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京族地区海洋生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020-06-12 11:38陈国兴
歌海 2020年3期
关键词:文化传承

陈国兴

[摘    要]京族人传统的渔业生产方式蕴藏着海洋文化的生态智慧。1949年以后,京族地区的产业结构发生深刻调整。20世纪90年代以来渔业经济发展长期徘徊不前,海洋生态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因此面临重重危机。为丰富海洋渔业经济发展的内涵,促进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应加强海洋生态文化建设,引领经济结构向以海洋经济产业为主导的适度多元化调整,以实现京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海洋生态文化;文化传承;京族研究

20世纪90年代至今,京族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方式发生深刻变革,海洋生态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但同时也面临城市化和市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冲击。如何在地方经济发展方式发生重大转型、人口流动不断加剧、生计方式日益多样的社会场景当中,更好地保持海洋生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京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所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京族地区的传统文化

(一)海洋文化

海洋文化是京族人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围绕传统的海洋经济生活方式形成的文化体系。京族是中国唯一一个以海洋捕捞作为传统生计方式的少数民族。世代生活在京族三岛一带的京族渔家人,创造了独特灿烂的京族海洋文化。

(二)生态文化

京族地区的生态文化是京族文化与海洋生态环境在长时期的互动中形成的。最具代表性的京族地区生态文化包括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冒险精神和崇商意识、寄赖习俗、康养生活方式等。

翁村制度是京族地区传统的社会组织形式,负责民间事务的管理。主要的管理职位设翁村、翁记、翁模和翁宽四种。翁村是一村之长,职责为组织村落公共事务,监督村规民约的执行,调解村民纠纷,主持对外交流活动。翁记是组织的文书,掌管村落公共财产的收支账目。翁模是香公,管理京族祭祀场所——哈亭的香火和清洁卫生。翁宽负责看管山林,因管理需要由多人担任。海岛上的树林有防风固沙的作用,是应对自然灾害的重要屏障,因此翁宽负责巡山护林,保护生态环境。得益于京族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岛岸滩涂的红树林蔚为壮观,是开展生态旅游的重要资源。

京族三岛原是由海水冲击而成的沙岛。京族人祖祖辈辈以打渔为生,由于岛上地理条件不适宜农业耕种,粮食不能自给。京族人捕获的海产品,大部分拿到集市上换购油、盐、大米等食物和生活用品。海岛离岸不远,退潮时可徒步往来。京族人在退潮的间隙,步行往返镇上集市售卖海产品,需要精确计算往返的时间,稍有偏差就只能涉水而过。长期的渔业生产和市场交换的经验,培养了京族人的冒险精神和崇商意识。这样的性格帮助京族人迅速适应在20世纪90年代后兴起的边贸产业,积累了不少财富。冒险精神和崇商意识可以说是京族人长期适应环境所凝结成的生态智慧的体现。

寄赖习俗是京族人经济生活中的一种传统分配方式。寄赖指的是沾光的意思,俗称见者有份。退潮后的渔箔边和岸边的渔船上收获的海产品,路过的京族人,捡一些拿走,主人非但不会怪罪,还会认为这是一种为自己增添光彩的行为。而且京族人认为哪位渔家的寄赖行为越多,表示收成越丰,生活越好。不仅如此,渔家出海捕鱼时,第一网鱼的收获,总要抓几条放归大海,以此行善积德,期望海龙王庇佑渔业活动的平安。寄赖习俗是京族人在长年累月的渔业生产中所形成的生态理念,颇有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遗风,且这一习俗世代相传、延续至今。京族人深深地明白,只顾自己、一味索取是不利于族群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的。寄赖习俗彰显了京族社会渔民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京族地区所在的东兴市是中国长寿之乡,京族是广西十二个世居民族中百岁比例最高的民族。在长时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京族形成了源于社会、融于社会的传统康养文化。敬畏自然的京族人,秉持世代相传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造就了良好的生活环境。京族人的饮食习惯顺应自然,喜粥食、海鲜等自然朴素的食品,烹制简单。日常食用的谷物副食品和海产品如风吹饼、白薯籺、土米酒、海鸭蛋、鱼露等营养丰富。勤劳自律的生活习惯保证了京族人强健的身体素质。注重仁义礼孝、顾家、感恩的传统道德伦理和严格的社会约束制度确保了京族地区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和谐的生活环境。①开放包容的族群关系为改革开放后京族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京族的传统康养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理念,并渗透进了方方面面的日常生产生活中。

二、京族海洋生态文化的社会环境变迁

传統的京族经济生活方式,以渔业生产为主。自15世纪京族人陆续迁居到以京族三岛为中心的现聚居地,以浅海捕捞为主的渔业生产是京族人最主要的经济生活方式。20世纪50年代初以后的十多年间,京族地区的农业生产受到了高度重视,一度取代了渔业生产在京族人家庭经济中的支柱地位。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对农业耕作的限制,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生产方式使得这一时期京族地区经济发展缓慢。1970年以后,渔业生产逐步恢复。中国于1978年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但这一时期至80年代中期,中越关系紧张,京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处于较为缓慢的状态。

1989年以后,中越民间交往复苏,双方政府先后开放边境贸易,随后在1991年实现中越关系正常化。良好的双边关系大大促进了经贸合作发展。在优越的沿边区位优势,京族人与越南边民语言相通、习俗相近的便利条件,以及京族人开拓进取、崇商敬业的精神的帮助下,京族人参与边贸的热情被点燃了。20世纪90年代,京族人踊跃参与到边贸贸易活动中,几乎每家每户都在边境贸易中获取了可观的收益。这一时期京族人开展的边境贸易,成交额达1亿元,纯利润超过了1000万元,对于当时仅有1万多人口的京族来说,边境贸易产业是京族人实现快速致富的最主要的经济支柱。①

绚丽多彩的海洋景观资源、生态景观资源和丰富的名胜古迹、特色民俗等人文资源,是京族地区得天独厚的旅游吸引物。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游客到访京族地区观光旅游。1993年京岛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建设,标志着京族地区旅游开发掀起了热潮。金滩、万鹤山滨海湿地公园、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京族博物馆、京族哈亭等景点相继开发升级,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0世纪以后,京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已享有盛名,京岛风景名胜区年接待游客达40万人次以上。京族人通过提供餐饮住宿、售卖商品、开展旅游运输、出租游乐设施和组织渔家乐体验活动等方式为游客服务,旅游收入在京族人家庭经济里的比重持续提高。

1949年以来,京族地区的经济产业结构,由单一的浅海捕捞为主,向现代渔业、边贸、旅游、农业并重的多样化产业发展,社会生活和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变。2007年京族人年均纯收入超过6000元,成为了中国最富裕的少数民族之一。

三、京族地区海洋生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当代的京族海洋生态文化发展与京族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不同步的现象。究其原因,是京族传统文化应对具有现代性的经济生活方式所进行的调适滞后所致。学者们对随着现代经济生产体系而进入地方社会的现代性知识与地方性知识之间的冲突,有两个层面的解读。一是经济因素的作用,使得人们贸然离开传统生计;二是新的经济生产体系与地方性知识的不融合。②

(一)海洋生态经济基础的动摇

京族地区的海洋生态经济发展,受到了外来经济产业的冲击。20世纪90年代在京族地区兴起的边境贸易产业,给京族人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中越边贸发展的初期,京族人凭借着地理方位、语言和文化的优势,在边贸活动中充当了经纪人的角色,如鱼得水,迅速致富。但随着国家政策的规范和边贸行业的专业化发展,对从事边贸者的资本、技术、经验有了更高的要求,边贸规模的扩大也使得越来越多中国其他地区和越南中部、南部的商人参与到边贸行业中来。{3}边贸双方的语言沟通能力相应提高,翻译队伍迅速扩大,这些客观条件的变化决定京族人不再能“全民皆商”地从事边贸行业。边境贸易容易受到双边关系、政策不稳定、国家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周边国家政局不稳产生难民潮、国际疫情防控以及全球经济周期变动等因素的影响,时有起伏波动。京族地区的边贸产业发展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京族三岛是由万尾、巫头、山心三个独立的岛组成。20世纪50年代,为发展农业而围海造田,将三岛与陆地相连,成为半岛,增加了数千亩土地。京族三岛与内陆相连后,对外交流显著增多,短短几十年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围海工程也使得海岛生态系统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原生海洋物种消失,浅海滩涂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旅游项目的开发对近岸滩涂也有占用,对生态环境有负面影响。京族地区的旅游开发活动过于倚重海洋自然生态景观,民族文化旅游仍处于初始发展阶段,相当薄弱。这样的不平衡发展使得沿海地带人流和建筑密集,对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更大的压力。2000年,北仑河口自然保护区获批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保护滨海地带的生态系统和维护生物多样性。但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仍时有发生。2017年东兴市对竹山村的沿海滩涂违规修建观光旅游栈桥和渔家乐污水排放问题进行了整治。此外,尽管近年来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受到了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京族地区海洋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工作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京族传统文化的民众基础被削弱

边贸产业、旅游产业相继兴起后,京族地区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由于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浅海渔业资源的枯竭已经是无法回避的现实。以浅海捕捞为主的传统渔业生产难以为继。尽管京族人发展了大中型渔船开展深海作业,但近海10多海里范围内的鱼虾明显减少。外海远洋捕捞由于对资本、渔船、技术的要求较高,在京族地区还属于空白。一些从事深海捕捞的年轻一代京族人,已经不能领会传统浅海捕捞作业中所蕴藏的丰富的地方性知识,甚至无法理解浅海作业的规则及其中包含的信仰。而被开发为渔家生活体验旅游项目的深海捕捞作业,游客们随渔民出海所看到的已不是渔家日常生产生活,而是被专门设计的旅游消费产品。{1}高跷捞虾、耙螺、围箔、拉大网等与传统渔业生产有关的京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演变为节庆中的展演项目,在生活中难觅踪迹。

随着京族地区对外交流的增多,外来文化和地方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催生了年轻一代京族人新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人际交往方式。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个人本位、自我中心、消费主义等思想对京族地区的年轻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们对京族传统文化的传承缺乏热情。老一代的京族人已逐漸老去,目前京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主要由京族长老们和少数热心的民众承担。即使是一年一度仍然隆重热闹的京族哈节上,也可以管窥京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危机。哈节仪式的各环节,仍然聚焦于围绕传统渔业生产而形成的祭祀仪式、饮食习俗、歌舞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现代渔业生产的内容匮乏。与现实生产生活脱节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难以唤起京族民众的共鸣和激发他们热情参与传统文化传承的动力。

(三)海洋生态文化与海洋生态经济

民族经济的共同体应围绕所拥有的资源基础,以及长时期形成的适应策略中所蕴藏的生态智慧,使之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能够延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共生的经济伦理,引导社会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重要支撑。

京族人在多元经济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获取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实现了快速致富。但无论是边贸产业还是旅游产业的发展,都以京族海洋文化为基础。1949年以来京族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经济重心出现了偏离海洋经济的倾向,经历了分别以农业生产为主和边贸产业为主的历史阶段,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埋下了隐患,也由此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农业发展停滞不前,边贸红火难以为继,旅游业的发展因忽视了民族文化的开发而陷入困境,更严重的后果是造成了难以恢复的生态环境的破坏。这加剧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风险。

京族地区海洋生态经济的发展,首先在于人气的集聚。当前,应加强京族地区的海洋生态文化建设,唤起京族民众的文化自觉,焕发京族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以京族民众为文化主体和经济主体,继承靠海吃海的优良传统,重建并强化海洋经济的主导地位,构建京族地区的现代海洋经济体系,推动京族地区经济适度多元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文化传承
论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民间舞蹈的教学
浅谈中国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
高校音乐教学在地方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研究
浅谈楚文化中漆器图形纹样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