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以前,我建立了一个以“曲艺”为主题的微信群,群里的人基本都來自曲艺界,或与曲艺多多少少地有所关联。作为群主的我,对微信群提了一个要求,成员们不能聊和曲艺无关的内容。没想到曲艺界的诸多同仁们对这个要求不仅无异议,而且都很支持。在群里,大家的活跃度很高,对曲艺相关的话题各抒己见,而且常常能引起群友热烈讨论,激发出新的思考,产生一些很有价值的观点。不管日程多么繁忙,我每天都会习惯性地点开这个群,去看去读,去思索,有时候也参与到交流中。可以说,这种“百家争鸣”似的交流讨论让我受益良多。
除了遵守“不谈曲艺无关话题”等规则以外,微信群还形成了一个好风气,就是要争论,要纠偏。如果成员们发现了关于曲艺的研究、史料、创作等的错误,第一时间提出来,大家展开讨论予以纠正,以此避免以讹传讹,让谬误在一定的时间蒙住了一些人的眼睛。在这种开诚布公、有错就纠的风气引领下,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纷纷畅所欲言。而其中,有一件事则让我颇有感触。
天津的孙福海老师是群里的一名成员,他非常尖锐地对《相声大词典》一些错误的解释提出了批评。比如说,“天津快板儿”的这个词条,它的起源在《相声大词典》里写的出处和事实上是有很大出入的。孙福海同志不厌其烦地细致列举了时间、地点、人物、曲目,指出了《相声大词典》存在的错误。《相声大词典》是我国第一部相声艺术的工具书,书的序言是我所做,对这本堪称“相声艺术的百科全书”,我给予过肯定和赞扬。考虑到这个因素,孙福海同志表示要与姜昆同志商榷。我看到信息马上回复,我说:“不要商榷,有意见提,大家共同来监督,有错必纠,有错必改,让正确的东西永远战胜谬误的东西,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且刻不容缓!”
之后,我和天津一位年青的相声研究者赵鹏同志提出一个要求,希望他把整个《相声大词典》认真看一看,做一个勘误整理。赵鹏答复我说,其实他早已经对勘误做了总结。随后他把勘误的总结发给了我。看完了之后,我觉得很好,把它发给了《曲艺》杂志的同志,希望杂志的编辑们好好读一读,将其中值得注意的问题摘下来,在《曲艺》杂志上刊登发表,以便让广大的曲艺工作者都能看到。与此同时,我还建议天津的出版社能够就《相声大词典》的勘误出一个小册子来,把之前《相声大辞典》的不足弥补上。
事物都是发展的,任何认识都是有一定过程的,囿于认知的有限,我们在总结研究的时候难免出现偏差。出现偏差不是问题,不把它改正,以讹传讹才是大的问题。我觉得我们应该在曲艺界提倡一种好的风气,大家要见错就改,见错就纠,互相进行监督,使这种好风气扎根曲艺界,让曲艺艺术的各项研究工作变得更缜密些,更严谨一些,更科学一些,我想这应该是我们大家共同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