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问4》中的矛盾冲突与叶问人物形象的塑造

2020-06-13 00:32江梅玲
电影新作 2020年2期
关键词:叶问李小龙唐人街

江梅玲

《叶问4》作为叶问系列的完结篇,于2019年年底上映。此片延续了前三部所创造的佳绩,获得了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叶问系列之所以广受追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颠覆了传统的英雄形象塑造。比起黄飞鸿、霍元甲、陈真等民族英雄,叶问身上的烟火气明显浓厚了许多,他的形象也更加多面和立体。叶问的性格平和敦厚,唯老婆是从,是一个典型的“惧内”的中国传统好男人。《叶问1》中叶问的家被日本人侵占,全家人由此陷入生存危机,面对日本运兵卡车,他无所适从地移开身子。这个细节呈现出了一个普通人面对家国剧变的迷茫。《叶问2》中被房东催缴房租,他只能与妻子相对沉默。《叶问3》中面对妻子突如其来的疾病,他压抑着痛苦陪伴她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叶问所遭遇的生存困境,正是芸芸众生皆能共情的日常。而在每一次或大或小的冲突之中,我们都能看到他对家庭的重视,对朋友的忠诚,对武术精神的执著,对民族大义的坚守。这让他一次次走上战台,完成了从凡夫俗子到民族英雄的转变。《叶问4》在前三部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了这位武学大师的日常生活。在该部影片中,叶问面临着新的人生课题以及矛盾冲突,其人物形象也在冲突叙事之中变得更加丰满。

一、父子冲突与叶问慈父形象的塑造

之前的系列重在对叶问“好丈夫”“好朋友”形象的刻画,而《叶问4》则侧重于他的另一个身份:父亲。这亦是天下男人都要面对的人伦课题。叶问面对这个问题,却显得格外棘手。《叶问4》采用了倒叙手法,影片开篇叶问便置身于旧金山空手道大赛现场,并回忆起了在医院时医生宣告他身患头颈癌的场景。叶问之妻张永成在此前已经过世,只留下他与儿子相依为命。生老病死,人之常情,一代宗师亦不免于此,这使得影片从一开始便抹上了一层苍凉的底色。

“叶问是一个深受传统伦理教化的习武者,在他眼里,家庭是任何东西都替代不了的。”失去妻子的叶问独自承担起了养育孩子的责任。然而,叶正因为打架被学校退学使得父子矛盾爆发。父子二人在叶正人生道路的选择上产生了重大分歧。叶正希望放弃读书去学拳,而叶问则坚持要他读书。叶正以言语顶撞叶问,并提到了母亲,叶问一时失手打了他,父子之间的隔阂加深。叶正如所有正处青春期的叛逆少年一般,对父亲冷战、拒不开门、不应人,并且拉起床上的帘幕,将自己隔离在狭小的空间内,切断与父亲的交流。面对叶正的抵触,叶问是温和包容的,他最终还是踏上了前往旧金山为儿子选择学校的路途。他嘱托好友肥波照顾叶正,并表示会每天晚上十点打电话询问儿子的情况。这些都表现出了他对儿子深切的关心和爱。“影片所刻意经营出的一种与传统武侠片不同的平淡风格,一种将生活和情感都白描化、日常化的处理。”《叶问4》中延续了这一叙事风格。影片通过叶问的回忆,在平缓的叙述中描绘出了父子日常相处的细节。父子之间的冲突也具有典型性的意味,让人能够剥去武术的外壳直达叶问内心的柔软。

到达旧金山之后,叶问为了获得入学推荐信而屡屡碰壁,让人深感天下父母心别无二致。比起入学的困难,更让叶问无奈的是儿子的冷漠,叶正拒绝接听他的长途电话。叶问开始违背医嘱抽烟,对父子关系的深沉忧虑表露无遗。而此次择校之旅也让他的教育理念悄然发生了变化。白人的傲慢、文化的偏见、校园暴力的发生,让叶问心里升起了“美国的月亮也不是那么圆”的想法。尤其是万若男的出现,促成了叶问对父子关系的重新审视。若男喜欢跳啦啦操,却被父亲万宗华逼学太极。她在学校被白人同学欺负,奋起反抗,回家却被父亲指责招惹是非,还挨了打。万氏父女之间的关系就像是叶问父子的镜像,让叶问得以从当事人的身份跳出来,以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父辈与子女的沟通问题。若男不爱打拳,万宗华却希望女儿传承他的太极功夫,若男的名字也隐含着他的殷切希望。相反,叶问则不希望儿子走他打拳的老路。影片通过矛盾的双重设置,折射出父辈与子女观念的分途与统一。有人愿意传承,有人则选择离去。叶问逐渐意识到,比传承与离去更为重要的是孩子个性的舒展,自主的选择。

和若男的相处让叶问得以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到孩子们渴望被肯定的心情。之后,叶问鼓励若男在中秋晚会上表演啦啦操,此时的他已经突破了最初的观念,开始尊重和支持下一代的选择。叶问对若男的理解和肯定正是万氏父女以和叶问父子之间一直所缺失的。在与巴顿决战之前,生死未卜的叶问最牵挂的还是儿子。他给叶正打电话,坦诚了自己的病情并且向叶正道歉。其实在叶问离开之后,倔强的叶正虽然拒绝接听电话,但是也留意着电话铃声的响起,默默关心着身在异国的父亲。在得知父亲身患癌症之后,父子之间的坚冰顿时被打破,叶正哭着呼唤父亲,期盼他早日归国。叶问归来之后,叶正主动上前拿行李的细节也体现出了他的成熟。影片最后,叶问把曾经缺失的尊重和鼓励找了回来,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自我成长。他顺从了叶正的心意,开始亲自教他打拳,父爱得以升华。在父子冲突中,叶问从固执到反思,再到理解,最终知错能改的心路变化细腻自然,体现出他朴实、温润、融通的个性特征。

图1.电影《叶问3》剧照

二、文化隔阂与叶问武术家形象的塑造

为儿子选择学校是叶问前往美国的驱动力,由此他也身不由己地卷入到关于武学的纷争之中。为求推荐信,叶问拜访了万宗华,二人一见面便撞出了火药味。万宗华认为叶问的徒弟李小龙开武馆教外国人中华武术,是助纣为虐的忘本行径。他气愤地把李小龙出版的中华武术图书摆了出来,并要求叶问制止李小龙的行为。叶问态度温和却也不失坚定,他认为李小龙开馆授徒,有助于将中华传统武术发扬光大,并没有什么不妥。二人的对话也牵扯出了空手道与传统武术之间的矛盾冲突。

门户之见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其根源在于中西方之间的文化鸿沟。这其中固然也夹杂着文化偏见、种族歧视等种种因素,然而唐人街名流的故步自封亦是造成文化隔阂的重要原因。在故事所发生的20世纪60年代,唐人街“这个社区由传统的唐人街名流管理。这种名流在美国政治体制之外起着作用。”中华总会在华人群体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它是华人凝聚力的象征,亦代表着华人的整体形象。这也是叶问所求学校的校长在看了律师的推荐信后,仍然要求他得到中华总会推荐的原因。然而这种“自治”也将唐人街排斥在了美国主流文化之外,华人与白人皆固守在森严的文化壁垒中,彼此难以融合。会长万宗华一再强调华人要守望相助,也透露出了华人的生存困境。在唐人街以外的地方,白人在各个层面上均有着绝对的话语权和优势,他们的傲慢和刁难让华人始终怀有寄人篱下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愈发促进了他们的团结一致,却也使他们囿于唐人街一隅,无法与外界进行文化交流。

唐人街作为华人的聚居地,影片中街道上四处悬挂的灯笼,庆祝中秋节时热闹的舞龙舞狮表演,都展现出了浓浓的中华风情。万宗华就是生活在这种文化环境中的唐人街传统武者,他所居之处的木雕设计、牌匾字画、笔墨砚台和供奉的义神关公等无一不彰显着他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浸润。生存空间被挤压,他对白人有着很深的文化成见,他反对向他们传播中华武术,亦反对空手道。同时他亦有着很强的文化传承意识,他逼迫女儿学习太极拳,并强调在家里要说中文,这都体现出了他骨子里的文化归属感。他在生活中谨小慎微,连女儿在学校受到欺负也只知一味指责,生怕招惹是非,授人以柄。这都反映出了他思想上的局限性。叶问在与万氏父女的交往中渐渐理解了他们的处境。而叶问本人亦是一名深受传统文化熏染的武术家,因此当他置身于万宗华的居所之中时,就能给人一种浑然天成的和谐之感。同为中国人的文化认同感与民族情谊也是他与万宗华之后能抛去偏见,携手进退的重要原因。

叶问与万宗华的一战,既是太极与咏春的冲突,更是两种文化观念的碰撞。二人的切磋因为地震而中断,不仅暗示了华人作为命运共同体,不应拳脚相向,同时也传达了胜负之争并不能消除华人与白人之间文化隔阂的意蕴。在叶问看来,交流才是消除文化隔阂的必要方式。叶问建议万宗华走出唐人街,直接和白人进行沟通,并表示应该用中华武术,去改变外界对于华人的偏见。叶问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有打破传统的文化壁垒,将中华文化的优越性充分展示给外界,才能获得白人的尊重,从而真正改变唐人街的处境。这体现出了叶问作为一名武术家博大的胸怀与高度的文化自信。叶问支持弟子李小龙开馆授徒,传播中华武术文化。影片中李小龙的徒弟来自各行各业,不论肤色种族。李小龙通过在空手道大赛上的精彩武术表演征服了许多外国人。强劲的寸拳、凌厉的腿法和极具杀伤力的一招一式,让李小龙战胜了来自空手道修习者的挑战,并赢得了对手的称赞。他以自身的实际行动改变了外国人眼中中华武术是花拳绣腿的看法。而李小龙的成功也从侧面印证了叶问思想的正确性,使得叶问通达包容的武术家形象更加完满。

李小龙弟子赫文希望将咏春拳引入美国海军陆战队,遭到了士官巴顿和教练哥连的强烈抵制。巴顿认为空手道才是世界最强的武种,他差遣哥连前去唐人街挑衅,而赫文也被指挥官派去唐人街收集资料。这一次冲突是空手道与中华传统武术的又一次直接对话。双方都需要通过一场胜利为各自正名。哥连用霸道狠戾的攻击打伤了唐人街的一众师傅。叶问挺身而出制止了哥连的暴行,双方展开了搏斗。我们再一次看到了叶问如雨点般的寸拳、木桩击打般的攻击,以及隐忍不发的杀招。哥连不懂点到即止的武德精神,战败后继续反击,被叶问以一记重拳击倒。叶问与哥连一战,既是传统武术的胜利,亦是一次成功的文化沟通,向世人展示了中国武术家锄强扶弱,恭敬谦卑,收放自如的形象。

图2.电影《叶问4》剧照

三、种族歧视与叶问民族英雄形象的塑造

影片中不仅呈现出了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与隔阂,亦有对种族歧视的深入刻画。早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就废止了《排华法案》,然而社会各界对于华人的种族歧视却依然存在。种族歧视是横亘在白人与华人之间难以翻越的大山。影片中,随着这一矛盾的层层升级,叶问民族英雄的形象也越发震撼人心。

种族歧视从影片的隐线到最终成为核心矛盾,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叶问初到美国之时,拒写推荐信的韦特先生训斥好心帮忙的根哥,言语中将中国人贬为罪犯,更表示在唐人街每天都有被驱逐出境的所谓“非法移民者”。这透露出了白人对华人深深的成见和其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唐人街师傅们对白人的排斥也从侧面反映出了种族歧视的无处不在。万若男在学校被白人同学贝奇欺负是影片中白人与华人的第一次正面冲突。贝奇认为若男身为黄种人,没有资格担任队长,只能处于服从地位,之后又纠集一些白人孩子对若男进行殴打。叶问及时出现,只用一只手比划、一串假动作和干净利落的几招零敲碎打便击退了欺负人的白人小孩,避免了事态进一步严重。而之后贝奇向身为移民局官员的父亲告状,引来了他对中华总会的报复。他利用职务之便构陷万宗华包庇非法移民,并要逮捕中华总会里的所有人。这一举动将原本孩子们之间的打闹上升到了白人与华人群体的冲突。

另一面,士官赫文的同僚巴顿是一个极端的白人优越主义者。他对赫文试图引进咏春的行为极尽嘲讽,还派教练哥连去唐人街中秋晚会上示威,以证明空手道才是世上最强的武术。之前叶问战胜哥连,更多的是一种武学层面的冲突。而巴顿因为哥连之败,将所有中国人和中国功夫推到了对立面。他气急败坏地前往中华总会,恶意打伤了里面所有的武术师傅,又去移民局挑战万宗华。其意图十分明显,就是要将以中华总会为代表的中华武术全部踩在脚底。他将武学矛盾上升为了种族歧视。移民局中,若男下跪恳求贝奇父亲放过万宗华,这也彻底激发了万宗华捍卫民族尊严的决心,他接受了巴顿的挑战。

叶问将中华总会的师傅们引到李小龙的武馆躲避移民局的追捕,不仅是出于人道主义的救助,更是一种民族大义与家国情怀使然。巴顿与万宗华的决战,远远超出了比武切磋的范畴。他不仅以残忍方式将万宗华的腿打断,还对他进行了人格侮辱。万宗华的受伤让叶问感到震惊与愤怒,为了中华武术的尊严,他主动向巴顿发起了挑战。叶问来到海军陆战队军营,巴顿正在宣扬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并称自己击败了一个劣等民族的武者,中华文化也被污蔑为劣等文化。影片中的种族歧视与民族矛盾也由此达到了高点。这一战的意义非同一般。影片主演甄子丹在解读叶问这个人物时指出:“他的背后代表着一种民族的气节,在最艰难的时刻,如何不卑不亢地起身面对和反抗,是这部电影的精神中心。” 此时的叶问已到晚年,并且已罹患癌症,面对着身材高大,凶狠异常的对手,是民族精神在支撑着他冒着生命危险作战。值得一提的是,此战叶问使出了之前一直隐忍不发的标指插喉,一招制敌。面对没有底线的敌人,一向温润儒雅的宗师也逼不得已放出了杀招。此招狠戾的一面也显示出咏春作为格斗技的内在威力,犯我中华者皆应以之为戒。通过此战,叶问不仅为中华武术的实战能力正名,也捍卫了民族的尊严,其作为民族英雄的形象更加立体。

综上所述,《叶问4》中叶问的形象在矛盾冲突中得以不断清晰而完满。作为父亲的叶问,爱子情深,却与儿子格格不入,有苦恼有心酸,不完美却充满人情味。他最终懂得要尊重孩子的选择,是一位闪烁着人性光辉的慈父。作为武术家的叶问,有兼收并蓄的胸怀,主张打破文化壁垒,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其精湛的武术技巧以及深厚的武学修养皆令人心折。作为民族英雄的叶问,面对种族歧视不卑不亢,从容应战,捍卫了民族尊严,展现出了厚重的家国情怀。

【注释】

1 沈嘉达.家国情怀与个人伦理——叶问系列电影的比较分析[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5(5):69.

2 陈捷.《叶问》:个体伦理、民族正义与历史选择[J].电影艺术,2009(2):21.

3 [美]彼得·邝著,杨立信等译.新唐人街——当代美国华人社区[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103.

4 甄子丹.《叶问4》国际版海报登上戛纳场刊 甄子丹:叶问代表着一种民族气节[OL]. Mtime时光网:http://news.mtime.com/2019/05/15/1591916.html,2019.5.15.

猜你喜欢
叶问李小龙唐人街
我心中的叶问
甄子丹最后一部功夫片《叶问4》发布会举行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做最真实的自己
雪中唐人街
《叶问4》杀青
很帅气!小学生模仿李小龙秀健美发达肌肉
光影
热闹的唐人街
迷你李小龙的奇幻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