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培养的策略

2020-06-12 11:48余国栋
知识文库 2020年9期
关键词:心理品质心理健康心理

余国栋

所谓留守儿童,指的是父母常年在户籍地以外的其他地区工作,孩子则留在户籍所在地而无法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大量实际情况证明,在孩子成长阶段如果缺少亲子教育以及父母功能缺位,很有可能会导致留守儿童出现心理与人格方面的问题。相较于非留守儿童来讲,留守儿童往往会出现自卑、悲观、任性、自闭等性格与心理。对于每一位儿童来讲,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同等重要,而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俨然已成为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面临的重要问题,所以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积极心理培养则显得尤为重要。

1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1.1认知偏差

相较于农村非留守儿童而言,留守儿童在认知偏差方面会更加明显,在生活中往往会出现消极心态,更容易以消极态度去处理所面对的事情,容易将不好的事情结果成因归结到自己身上。比如,部分农村留守儿童会认为父母离开家乡打工是为了自己要上学才迫不得已,或者是父母不喜欢自己;认为教师上课不点自己的名,是因为自己不如别人。

1.2人格障碍

大多数的农村留守儿童从记事起便常年与父母分开生活,甚至有的孩子父母几年才回一次家,可见他们从父母身上得到的关爱极度缺乏。调查表明,55.5%的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格障碍,具体来讲主要有两种较为常见的表现形式:其一,攻击型人格。这类留守儿童的脾气性格极为暴躁,遇事易怒,无法良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其二,自闭型人格。这类留守儿童对与他人交流存在抵触心理,不愿意与他人分享,严重缺乏安全感。总体来讲,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出现以下几种人格:①孤僻;②情绪容易失控;③自卑。

1.3人际关系障碍

离别对于留守儿童来讲,是他们不愿触及的伤痛,而这一点对于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发展而言也会形成不利影响,极易出现人际关系障碍。具体表现为对他人不够热情、不容易信任他人、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在和陌生人接触时显得极度拘谨甚至害怕。而在与同龄人的交往中,留守儿童也更多变得冷漠和敏感。

2 农村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培养策略

2.1留守儿童自身层面

小学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生活阅历的逐渐丰富,其独立自主性也会进一步发展,在积极心理培养方面也会从最初的外部可控逐步转化为自我调控。所以,教师一定要意识到一切对留守儿童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外部因素最终都需要其自身去自我调节才能起到效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仅仅是影响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养成的外在因素,主要还需要儿童对外在知识的自觉吸收。所以,要采取有效手段去促进留守儿童的掌握内化,主动地将外部因素转变为内在需求,提高自己的心理品质。首先,基于心理层面,留守儿童本身要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去看待父母不在身边这件事,借此时机去锻炼自我,培养自己吃苦耐劳、自强自立的品质,有意识地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当做一种历练,以樂观心态去挑战现实,认识到当前处境并不会维持太久,只要自己去努力便能有所改变,从而激励自己努力前进;其次,基于行为层面,留守儿童也需要多与身边人交流,主动融入集体且关爱自我。如果有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也需要主动寻求同学或教师的帮助,积极寻求社会帮助去健全社会性人格,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进而起到积极心理培养的作用。

2.2教师层面

一方面,农村小学教师一定要将关爱留守儿童的思想意识渗透到具体的教学活动当中。如果在教学当中发现有学生存在某个方面的兴趣或特长,则要对其特别关注与良好引导;或者是察觉某位学生存在些许思想问题或行为不端的情况,一定要与班主任及时沟通,对这部分学生提供帮助,以良好的心理疏导工作去给予留守儿童学生更多的关注与爱。其次,班主任针对班级中的留守儿童要多多接触,助力其能够培养更加积极的心理品质。对于教师而言,除了要加强对学生的关怀与心理健康教育以外,还要为班集体营造出温馨、平等的氛围,重点消除非留守儿童对留守儿童可能存在偏见与歧视,让每一位留守儿童都能体会到班集体的温暖,从心理层面认同自己和其他同学没有区别,都有很多人关爱自己,进而强化了留守儿童对班集体的归属感。最后,班主任还可在班级中成立“成长互助小组”,让非留守儿童与留守儿童能够集中在一起学习和生活,通过学习生活各个方面的互帮互助以及一起分享成长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去培养留守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

2.3学校层面

学校作为农村留守儿童的“第二个家”,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基本上完全由学校承担。所以,农村小学在重视学生智力发展的同时,更要对他们的德育工作提高重视。学校应当多举办课外活动,鼓励更多的孩子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来,通过自身能力的展示去树立自信,培养其积极心理品质;学校应当多开展主题班会,特别要更多以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孩子对父母的理解与感恩等为主题,让留守儿童在班会中去感受到父母对他们深沉的爱,进而理解他们为了生活而不得不远走他乡,培养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特殊情感,从而从内心由衷感到幸福;学校需要在思想品德课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并且开设心理咨询师,诚聘专业的心理教师从事心理咨询与心理疏导工作,帮助孩子去解决面临的困惑,科学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同时也帮助班主任更好地去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学校还可邀请所有留守儿童的代养人,组织开展交流会,一方面能够通过代养人的情况讲述去更深的解各个留守儿童的实际困难,也让代养人对孩子在学校的心理与行为状况有所了解,另一方面学校也要利用好自己的教育资源对代养人展开一定的宣传教育,对科学的教育观念与方法进行培训,从而形成家校同步,形成教育共同体,更有助于留守儿童积极心理的养成。

2.4家庭层面

家长是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教师,所以留守儿童的家长一定要在忙于工作的同时,多抽出时间与孩子保持电话沟通联系,不仅要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关心他们的生活与心理需求。比如可以每天晚上打电话简单询问孩子在校的情况,在家里吃了什么、天气怎样,同时要关注他们的想法,有什么困惑以及和同学相处的怎样等等。当然,父母也要多和孩子讲一讲自己的经历,以一种积极的口吻去告诫孩子认真学习的重要性。父母需要为孩子树立起榜样且带来美好愿景,让孩子始终心怀梦想同时为梦想努力奋斗。家长也要与学校和教师常保持联系,从侧面去了解孩子在校表现情况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结合孩子的心理问题与老师一起去寻找解决的方法。而留守儿童的代养人作为家庭的一份子,也要树立责任意识,肩负起留守儿童的教育重责,以更加合理的方法去教育孩子,关注他们在生理与心理方面的变化与需求,多与学校保持沟通,为留守儿童积极心理的培养创造更有利的家庭环境条件。

2.5社会层面

从国家的角度来看,需要进一步完善教育政策,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提供保障。近年来国家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也出台了许多政策去改善留守儿童的教育条件,比如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建设农村寄宿学校、增添合格校车等等,在这些关注留守儿童的政策帮助下,留守儿童的生活与教育有了极大改善,但是依旧存在部分政策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在后续工作中需要持续跟进,为留守儿童创设快乐成长的美好环境。从基层的角度来看,地方基层工作人员还应建立留守儿童管理档案,对其中较为困难的家庭定期走访,了解留守儿童的具体学习与生活情况,展开针对性的帮扶。此外,还应将更多相似经历的留守儿童组织起来,成立留守儿童之家,形成友爱的集体去减轻留守儿童内心的孤独感,并且在集体环境中去相互帮助、相互协作,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爱,从而促进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

3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国家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除了要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福利问题以外,更要将目光集中于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而留守儿童的积极心理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便能取得成效,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及其自身等来自各个方面的努力才能得到根本解决。而作为教育机构,农村小学更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通过更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创建以及投入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不断强化留守儿童的心理调适能力,促使其积极人格的养成,实现心理健康发展的目标。

(作者单位:华池县城关小学)

猜你喜欢
心理品质心理健康心理
普通高中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江苏省儿童七项心理品质调查报告(下)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实践
心理小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