可见,与常规护理相比,通过行静疗专科护理干预,提高了PICC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更加利于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总而言之,通过对PICC患者给予静疗专科的护理干预,利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并且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