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赫
原著就是著作的原稿,亦可理解为文艺作品的原始形态或原始版本,我们可称其为原创作品。改编则是要在原创的基础上,通过改变表现形式、丰富表演内容、深化作品内涵等手段创作出新作品。通常来说,改编与原创是相对而非绝对的概念,两者在内生逻辑上有极强的关联性。改编是拓展原创影响力的手段,原创则是改编的根基和底线,两者相辅相成的叠加态方能使得文艺作品在保持自身内核精华的同时及时适应时代,满足受众对类型作品的期待。
在我看来,或有意或无意,曲艺艺术是较为重视改编的,曲艺艺谚讲“一遍拆洗一遍新”,这既讲明了原创能通过“拆洗”展现出新的面貌,又强调改编不能太过离谱——一床棉被不管如何拆洗,御寒保暖的功效是必须要被保持的,区别只在于新棉花的味道会伴随我们入梦;而如果把棉被“拆洗”成窗帘,那就是另外一回事情了。所以,不论我们如何强调改编,都要遵循“守规矩”“开局面”的诀窍,在守住“棉被”功用同时积极探索“熏香”“刺绣”等的方法。下面我想以流行于东北地区的二人转为例,谈几点对原创与改编的思考。
二人转起源于辽西农村,历史已有200余年。它是在东北大秧歌与莲花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起初只唱东北民歌和乡间小调。在发展过程中,二人转逐步开始“唱故事”,即把戏曲故事、鼓词故事搬上舞台。所以老艺人们常说“二人转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尽管二人转博采众长,可它的表现形式毕竟与戏曲不同,要想化他为我,就必须对原创进行改编,尤其是要将其中姊妹艺术的因子转化为适应曲艺表演的模样。早年的二人转主要在场院、林区、矿山、大车店演出,艺人平均每场都要唱上五六个小时,甚至从天黑唱到天亮也不稀奇。要撑起如此长的演出时间,二人转艺人们手中没有几个大本子肯定是不行的,自己写不太趁手,那就干脆奉行“拿来主义”。以二人转“四大名著”之首的《西厢》为例,这篇作品最初是从鼓词中转化过来的,原著文词不足200句,只能唱上十几分钟,如此短小的曲目不可能满足受众的需求。而历经数代艺人的不断改编,一遍又一遍地拆洗,现存最长的二人转《西厢》文本竟然有2300多句唱词,能唱一两个小时。据说,辽西有位民间高手,一部《西厢》能唱6个小时。虽然其间掺杂了许多偏枝旁杈的成分,但还是“守规矩”地保留了张生与莺莺相思相恋这一故事的内核。再看同为二人转“四大名著”之一的《蓝桥》,这篇作品也是从鼓词转化过来的,讲述了一个明朝正德年间发生在陕西华山玉泉河畔的悲剧。其原作对华山景象有许多描述,如“山前日暖花开现,山后堆积冷冰寒,小小书斋经风雨,才子朗诵念书篇”等。这样相对较雅的语言适合在茶馆演唱,拿到东北农村就可能有些入乡不随俗,老乡们未必接受。所以二人转演员们就因地制宜,不仅用大碴子味的方言把原作重新淘洗了一遍,还把华山景象换成了东北农村景象,所以作品中出现了蓝瑞莲家的“窗户纸糊在外”、村里的“姑娘叼个大烟袋”等唱词。如此“开局面”后,东北老乡们听着倍有亲切感,好像《蓝桥》故事的发生地是东北而非西北一样。这一次又一次的改编,不仅使《西厢》《蓝桥》等成为了二人转中的经典曲目,更能让受众通过演员的一颦一笑看到原作的内核剪影。
鲁迅先生在谈到《红楼梦》时,曾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实际上点出了原创优秀作品中潜藏的“万花镜”效果。一个好作品的结构是由诸多单元榫合后搭起来的,原创者可能希望受众以整体眼光欣赏故事,但受众的心境不同,想看到或者能看出的故事也不同,这就需要改编者在了解受众需求基础上,在“守规矩”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如《草桥断太后》是根据长篇评书《三侠五义》中某个章节改编而成的,流行于吉林的文本集中描述了穷人范宗华孝养义母李太后20年后母子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场面,唱词催人泪下,作品整体突出了一个“情”字。而流行于辽宁的文本则集中描述了包公不惧权贵,敢于维护真理的事迹,突出了一个“义”字。并蒂花开,色有不同,却是一样的成功,一样的受到欢迎。
我认识一位二人转唱手,他是京剧武生出身。一次他请我替他改编本身就是二人转的《五龙堂》。这是一段歌颂英雄武松的故事,我问他有什么具体要求,他说只要“开打”就行。这种改编很简单,亦很独特。他的意愿不是改编情节,不是重新塑造人物,而是要在原著中加写几段“开打”的唱词,凸显他京剧武生的功夫。这只是小小的改编,甚或称不上改编。但就是这段小小的“打戏”却大受欢迎,观众在听觉与视觉上均得到了满足。如果说《西厢》《蓝桥》《草桥断太后》等曲目的大改编取得了大效果,那么《五龙堂》的小改编就取得了小效果。但不论大改编还是小改编,只要“守规矩”,只要受众欢迎,就是成功的。
原创作品多有些年头,而若以发展而论,还是应尽量以改编赋予其新意,使其重新焕发光彩。近日,我应邀创作了一出二人转《落雁》,这是根据传统京剧《王昭君》改编的,原作主题是昭君和亲。我在保留原作主题同时,删减了与主题关系不大的王昭君拒贿毛延寿,毛延寿丑化王昭君等情节。而为了进一步给这个故事“开生面”,我查看了一些相关资料,于《后汉书》中找到了王昭君“遂自请嫁入匈奴”之语,以及昭君和亲后,汉朝与匈奴60年无战事等描述。我便把这两点当作要领,把王昭君塑造成一个为了国家和百姓的利益,“自请嫁入匈奴”以换取“汉朝与匈奴60年无战事”的巾帼英雄。依我本意,如此改編是想让观众有“一带一路”方面的联想。如果真能达到这种效果,就会让人们产生时代感,算是用改编给原著赋予了新意。
我们还必须承认,在改编原作过程中,尚有改编者违背了原作之意图、扭曲了人物之内含等不足之处,这是值得注意的。总的说来,改编原作还是利大于弊,只要经过努力,认真领会原创作品之精髓,肯定会使改编后的作品出现新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