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肢骨折固定术后镇痛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020-06-13 11:45:24王兴旭
智慧健康 2020年14期
关键词:臂丛疼痛感上肢

王兴旭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第一人民医院 麻醉科,江苏 连云港 222500)

0 引言

在对患者进行骨折固定术后,往往会引起剧烈的疼痛,会对患者的恢复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需要对患者采取相应的镇痛措施进行疼痛的缓解,临床统计中发现,通过麻醉进行骨折固定术的镇痛,具有良好的使用效果,可有效减轻疼痛感为患者带来的影响[1]。神经阻滞麻醉是目前常见的麻醉方式之一,通过将麻醉药物注入患者臂丛神经干周围,促使患者注射部位产生神经传导阻滞的效果,进而减轻疼痛现象[2]。另外通过上肢神经阻滞麻醉的方式,可以减少对镇痛药物的服用,抑制了服用药物后不良反应的产生,对上肢骨折固定术后的患者具有良好的使用性[3],现通过选取50 例患者进行研究,为探究其应用价值,有以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 月至2019 年11 月的50 例上肢骨折行固定术后的患者进行研究,通过采用随机数表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 例。对照组男性19 例,女性6 例,年龄54~79 岁,平均(69.27±7.38)岁;观察组男性14 例,女性11 例,年龄59~83 岁,平均(71.28±7.94)岁。两组患者性别及年龄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两组患者均符合麻醉使用标准;②所有患者均为上肢骨折固定术治疗患者。

排除标准:①药物禁忌者;②严重免疫系统疾病者;③心血管疾病者;④神经系统疾病者。

1.2 方法

在进行麻醉前,需要对患者进行监测,严格监督引起情况,于麻醉前12 h 内禁食[4]。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神经阻滞麻醉方式,将患者的体位调整为仰卧位,选取患者前中斜角肌和甲状舌骨肌交汇处的沟状处为药物注射点[5],通过调配0.375%罗哌卡因和1%的盐酸利多卡因混合液25 mL,于患者注射点穿刺入皮下1~2 cm 进行注射,完成后需要进行回抽[6],确认无血液回流或其他相关现象即完成麻醉过程。

观察组患者采用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麻醉的方式,将患者的体位调整为仰卧位,并对患者的颈部进行消毒,通过超声扫描患者上肢臂丛神经,同时,根据超声的扫描结果对麻醉针的穿刺点及角度、深度进行统一规划[7],在超声引导下于患者锁骨下动脉侧方以及患者臂丛神经周围注入0.375%罗哌卡因和1%的盐酸利多卡因混合液10 mL,然后将麻醉针退回至患者神经部位,再次注入10 mL 混合液,随后撤出麻醉针,在超声的观察下查看麻醉药物的扩散效果以及范围,避免麻醉药物对周围器官组织造成影响[8]。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麻醉的整体有效率,显效:在进行麻醉后,患者上肢骨折部位无疼痛感或疼痛感不明显,且无不良反应产生,麻醉效果良好;有效:患者上肢骨折部位的疼痛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具有一定疼痛感但相对较轻,可能出现部分不良反应;无效:患者上肢骨折部位的疼痛感未得到缓解,伴随不良反应的产生[9]。

观察两组患者麻醉的整体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观察两组患者在进行麻醉后病发症的发生情况,包含心率失常、深静脉血栓、认知障碍[1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 对资料进行分析处理,患者的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分别应用t、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麻醉的整体有效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整体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1。

2.2 两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起效时间明显快于对照组患者,且观察组患者持续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对比(,)

表2 两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对比(,)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观察组患者麻醉后各项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n(%)]

3 讨论

麻醉作为临床常用的镇痛和手术用药,对临床治疗和术后镇痛具有良好的使用效果,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则主要用于患者患肢的手术及术后镇痛[11],其原理是通过将麻醉药物向臂丛神经周围注入,从而产生阻滞现象,对患者术后镇痛具有良好的使用效果[12],麻醉的使用同时减少了对镇痛药物的使用,使用具有更高的安全性[13]。对比本文采用的两种麻醉方式,由传统麻醉给药方式进行定位给药,通过利用针触和神经引发的异常现象来定位患者的神经阻滞,在使用上存在明显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患者产生各种不良反应,例如神经出血和神经损伤等情况,对患者的使用性较差[14],而通过超声引导定位的方式,可改善对患者神经的定位标准,对患者进行精准的麻醉注射,同时,通过动态超声的检测,还能够清楚地观察到麻醉药物的扩散情况,相关医师也能清楚了解麻醉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而避免对患者其他系统的影响。超声探头的扫描图像能清晰呈现患者血管组织,有利于针头位置的调整,为提高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超声引导的方式对麻醉医师和患者来讲必不可少[15]。

本文通过对50 例上肢骨折行固定术后的患者采用不同的麻醉方式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麻醉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在麻醉的持续时间和起效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麻醉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方式能够对患者起到更加快速和持久的效果,同时,能够抑制并发症的产生,患者能够在麻醉实践中保证充足的时间做好各项活动以及检查,同时较传统麻醉有更高的有效性,避免了麻醉药物使用不佳和过多使用产生的不良情况。

综上所述,对上肢骨折行固定术后的患者采用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能够更快促使麻醉效果的生效,同时可加长麻醉时间,为手术时间提供充分准备,另外,能够显著提高麻醉的整体有效率,抑制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猜你喜欢
臂丛疼痛感上肢
新材料作文“疼痛感”模拟实战
材料作文“疼痛感”升格指导
情绪干预及注射手法对儿童预防接种疼痛感的影响
基于惯性传感器的上肢位置跟踪
测控技术(2018年6期)2018-11-25 09:50:08
错误姿势引发的上肢问题
中国自行车(2018年4期)2018-05-26 09:01:53
可调节式肩外展支架在臂丛神经损伤中的应用
试论寒烟、李南、荣荣诗歌中的疼痛感
剑南文学(2016年14期)2016-08-22 03:37:38
侗医用木头接骨保住伤者上肢66年1例报道
机器绞轧致上肢毁损伤成功保肢1例
臂丛神经丛内神经移位治疗周围神经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