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娟
马克思主义实践理性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核心组成部分,是区别于其他哲学思想的重要标志,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也是一种正确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实践理性思想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这种实践本体论思想发展同时推动认识论的不断发展,本文在对康德、费希特、黑格尔等哲学家思想的梳理基础上,深入探究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思想,有利于廓清认识误区。
康德虽然在他的三大批判中提出了“纯粹理性”“实践理性”“审美理性”这三大基本概念,但这三种理性从根本上说仍不过是一种纯粹理性,具有先验性和理性主义的特点,是一种“应有”,没有内容的规定,与现实没有直接的关系。费希特比康德更进一步,明确的把理性规定为他整个形而上学的出发点。费希特的自我意识就是一个理性实体、本体,它统摄一切,派生一切。虽然费希特的理性“自我”不仅具有形式的规定,而且具有内容的规定,但它的内容只是纯粹的自我意识。所以康德和费希特的理性思想在实质上是一致的,二者都是从理性出发,以理性来建构、统摄、批判、否定现实,把先验的理性当作判断现实的原则,以“应当”来裁剪现实,而不注重现实和研究实有本身。
马克思在1836年转入柏林大学后,其思想深受康德费希特哲学的影响。在研究罗马法的基础上,马克思试图运用康德和费希特的理性建构现实的方法来建立自己的法哲学体系,但结果以失败而告终。马克思在给他父亲的信中总结了失败的原因在于“现实的东西和应有的东西的对立”“认为实体和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各不相干的发展”正是由于这种康德和费希特式的理性视角,即从应当出发,而不是从现实出发,使得马克思的法哲学研究只注重内容空洞的原则、思维、定义,从而不可避免的使他的法哲学体系走进了死胡同。马克思意识到必须反对“在太空飞翔”,必须“深入全面的领悟在地面上遇到的日常事物”。向现实本身去寻求思想,然而马克思转向的现实并不是真正的现实本身,而是现实本身的思想,即黑格尔哲学。
“理性的概念是黑格尔哲学的核心。”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是理性的化身,它把自己外化为现实的世界,现实的世界只是理性发展的各个阶段。黑格尔认为康德否认理性存在矛盾,而他认为事物的理性是在自身矛盾中发展、丰富、形成的真实性的东西,而不是没有任何规定性的抽象概念,不是一种没有实在性的主观的、应该存在的东西。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在写作博士论文期间,马克思接受了黑格尔的理性思想。他认为理性和世界并不是异在的、外在的依附的关系,理性就是世界的本质,这种本质是内在于事物的,并不是外在强加于事物的。同黑格尔一样,马克思也认为哲学是研究理性的科学,是对世界的理性本质的揭示。不过,它比黑格尔更进一步,批判了黑格尔在宗教上的保守观点,对非理性的宗教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批判。《莱茵报》时期,是马克思运用和检验黑格尔理性思想时期。在此期间马克思的理性思想基本上是黑格尔主义的。不过他和黑格尔还是有分歧的。黑格尔的理性主要是一种实体理性,具有本体论的意义;而马克思所主张的理性主要是自由理性或价值理性,它最根本的性质就是自由,而不是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它仅仅是马克思进行社会批判的一个参照系统。
马克思离开《莱茵报》后,物質利益问题的困惑促使他进一步思考,这是他对黑格尔的理性思想产生了怀疑。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黑格尔哲学批判导言》和《论犹太人的解放》等著作中,马克思深刻的揭示了理性和现实之间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及其辩证关系。虽然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理想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理性思想进行了深刻批判,认识到理性和现实的矛盾,看到了现实中物质利益和社会关系的客观性存在,但他仍然从精神、理性、理念和逻辑去对待和说明事物,所以它最终也没有解决这个矛盾。马克思只是停留于对“副本”的批判,而没有进入到对“原本”的批判。马克思的积极之处、高于一般青年黑格尔分子的地方在于,他不满足于从思想上对非理性国家现实的批判,而是明确地提出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任务,并断言无产阶级将承担这一历史使命。
马克思离开《莱茵报》后,开始接受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抛弃了黑格尔的实体理性思想,逐渐转向唯物主义。而与恩格斯的接触,又是他转向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开始对“原本”的批判。这两个转向是马克思此时的理性思想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向以现实、人的活动的来说明理性的方向上迈出了重大的一步,这主要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等著作中。在这个时期,马克思借以批判资本主义的理性主要是一种价值理性,是一种包含着人的全部丰富性的人性。这种理性已经不再是在概念精神基础上的抽象的自由,而是建立在自由自觉活动的坚实基础上的真正的自由。他抛弃了黑格尔思辨理性的唯心主义历史观,把黑格尔颠倒的关系重新颠倒过来,用现实去说明理性。马克思认为导致价值理性衰落的根源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二是谋生劳动。这样一来工具理性的张扬和价值理性的衰落就与生产力、生产关系联系起来,这实际上表明了一条克服工具理性张扬和价值理性衰落的道路,在向历史唯物主义的方向上又前进一步。不过马克思还没达到对历史的唯物主义理解,没有形成唯物史观,他没有对物质生产本身加以具体分析,并从物质生产去说明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还没有形成科学的实践理性思想。而且由于马克思预设了一个理性劳动的存在,其理性思想仍然没有摆脱理想主义、唯心主义的痕迹,他的异化及其异化的扬弃仍带有黑格尔泛神论的神秘主义的痕迹,不仅如此虽然马克思的人本主义已经远远超越了费尔巴哈,却也带有很多费尔巴哈的痕迹,对其人本主义评价过高。马克思把人当作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和基础,仍然从人出发去说明无产阶级的异化,说明私有制社会的灭亡,而没有从社会的内在矛盾运动来分析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把社会的发展看成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思想成熟的里程碑。此时马克思对过去的哲学信仰作了彻底的清算,从现实的物质生产实践出发,通过阐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揭示了狭隘的社会分工所导致人的片面性、人的非理性,并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理性思想,即实践理性思想。当然马克思没有提出“实践理性”这一概念,但他的理性观念是以实践观、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所以我们称之为“实践理性”。它具有不同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特点。这种思想在《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及其手稿等一系列著作中得到系统地阐发、丰富和发展。在这些文献中马克思详细地分析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辩证关系,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异化、理性化导致非理性的历史必然性和过渡性,揭示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辩证发展的动态过程。
(作者单位:山东外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