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血管腔内治疗颅内血管破裂出血的围手术期护理

2020-06-13 08:23沈冬梅刘耀君陈礼章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20年19期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血管

刘 芬,沈冬梅,刘耀君,陈礼章

(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介入科,广东 中山 528415)

颅内血管破裂出血临床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约占急性脑卒中的10%左右。颅内动脉瘤是其最常见的病因(约占50%~80%),其次是血管畸形(SAH)。目前治疗方法首选是血管腔内栓塞治疗。急诊介入治疗围手术期护理可保障手术治疗的顺利开展[1]。本文对颅内血管破裂出血急诊行血管腔内介入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以期提高护理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8年3月~2019年9月选取因蛛网膜下腔出血在我科急诊行血管腔内栓塞治疗的84例患者做为研究对象,其中经CTA诊断为脑动脉瘤破裂出血82例,脑血管畸型出血2例。按随机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4例)。对照组中,脑动脉瘤破裂出血39例,脑血管畸型出血1例;男性18例,女性22例;年龄8~85岁,平均(51.6±3.4)岁;病程30分钟~48小时,平均(22.4±1.5)小时。观察组中,脑动脉瘤破裂出血43例,脑血管畸型出血1例;男性18例,女性26例;年龄32~81岁,平均(54.6±2.3)岁;病程25分钟~48小时,平均(21.2±1.7)小时。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 (P>0.05)。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全麻,股动脉穿刺,置入6F血管鞘,将微导管头端放置到动脉瘤腔内或畸型血管团供血端,用弹簧圈或ONYX栓塞剂,填塞动脉瘤或畸型血管,拔出导管及血管鞘,压迫穿刺点15分钟止血。

1.2.2 护理方法

1.2.2.1 对照组

患者由介入室护士给予常规急诊介入手术围手术期护理,即接通知后20分钟内到介入室,进行术前准备,术中按手术医生要求给药及传递术中用品,术中给患者吸氧,并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的观察,术后在介入室查看患者全身情况及穿刺部位包扎情况至患者转运回病房为止。

1.2.2.2 观察组

患者由介入室专职神经介入护士给予综合急诊介入手术围手术期护理:1、术前护理 护理人员应主动了解患者病情及诊断,并做好充分准备。患者及家属进行心理疏导,消除对手术的紧张、恐惧情绪,告知微创手术高效、恢复快等特点。2、术中护理 熟悉相关手术流程,做到与手术医生默契配合。熟悉术中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并能及时熟练地进行相应抢救处理。3、术后护理 手术护理人员要参与到患者术后24小时的临床护理,主要内容包括:患者术后全身情况的观察,穿刺部位的观察,及时发现诸如褥疮、穿刺部位血肿等并发症。医务人员应指导患者进行早期肢体活动,预防出现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的并发症。加强深静脉置管、尿管等相关管路的管理,预防医源性感染的发生[2]。

1.3 护理效果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介入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进行对比。对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疗

效按照GOS评分标准评分进行对比,发生死亡则为1分;植物人状态,只有眼部活动和睡眠周期则为2分;较为严重的残疾,无完全独立生活能力则3分:中度残疾,无需他人照顾,有工作能力则4分:正常生活,少许身体机能不全则5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α=0.05。

2 结 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疗效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表2)

表1 两组不同模式护理手术一般情况的比较

表2 两组不同模式护理手术疗效情况的比较

3 讨 论

临床上颅内血管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较高致死率和致残率,及时采取血管腔内治疗能够有效进行救治,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致残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3]。而及时选择进行血管腔内治疗,尽量缩短手术治疗时间就成为提高疗效的关键,本研究通过选用神经介入专职护士,进行急诊介入手术的综合围手术期护理,使急诊介入手术的术前准备更加充分,术中与手术医生的配合更加默契,术后患者并发症的观察更加严密细致,从而与常规介入手术护理对比,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预防和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进而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提高了血管腔内治疗的疗效,因此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蛛网膜下腔血管
综合护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的临床干预分析
1例右心房至第二肝门的下腔静脉损伤患者的急救措施探索
剧烈头痛?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为什么容易再出血?
血管里的河流
少糖多酸护血管
最伤血管的六件事
麻醉前加温输液对蛛网膜下腔麻醉患者中心体温及寒战的影响
你的血管有多长
脑出血的几点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