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丙福 王乃中
除夕夜,北风呼啸雪花飘,
嚯!那个鞭炮,噼啪、噼啪,
噼噼啪啪震九霄。
家家户户忙过年,
刘家窑,有户人家人虽不多却乱糟糟。
(白)乱糟糟?
嗯,往屋里看:一共男女两个人,
听声音,这俩人一个更比一个高,
一个更比一个高(呢)。
女的是位老太太,
拄着拐棍弯着腰;
男子是个壮小伙儿,
一脸泪水腮前漂。
小伙子那调门儿就像《黄河大合唱》,风在吼(来)马在叫:
“大娘啊,您慢着点,慢着点,
大年夜,咱平安团圆别心焦。”
老太太好似没听见,
自言自语声音高:
“我天生吃饭速度快,
谁想干涉也没招。”
男人继续重复说:“慢一点儿,慢一点儿,
大年夜,平安团圆别心焦。”
老太太,这一回显然是听到装作没听到,
仍然是干的稀的(往)嘴里捞。
她吃了一块红烧肉,
又?了一勺柿子椒,
还没把这些咽下肚,
伸手又把年糕抄,
年糕刚刚放进嘴,
她又夹起一个豆沙包。
看样子,好几顿没有吃过饭,
今晚上,要把一桌饭菜全报销,一桌饭菜全报销。
(白)好家伙!
咱不说,老太太吃饭速度有多快,
必须表,小伙子为什么两眼泪水胸前漂。
简短说,他们二人非亲又非故,
但是论情感,却好似蜂蜜蘸糖又抹了层胶。
(白)甜上加甜还特别牢靠。
小伙子名字叫殷涛,
一年前,他由省城挂职来到山村刘家窑。
来了后,知道了这个穷村庄有位五保户,
无儿无女、无依无靠的这位大娘本姓肖。
帮老人,殷涛就把家安在了大娘家,
从此后把照应老人事情都“承包”。
他带大娘把病瞧,
他给大娘捶后腰,
他搀大娘去散步,
他為大娘将汤煲。
端午节他给大娘蒸粽子,
不过节他也给大娘煮元宵。
(白)老了牙不好元宵软和(呀)。
眨眼间,眼看着春节就要到,
肖大娘亲亲热热喊殷涛:
“大娘我,一个人过节更肃静,
过节了,千万别为我把心操。
你省城家里有老小,
我老太婆,不做你阖家团圆的累赘包。”
没想到殷涛听罢不高兴了:
“那样做,岂不把咱母子情深一边抛(啦)!
年夜饭我必须陪您老,
您不吃完,要走我就不再是殷涛。
不是您说的,精准扶贫让咱娘俩结缘分吗?
关键时刻,我绝不能自顾自地将您舍弃将您抛(啊)。”
无奈何,才上演了肖大娘“狼吞虎咽”那一幕,
除夕夜,殷涛他感动得泪水胸前漂。
简短说,咱且不表殷涛放饭碗驾车就往省城奔,
村头上,肖大娘弯着腰、冲着他车影默默祈祷声不高:
“孩子啊,慢着点,慢着点,
大年夜,平安团圆别心焦……
我懂得,孩子你精准扶贫到俺穷山坳。
我孤寡婆子不该让您分神把心操。
眼看着,你来后俺村里脱贫果然见成效,
你带领乡亲们出点子来想高招。
帮俺村修了大水库,
还把果树栽上了半山腰。
还让村里的留守妇女搞编织,
帮着她们到北京、广州去推销。
孩子啊,这么忙你还把我孤寡婆子装心里,
大年夜,让孤独、寂寞对我没了招。
孩子啊,我知道你心底装着你的家人老和小,
多少回,你与他们手机视频总是大事小事紧絮叨。
孩子啊,无情未必真豪杰(啊),
你是好男人,万里选一没得挑。
你有情有爱才能对我好,
对我好,你才真、才善,让俺愿意给你把心掏。
孩子啊,你慢着点,慢着点,
大年夜,平安团圆别心焦……
(语速渐慢)孩子啊,你慢着点,慢着点,
大年夜,平安团圆别心焦……”
这个作品黏住了我的眼睛,我是一口气将它读完的。
首先,它拓展了我的山东快书艺术观。之前我认为山东快书更适合塑造“武松”那样粗犷豪放、侠肝义胆式的英雄形象。而本作却以极其细腻的笔墨、不紧不慢的语言节奏,刻画了当下在乡村精准扶贫的一位“挂职干部”;其次,在我的传统认知中,山东快书作品使用语言多是虚实相间,其中不乏夸张的词汇,而本作的语言则更强调生动、鲜活及其诗意;第三,传统山东快书的情节设置更在意“栓扣子”“设悬念”,情节起伏较大,而本作则有一种步步为营、扣人心弦的魅力,情节相对舒缓却温馨感人。总之,本作给了我山东快书审美上的别样启迪。所以,我认为本作是一个已经有相当水准,但还有相当“潜质”的作品。
之所以使用“潜质”二字,是因为我毕竟只是“纸上谈兵”,一个曲艺作品必须要经过舞台实践,观众欢迎与否才是检验其成败的尺度与标准。我觉得目前本作有鲜明的“两面性”:第一,如果是用表现“武松”的手段和技巧去表现一个“爱民如母”的扶贫干部,那显然会南辕北辙,所以演员必须要在表现手法上再下功夫,用新方法去塑造丰满的新人物;第二,文字有“白话诗”的风格,所以在舞台展现方面演员要尤其注意,不能用老模板规划新套路,而要追求形式与内容的契合;第三,现在的文本强调了故事的细节——从“儿子”规劝老太太吃年夜饭的“慢着点”,一直到老太太叮咛陪她吃年夜饭后的“儿子”开车返回城的“慢着点”,而怎样将这些如诗如画的“情点”“诗意”,非常适宜、恰到好处地演绎与表达出来,且还不失、保持着山东快书艺术的独有特色,是需要演员具备较高的审美境界与表演技巧的。简而言之:读文本感觉挺新鲜;但,能否真正立在舞台上还要看演员的舞台展现力及观众的认可度。
(点评人:中国曲协创作委员会委员、一级编剧 孙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