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琦
内容摘要 结合界面设计的行业发展与人才需求现状,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界面设计课程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总结与分析,详实地阐述了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对策,旨在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项目实践能力,构建符合行业需求的应用型课程体系。
关键词 界面设计 应用型 教学改革 实施对策
1 引言
在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用户界面与人机交互设计已成为当下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在与“移动互联网”及“新媒体”相关的专业课程方面也不断进行改革与探索,以培养满足社会建设与行业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界面设计作为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已逐渐成为专业院校为交互设计领域培养优秀界面设计师的中坚力量。因此,界面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模式应紧跟社会发展趋势,注重知识体系的实时更替,推陈出新,改变教学方式方法,从而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真实目的。
2 界面设计的行业发展与人才需求现状
随着我国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的不断普及使“界面设计”越来越被人们所了解和熟悉。加之用户对产品的情感化意识不断增强,以人为本与用户体验至上的理念内涵持续深化,用户界面设计已逐渐成为当下人才市场上炙手可热的职业之一。
界面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专业课程,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当中拥有重要地位和巨大意义。界面设计不是单纯的美术绘画,它需要定位使用者、使用环境、使用方式并且为最终用户而设计,是纯粹的科学性的艺术设计,其涉及心理学、设计艺术学、符号学等多重知识体系,其应用领域几乎涵盖了所有与数字技术相关的产业[1]。如今高新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国内关于界面设计的人才供需矛盾问题愈来愈凸显,许多应届毕业生的专业能力不能较好满足行业需求。面对现状,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依遵行业发展,完善课程设计, 加强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真正突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壁垒。
3 界面设计課程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3.1 课时问题导致教学无法深入
就目前开设界面设计课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来看,该类课程普遍存在教学课时设置偏短的现象。据调研,界面设计课程大都为艺术院系数字媒体艺术或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在学分设置方面基本以 2~3 学分居多,课时设置为32~48 课时,每周 4~8 课时,课时不足导致教师在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存在较大局限。在课程中,学生无论是在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方面,还是在实践应用拓展训练方面,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制约。学生对于界面设计的学习, 也仅停留在相关软件的运用及对界面视觉层面的美化设计,而关于交互原理、操作逻辑以及用户研究方面却无法深入探究。
3.2 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不匹配
随着行业的发展及用户需求的提升,企业对界面设计人才能力与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优秀的界面设计师,不仅能承担界面视觉的美化,而且在用户需求挖掘以及交互设计方面同样能够深度参与。但从目前国内界面设计的教学内容而言,大部分依旧仅针对于界面的设计原则、规范及软件表现技法等方面的讲授与训练。学生在设计实践中,对产品前期调研、用户分析以及低保真原型设计等内容训练的缺失,不利于深入理解产品的开发流程与整体设计。故教学内容的不完善,是导致界面设计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脱节的重要因素。
3.3 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
国内多数院校设计类专业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依旧采用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加权的方式形成学生最后的总评成绩,其中平时成绩由平时作业成绩加考勤成绩构成。这种考评模式虽然能够一定程度地考查学生对讲授知识的掌握情况,但从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的权重占比来看,过于偏重最终的设计成果,而缺乏平时作业的考查与设计过程的跟进,从而导致学生在完成平时作业时,不能够认真对待。
3.4 师资队伍缺乏项目实战经验
目前,国内高校教师多以教学科研为主,缺乏项目实战经验,不了解企业管理与运营,对社会与行业需求存在认知上的偏差。尤其是国内艺术设计专业教师, 大都没有从事一线设计的工作经历,参与商业项目较少,对行业标准与工作流程了解不够,使教学内容与企业设计生态脱节。故任课教师自身项目实战经验匮乏, 专业理论陈旧落后,无法切实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4 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对策
4.1 合理规划课程内容,夯实设计理论基础
根据行业需求与专业发展,重新构建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结构。在教学进程上,增加界面设计课程总课时量,延长课程周期,保证每周 8 课时以上的集中教学环节,以及充分的课后实战训练时间。在教学内容上,深度把握行业需求,完善课程的专业理论知识。教师可利用两周课时进行用户研究方法与交互设计基础理论的讲授,并以情感化设计的理论作为指导依据,将情感化表现的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注入课程并形成基本理论体系[2]。同时,充分结合设计思维与方法、服务设计等前置理论课程内容,将相关知识点融入界面设计理论教学环节,注重专业知识拓展与迭代。
4.2 以设计流程为导向,开展项目模式教学
以项目化实践教学模式为抓手推动课程改革创新,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有效途径。在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将企业设计项目带入课堂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按照企业的设计工作流程全面展开设计任务,营造情景式的教学氛围。在教学中,学生可根据设计要求成立项目工作小组,团队成员可根据企业设计部门的职位设置,分别扮演产品经理、用户研究分析师、交互设计师、视觉设计师等角色, 并各自承担项目中的工作内容,教师负责把控设计目标与方向。以项目模式开展教学,能够让学生按照界面设计工作流程,从用户研究出发,围绕企业实体开展用户调研,发现用户痛点,并将其转化为设计的机会点,再通过交互与视觉设计呈现为产品界面以满足用户需求[3]。通过项目实战训练,巩固和拓展了专业理论知识,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了学生沟通表达与团结协作的职业素养。
4.3 以行業需求为基准,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基于上述项目式课程教学改革,根据界面设计课程体系建设及教学内容特点,在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方面应做出相应的调整。首先,适当增加课程平时成绩的权重占比。任课教师需严格把控学生平时作业的完成质量,关注设计项目的实践过程,重视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能力培养。其次,针对项目细化考核内容。根据界面设计流程将各个环节划分权重比例,任课教师对学生每一工作环节的完成效果分别考评,最后加权构成总成绩。再次,以行业标准对项目成果进行评估。对项目的最终完成情况,以项目提案形式组织汇报展示,同时邀请业界专家参与评估,为学生提出更符合行业规范的指导性意见。最后,向外界展示推广结课成果。课程负责人可策划优秀课程作品展,多形式多渠道的推广学生作品, 让更多校内外专业教师及业界人士为学生的项目成果做出中肯评价与意见。
4.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课程改革创新的推动离不开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应积极引领教师成长,打造双师型实践教师团队,为专业发展与课程建设注入新活力。一方面,加强校企合作,吸纳行业优质资源,聘请业内专家为相关教师培训实践技能,参与课程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实战训练方法。另一方面,专业教师应积极下厂实习锻炼,真正走进一线设计公司参与商业项目,了解产品开发流程,学习业内最前沿的新知识、新技术,提高自身的项目实战能力,为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提供新思路。
5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界面设计课程改革的思考与探讨,充分结合了国内部分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在课堂教学中真实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内界面设计人才在就业市场的困境。应用型本科高校界面设计课程的改革创新,要以数字经济为引领,以高新技术发展为驱动,立足社会与行业对界面设计人才培养的需求,遵循科学的教育教学规律,助力应用型人才培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系河南工程学院 助教)
【参考文献】
[1]任工昌,王力.工业软件界面设计研究[J].电影评介,2011(1):85-86,109.
[2]康凯.《UI 设计》课程教学改革[J].知识经济,2017(23):161-163.
[3]陈海星.以设计工作流程为导向的项目式界面设计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J].装饰,2017(11):10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