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美婷
闽南童谣表演剧是指幼儿通过喜闻乐见的闽南童谣的感受、理解,运用生活经验,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创造性表演的活动,不仅有故事情节,而且还有服装、道具、音乐等辅助性的元素,具有戏剧的重要元素。它能满足幼儿身体和言语的表达,并自然而然地统带音乐、美术、文学、舞蹈等各种艺术经验,满足儿童全面发展的教育需要。
我们知道,儿童特有的生活是游戏的、艺术的,无论是在玩“娃娃家”游戏中的角色扮演,或者是模仿狐狸、小山羊的表情动作中,这里面都包含着一种戏剧因素,是幼儿对生活经验的一种象征性、表演性的迁移。事实上,儿童戏剧的本质就是游戏。而童谣因为具备简短活泼、生动上口的音韵与内容,特别容易拿来做为初学者戏剧创作的题材。我园地处闽南晋江陈埭,在外来务工人员居多、多年推广使用普通话的情况下,大部分幼儿闽南方言退化的现象已经很明显,我们希望通过闽南童谣表演剧的开展,让孩子在传承地方经典文化的同时,逐步丰富儿童的戏剧经验,使其成为开放、合作、有创造力的完整的人。
闽南童谣内容的选择是编制童谣剧的前提,而选择闽南童谣时应从幼儿感兴趣的、与幼儿生活经验密切相关、适合幼儿表演的内容出发。实践表明,情节曲折、角色形象鲜明、对话丰富生动的童谣内容,更适合于幼儿选择用于童谣剧表演。开展闽南童谣表演剧之前,我们发动家长、利用多种资源收集了大量的闽南童谣,并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进行筛选后,最终确定了《老鼠仔钻壁孔》、《讨海人》、《海龙王卜娶某》、《中秋博饼》、《天黑黑》、《羊仔囝》、《蚂蚁扛蜈蚣》、《年兜到》、《仙人球》、《闽南小吃谣》等内容,由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比如《老鼠仔钻壁孔》童谣里的主角为孩子熟悉的猫和老鼠,“老鼠偷吃”、“猫抓老鼠”等情节简单,为幼儿所熟悉,辅以动作和对话便是一场适合小班幼儿表演的剧。比如《羊仔囝》童谣富有生活趣味,情节冲突明显,角色形象鲜明,适合中班幼儿表演;又如《海龙王卜娶某》童谣中角色较多,围绕“海龙王娶某”的这一事件便可以串演出一场精彩的剧目,适合中大班幼儿表演。
首先,童谣剧强调儿童“想象”与“创造”的过程,需要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需要他们储备有关的知识。因此,教师没有急于让幼儿创作剧本内容,而是引导幼儿先表达、再创作。教师以塑造角色为主,让幼儿对童谣中角色的典型动作、语言、声音进行充分的探索与表达,丰富幼儿相关的经验。小班幼儿年龄小,很多情节对于幼儿来说,无法立刻用动作和语言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这时,教师需要给幼儿一个生活的空间让他们体验这种情感,让他们在实践、经历、行动中体验角色及其情感。在《老鼠仔钻壁孔》童谣剧中,小班幼儿刚开始很难表现出小老鼠和猫的心理,更多的是对角色动作的模仿。所以教师先是自己扮演鼠妈妈,让孩子们扮演鼠宝宝,“鼠妈妈”带领“鼠宝宝们”或伴随着音乐,或唱着歌曲,来模仿老鼠走路、偷吃的动作。接着,组织他们观看动画片《猫和老鼠》,并和孩子一起讨论:“老鼠偷吃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表情?会用什么动作呢?”、“猫是怎样睡觉的?猫发现老鼠时的心情和表情又会是怎样的?”、“老鼠会怎样躲避猫的追赶呢”等等,有了这些直观生动的生活经验,幼儿创造角色形象时就会加入自己的体验、感受和情感,创造出自己心目中的“猫”和“老鼠”的形象。比如,在《海龙王卜娶某》中,引导幼儿观看相关动物的实物、动画视频,让幼儿根据童谣中龟、鳖、青蛙、萤火虫等的特点,通过肢体动作、语言、声音和表情对它们一一进行塑造,通过模仿学习进行表达,将每一种角色的动态特征童谣剧表达符合幼儿经验的建构需要,为剧本创作做好了细致的准备。
其次, 在童谣剧表达的基础上,将童谣内容运用故事片段的形式,利用发问的技巧,从故事中的人物或情节,以开放性的问题来引发幼儿的创意或思考。如,教师通过新增角色、设计戏剧冲突来引导幼儿创作童谣剧情节。在《海龙王卜娶某》童谣剧中,幼儿讨论海龙王应该娶什么样的老婆最合适,从而增加了海龙王娶亲选秀以及众女竞选表演的情节;在《蚂蚁扛蜈蚣》中,幼儿在讨论蚂蚁对付蜈蚣的过程中,萌生了增加歌曲律动游戏的内容;而在《讨海人》中,大班的孩子们通过讨论,增加了“鱼群”和“讨海人”对话的环节,将环保教育渗透其中,这些都是原作品所没有的内容。在此过程中,我们顺应童心、倾听他们的见解,然后再适时的引导,教师并不过多地干预孩子的创编,而是把剧本编写的主动权、决定权真正地交给了孩子,更多地是帮助幼儿整理剧本内容,教师退到了引导者,参与者,支持者的角色,适时地提升幼儿创编的情节和内容,帮助幼兒逐步建构起来的童谣剧表演经验。老师和孩子一起创作的剧本因为幼儿的想法不同,而有不同的版本,因为加入儿童创作的想法和元素,使得童谣的情节更加丰富和饱满。
表演剧将静态的童谣内容转化为动态的表演,借助布景、道具、演员等,让幼儿在自然生动的气氛下,领悟童谣中人物的情感,使幼儿在表演中体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角色的选择与装扮中,教师充分尊重幼儿的意愿,通过“主角竞选”、“我要扮演……”等方式,引导幼儿大胆、自主选择喜欢或想扮演的角色,比如,在《海龙王卜娶某》中,“海龙王”成为了男孩子激烈角逐的角色,最后孩子们通过讨论决定采用“竞选投票”的方式来产生;在《听讲古》中,女孩子们自由组队选出了“蜘蛛精”的角色。在《老鼠仔钻壁孔》中,孩子们认为需要增加“食物”的角色,在老师与孩子们充分对话后,孩子们有了自己的想法:当“喵呜先生”在呼呼大睡的时候,家里的“食物”——鸡腿、糖果、水果等偷偷蹦出来,随乐舞蹈……在表演服饰及表演场景的设计和布置上,教师不再是主导者,而是与幼儿共同商量,组织孩子讨论,引发孩子根据剧情的需要和就地取材的便捷性的角度进行思考,同时提供各种材料引导幼儿自行协商、设计舞台背景、制作演出服饰、道具等等。如,大家讨论关于老爷爷的胡子制作时,一个孩子就想出了用白色包装绳撕开进行制作,这个任务就交给他带领孩子们共同进行。乌龟背壳制作的时候,孩子们对装饰材料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最后,大家共同用水粉颜料以及金色亮光纸共同完成。在制作的过程中,由于是孩子们自己的想法被尊重,孩子们制作认真,积极主动,美观实用,并且倍加珍惜。
幼儿在整个童谣剧表演过程中主动、自由、充分地发挥,改变了过去教师或者是排练人员照搬童谣剧本依葫芦画瓢进行排演。童谣剧表演不再是传统的“我说你演”的排练,而使孩子真正成为了“主角”。同时,孩子们在童谣剧表演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情感和态度,孩子们快乐地学习,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在老师的引领下学习解决问题,形成了健康、自信的人格。
真正适合儿童的闽南童谣剧,不是让孩子为了表演而去表演,而是为了凸显儿童在童谣剧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童谣剧中引导儿童主动去思考,发挥想象力,学会用自己的身体去展现他们所想要表现的东西,让儿童学会感知、认识生活,并将其内心对生活的真实认识和感受通过肢体和语言表现出来,让童谣剧表演活动成为培养活生生的人的活动,发挥出童谣剧的特殊价值。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常规课题《闽南童谣剧表演特色课程建构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8XB0131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福建省晋江市陈埭镇阿梅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