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川
你是不是也看到过这样一幕,不是垃圾场,而是某小区正门外的快递提取点!
还有这个,无论高贵低贱,不管是吃的用的还是抹的,一律躺地上吃土招灰。
开第一家店时喊出“下单30分钟送到家”的盒马鲜生也出现这样的场景:
这次疫情席卷了全国,引发了几乎所有企业、行业以及国家的反思。做为一名供应链实践人,觉得最该思考的是三者对到家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第一,要致敬零售人,坚守着岗位让超市正常营业;第二,感激快递人,让线上渠道的业务正常开展(虽然疫前下单后马上能明确到货时间,现在下单不知什么时间到货甚至一周没发货都很正常),他们冒着风险、保障着疫情期间百姓的生活所需。但是,感激、感谢的同时,我们需要反思: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快递如此大面积的延迟配送时间?
摩拜、OFO共享单车成就了一波又一波的投资客,让他们的钱包鼓到爆,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短程交通需求,但是却给社会留下了堆积如山的废铁和污染,因为在两个项目的方案里,没有停放解决方案、没有维护保障,自然会问题频出。
类似情形也发生在快递业,线上销售渠道的快速发展、超级大鳄支持的新零售的快速扩张,都无法绕开“送货上门”这一环节,这一环节需求的激增,成就了四通一达以及大大小小的快递公司,也造成了文章开头所提到的问题。
快递公司无论大小,递送速度、包裹准投率都是其最重要的两项指标。但做好这两项指标需要投入成本,而如何做好包裹的配送成本优化就成为了影响快递公司盈利的关键要素。
要优化包裹的配送成本就必须知道配送成本的主要构成,很明显快递员“送货上门”的日送单数是配送成本的大头(当然,配送员的状态与态度也会关系到顾客对快递公司是否排斥),因为“送货上门”需要与不同订单顾客对接送货时间,这必然会给日配送单数造成很大不确定性。于是,出现了快递柜(不一定是快递公司的),出现了前置仓。
虽然菜鸟或邮政速递都想一统大小快递公司形成快递配送网,但现状依然是百花齐放盈利艰难。
有人居住就会有超市,连锁超市网点的覆盖性其他任何一个行业都难以相比。疫情激发更多连锁超市加快线下与线上的打通,而要做好线上业务就必须先行布局到家业务。
到家业务的开展不仅能促使企业提升品类构成和商品标准管理水平,还会促进企业提升仓储物流、分拣加工经营力,以便与到家业务配套。
更重要的是到家业务可以同时提升企业信息、数据与资金流的匹配力,因为有了这样的强大的匹配力才能做到顾客下单后快速地组织店配、仓配甚至产地直配。
很显然,这样的匹配力也能有效反向提升线下业务。
这次疫情中,很多超市开始涉足到家服务,尤其是那些封闭管理小区周边的超市。疫情凸显了需求,有需求就会有企业去满足,到家业务对超市来说,上好于不上,早上好于晚上。
疫情暴露了到家业务的发展空间,旺盛的需求和极具前景的发展空间必然会促使超市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其仓储物流、分拣加工的能力,同时会刺激他们发展团长服务、前置仓,以便保障到家业务的实施效率和成本控制。
而这些能力的提升,再加上通过节点流程优化、闲时生产力的挖掘完全能够平抑承接快件物流(城市内物流+快递)业务的投入,甚至拥有比快递公司更低的成本、更标准的服务。换句话说,如果做好了将会形成与快递公司分羹甚至取代的可能。
从配送效率来讲,连锁超市实现了全区域覆盖、店与店之间有重叠无死角,这使得超市做到家业务,不仅能解决居民日常所需,还可以在配送业务的覆盖率、配送效率与对包裹的安全保障上比快递公司只高不低。
从配送成本控制上看,递包裹是快递公司的主营业务却是超市的附带增值业务,超市完成包裹到家比快递公司更能降低成本,同时降低顾客的收货频次。
从服务角度来看,由于强复购性,超市送货人员会更注重服务态度。
从对超市的附加值来讲,接入到家服务,增加快递配送,可以提升超市仓储、配送的使用效率,可以帮助超市更多地了解顾客需求(通过包裹的品种分析),还可以通过包裹接触更多的居民,增加超市营销促销活动宣推机会,更提升了超市前置仓的使用频度且能摊销前置仓的投入费用……
到家业务,对超市而言不会增加太多成本却能带来新的盈利空间,捎带做快递既能赚人气也能赚利润,毫无疑问会引来更多超市入局,很可能会成为快递公司最有力的竞争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