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视角下中越边境旅游带建设研究

2020-06-12 11:38陈子华
歌海 2020年3期
关键词:文化景观文旅融合

陈子华

[摘    要]中越边境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而目前边境资源在开发中面临开发不当而被排拒甚至破坏的局面。立足于中越边境文化资源的整理,探讨不同类型资源的特质,通过文化符号延续、符号激活、

符号补充等开发方法,将边境文化资源相互连接,打造为点线结合、纵横交错的边境旅游带。

[关键词]文旅融合;中越边境;文化景观

一、研究缘起

中越边境独特的发展变迁轨迹,及近代以来与西方文化长期的互动与碰撞过程,为这里带来了独特的历史故事并留下了通商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法国文化等风格不同、种类各异的人文资源,一旦经过合理开发,能够以切身体验的方式让访客置身于多元文化交汇之处,了解异地风土人情、缅怀历史。

改革开放后,中越边境旅游正式拉开了帷幕,并迅速升温成为滇桂沿边发展的一大增长点。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更是让边境旅游具备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内涵,实现新时代政治、文化、外交延伸的意义。在这一背景下,各界对边境文旅开发与利用寄予极大的期望,并在多视角下展开了相关调查与研究。如李飞等在地缘政治视野下对中越跨境合作区矛盾与合作的双重性质进行讨论,①秦红增对中越沿线城镇带建设与旅游耦合关联性进行讨论,充分肯定了旅游建设对城镇发展的推动作用。②另有学者基于旅游资源管理视角对两地旅游市场建设提出了建议。③这些研究为推动边境跨境旅游发展做出了贡献。我们也应当认识到,由于历史等原因,边境的文化旅游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地方,并存在着如文化内涵式微、价值缺失、主体模糊等问题,④致使边境文化资源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被排拒、忽视甚至破坏。因此,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做到资源均衡开发、地方主体关照,是边境沿线发展中亟待学界探讨的问题。边疆旅游开发方兴未艾,本文将立足于中越边境文化资源的整理,探讨不同类型的资源特质,寻找均衡参与旅游发展的途径,并对边境旅游带建设这一议题进行讨论,以期为提升边疆旅游发展、改善边民生活出谋划策。

二、边境文化旅游资源特色及价值

实际上,边境文化旅游概念并非只是当下时髦,古时就有文人雅士对西南边寨文化表达出欣喜之情。虽然彼时远游大多为通商、调职的衍生物,但仍留下如“云水苍茫日欲收,野烟深处鹧鸪愁”“莫叹京华远,安南更有南”等饱含边塞景致与家国情怀的名句①。明代徐霞客则在其游记中对中越边境一带如龙英州(即龙茗,今崇左天等县一带)、太平(今崇左龙州一带)的人文生态有着详细的记载。②清代安南(今越南)使节潘辉益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也对龙州一带文化景观情有独钟:“桂林以南,妇女服饰与我国凉山同,无缠脚,常出市肆贸易,江村渔钓……觉有趣致。”③可见,虽有别于现代意义上的旅游,但古代边境访客在旅途中都透露出一种对家园、生活、异国文化的多元情感关照,在观察彼此文化的同时也见证两地互动往来,并为推动两地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与当今文化旅游的概念有许多共通之处。

在今天看来,边境文化资源内容多元、丰富且集中,拥有还原历史、文化互动、生态交融等特征,能够从家国历史、生活记忆、西方文化等各方面向我们呈现出一个不同于内陆腹地的独特文化地理空间。

(一)历史场景还原性

中越边境文化资源虽大多形成于近代以前,却仍然保持了彼时的功能与场所,能够很好地还原口岸的历史面貌。例如乾隆四十年(1775年)清政府开放的平而、水口互市场所④,康熙三年(1664年)指定镇南关为朝贡贸易场所⑤,时至今日仍然是边民互动的主要空间,其场景与彼时“客民无不欢欣踊跃”⑥画面并无出入。同样,许多清末时期修建的炮台哨所和中法勘界所立界碑如今也仍然具备一定的国防功能,可以让访客产生一种历史记忆与眼前场景的重叠,形成很强的历史参与感。

(二)多重文化交融性

中越边境地区文化资源的多重耦合性至少可以从民族文化、跨境文化、西方文化三个层面体现出来。第一,边境民族文化资源丰富且独特,如京族浪漫的海洋文化,布傣优雅的天琴文化虽然独具韵味、各不相同,但各族儿女早已明白只有彼此互助,才能守卫家园,同时他们也都属于国家主导的知识谱系,其文化身份是异中有同、美美与共的。⑦第二,中国与西方文化的互动。在近代以来中法勘界、开埠通商、新设领事馆等一系列中法交往的事件在中越边境上演,让西南边境诸多口岸成为内陆腹地最早感受、认同国际化气息的地方,⑧也为中国文化传至西方做出了贡献。第三,中国与越南跨境文化的互动。这主要表现在两地文化资源往往具有历史上相近的源头,或在某一历史时刻彼此相交。如目前龙州、靖西一带就存有大量中越两国共产党同志友好团结、互相帮助的文化资源。这些历史遗存所蕴含的价值在“一带一路”倡议深化实施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三)人文与生态融洽性

西南一带地形地貌多样、生态环境优美、植被茂密丰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也为众多边境文化资源带来了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殊魅力。如友谊关因奇山隘道而凸显巍峨,连城要塞也因群山环绕而大气恢弘。可见许多历史遗存之所以能够让人产生特定的感受,是历史和环境的互动所致,历史塑造环境的观感,环境也在不断强化历史所承载内容。例如著名的德天瀑布就不仅拥有秀丽的景色,还拥有水上集市(通商遗存)和界碑(国防遗存)及其他文化遗址,能够将国家历史、地方记忆、家园文化、自然风景等多维空间进行勾连,将边境旅游引导到文化旅游之深層意境。①

三、 边境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问题与途径探析

中越边境文化资源承载着口岸演变过程、两岸边民往来故事直至今日,是边境历史的提炼和浓缩,因此与后期城市规划、旅游发展所赋予的现代性是有区别的。Hirsch等人将历史演变过程中所形成的地方性意义称为“一次性”景观,并指出它往往是与现代化旅游开发意图带给游客的“二次性”景观是不同的。②正是由于这两种观感的不一致,游客难以体会到地方景观的真正文化内涵,甚至产生对历史文化的误解或忽视,也导致一些边境文化遗存如旧边贸集市、炮台等不仅得不到保护,反而面临着破坏性修复、拆迁、无人问津的处境。

我们应该认识到,“一次性”与“二次性”景观之间并不矛盾,并且是可以共存的。实际上,英文景观“landscape” 在16世纪时本身就指涉那些能够带来一致景观感的新大陆风情。③文化旅游开发的关键则在于寻找两种“景观”感之间平衡的条件。④只有这样才能让文化资源突破自身“边界”与旅游业相互融合,引起访客的“情感介入”与“历史参与感” ⑤,继而获得身临其境的旅游满足感。通过对中越边境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现状进行梳理,笔者认为目前边境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可以分为如下三个模式。

(一)文化资源的符号延续

一些口岸历史资源在地区发展过程中其外观、规模、功能都没有产生较大变化,具有很强的文化内涵再生性,也不需要用过多的附加信息介绍就能形同“活化石”般很好地还原历史中的口岸状态。这类历史资源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口岸的许多通商遗存(如互市街区)、民间记忆资源(如祠庙等)以及边境沿线的民族文化资源,因为它们本身具备完整的功能,因此很容易激起游客的参与感。所以对这类文化资源的开发重点应该放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附加方面,而不用过多地对其内部活动进行干涉。

案例1:文化资源活态利用——河口“越南街”

“越南街”当然并非街道的正式名称,但我们可以从这个别称中看出这条街道蕴含的独特文化意义。位于河口国门前的这条街及其周围百米范围内自古以来便是两岸居民往来贸易、互通有无的场所,在19世纪尚未修建铁桥之前,越南边民通过便桥、浮桥、轻舟渡过南溪河来到这里进行互市贸易、拜访友人。在20世纪的数次战争中,这里也并未完全失去活力,并总是在恢复和平后重新展示出其鲜活的面貌。今天的越南街依然是人群熙攘,边民依然在这里互通有无,商贩还在排队过关,滇越铁路也继续载着货物繁忙地穿过小广场,南洋店铺里的客人悠闲地品着咖啡……正因如此,无需过多的附加解说和修饰,任何来访者都能够从这景色中形成与口岸真实面貌相符合的“二次性”景观,明白何为真正的口岸,领悟多元文化的魅力。(调查时间:2018年12月4日-12日)

(二)文化资源符号激活与重塑

很多边境历史资源虽然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失去了原本的功能,但是外观却得到了较好的保存,规模也未发生明显变化,因此可以尝试深度挖掘其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并赋予其新时代下的文化内涵,激活符号的当代价值。这种开发模式既遵循了历史资源的主要特征,也能有效地将历史资源转换为旅游资源,以此带给访客一种全新的参与感。适用于这一模式的历史文化资源数量较多,如许多国防战事资源、名人故居、法国文化遗存与部分红色文化资源等。

案例2: 文化资源重塑——龙州法国领事馆旧址

今天的法国领事馆旧址虽早已不具备外交功能,但是毫无疑问,其独特的法国建筑风格就是这两栋法式建筑的独特的历史文化符号。近年来龙州地方政府紧紧抓住了这一符号,通过举办中法文化艺术节(2017年)赋予其新时代下的文化内涵,游客在这里不仅可以了解到龙州数百年来的中法外交史,还可以欣赏到法国本土画家的艺术作品展,其内容覆盖现代油画、壁画、雕塑等,在一场视觉盛宴中感受到时空之间的转换。(调查时间:2019年1月12日-15日)

(三)文化资源精神凝聚与补充

还有一些文化资源其本身缺乏物质形态的载体(如边境历史事件等),或者是在历史进程中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并且在规模上也大不如前,但它们仍然承载了边民的集体记忆,记录家国重大历史事件,因此也具有相当的开发价值。例如许多红色文化资源和边境特殊事件遗存的开发利用都属于这一类型。对这类历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该侧重于通过文字、图片、影视或现代信息技术AR(增强现实技术)、虚拟互动等补充其历史文化信息,甚至通过纪念馆、纪念碑的方式进行信息的整合和传递。

案例3:文化资源凝聚——龙州县铁索桥

龙州铁桥是民国时期唯一一座接连龙州县南北的交通通道,是龙州县城历史上的重要交通通道。1930年,为了掩护红八军主力部队转移,400多名战士在这里与桂系军阀展开了惨烈的铁桥阻击战。铁桥在1940年被国民党军队炸毁。今天的铁桥早已不复存在,只有南北两岸的桥墩及残留的钢架,还有不易被察觉的弹痕在向人们诉说着英烈的故事。为了对这一红色文化遗存进行开发,龙州地方政府不仅新修了观景台,做了指引牌,翻新了遗存周围环境,还用大量文字、图片介绍了铁桥的来历,以及原本的模样,较好地提供了这里的历史信息。(调查时间:2019年1月12日-15日)

四、中越边境旅游带建设建议

笔者认为,结合中越边境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多样、沿线集中的特性,依托于沿边公路网络的不断完善,是可以打造一个点线结合、纵横交错的中越边境文化旅游带的。事实上,对于边境旅游带的探索并非新鲜事物,例如美国墨西哥边境一带在20世纪末就充分利用自然文化资源打造了格兰德河的河流之路,以及美墨边境文化之路。①笔者也曾走访过德法边境、中欧巴尔干半岛的马其诺防线战事遗存之路,在那里战事的隔阂并未阻碍古战场成为人们缅怀历史的场所。这些边境、跨境旅游线路不仅为地方旅游发展、经济发展作出贡献,更起到了解邻邦、消除漠视与误解的作用。当然,边境旅游带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市场开发过程,还有赖于各层级政府之间的合作,也有赖于学界、社会、机构的多方参与。

(一)邊民参与,构建边境地方性景观感

关于旅游开发与地方参与的讨论由来已久,但大多侧重于利益分配与开发权利等方面。②笔者认为,由于边境发展落后于其他地区,其文化往往也处于边缘地位,开发的难度远远超过内陆腹地,因此边民的参与就显得更为重要。目前出现的文化式微、取向单一、内涵丢失等问题,从根本上来看都是由于缺乏对边境多元主体,尤其是边民这一群体的观照所致。我们应该认识到,边民是边境文旅开发中的最为重要的构成部分,他们见证了边境开放的历史转变,不断地与环境做斗争,饱含家国情怀,团结一致,爱边守边,又与他国边民友好互助,可以说其形象很大程度上就是边境文化景观的形象。

第一,鼓励边民参与文旅开发过程。不同于内地旅游胜地,边境文化具有草根的一面,且远离主流文化中心,因此过去少有在国家宏观视角下获得关注,也正因如此,它们往往具有一定的稀缺性,是口岸观感构建的重要资源。例如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边民自身在战事中的见闻、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对古老习俗的传承与实践、与越南边民交往的故事等,不仅有趣味性也包含了浓重的地方家园视角,并能够与地方旅游规划视角形成良好的互补,也是塑造边境整体观感、还原口岸历史原貌必不可少的素材。鼓励边民的参与,能够有效地激活这些资源的潜在价值。第二,鼓励边民参与文旅展示过程。从旅游资源管理视角来看,文化展示过程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其挖掘的意义。然而笔者发现,文字与图片仍然是许多边境文化资源的主要解说途径,不仅枯燥也使得边疆文化像是一本神秘的古书,难以让人产生历史参与感。而鼓励边民参与到这一过程当中,则能够增强历史的可接触性,拉近游客与历史资源的距离,改变游客对边境的固有成见,并以“人们的历史”的身份满足今天的游客对于与历史互动的更高要求。①

(二)点线结合,打造边境复合型旅游体验

中越边境文化丰富,然而其分布却并非是完全均衡的,各个口岸所拥有的文化资源在数量、类型上均有差异,对于游客的吸引力度也不尽相同。也正因如此,边境沿线文化资源才具有互补的特征。笔者认为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即以沿边城镇为点,以现代化交通方式为线,能够衔接不同文化资源,发挥文化互补优势,从而构建边境复合型景观感。

1. 点线结合要求借助通道优势,形成多出口、易通达的沿边旅游带。具体来说就是以沿边公路+高铁交通为枢纽,以中越边境口岸城镇为节点,让边境沿线各地形成一个大型旅游线路。并且依靠设置多出口的方式,关照存留于乡间山中的相对孤立的文化资源,以此达到串联文化资源的目的。

2. 点线结合要求寻找文化资源的内在逻辑,发挥互补优势。必须认识到,文化资源并非孤立的,哪怕是不同类型的文化资源也不会是毫无关联的,只要经过仔细挖掘、合理开发就能够形成互补之势,打造出特定主题的文化旅游路线。如可以打造龙州—靖西中越“民心相通”路线,东兴—凭祥清代历史文化路线,等等。这些主题旅游路线的打造能够弥补目前沿边交通短板,解决暂时无法进行全线开发的问题,吸引更多的主动型遗产旅游者。②

3. 点线结合要求对开发统一管理,共享文旅市场。目前边境文化资源之间不仅彼此少有照应,也难以共享游客市场。点线结合开发模式要求沿线一带上级管理机构、旅游开发商形成统一管理、彼此合作,共享市场,打造特色主题旅游路线。目前来看,红色文化资源是较为成功的案例,尤其是广西沿边一带红色旅游资源已形成了客源市场的共享。但其他文化资源则在开发过程中出现各自为政、不均衡开发的问题,这也是边境旅游带建设中必须面对与解決的。

(三)纵横交错,打造跨境文化旅游线路

随着“一带一路”等国家宏观倡议的深度实施,中越两国关系变得日益密切,边境文化旅游资源也具备了新时代背景下的政治与外交意义,③要求我们突破传统视域去重新认识文旅发展的意义与价值,挖掘文化资源在跨界合作、“民心相通”、两国相交中所能够发挥的积极作用。

就目前来看,中越双方已经在两国跨界旅游资源的开发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合作,先后签订了大新县跨国瀑布旅游合作协议、凭祥友谊关景区(含浦寨与越南新清)旅游合作协议等。这些都是围绕边境地区进行的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实践,并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两侧双边或多边的共赢。但是我们也应当认识到两国边境一带旅游开发都处于起步阶段,许多跨界文化资源尚待挖掘与开发,也缺乏有效的互动与交流。如笔者在实地调查与文献整理中发现,越南边境一带如芒街就拥有大量的法国文化遗存,老街则坐拥国际著名的苗族文化旅游胜地Sa Pa,①此外,许多抗美战争时期的战场也受到欧美游客青睐。②另一方面,随着越南北部交通的不断改善以及签证政策的放宽,访客还可以借助边境通道优势实现越南下龙湾、岘港、芽庄等热门文旅景点的腹地游。这些跨境旅游资源只要经过合理开发与包装,就可以与中国一侧的文化资源形成良好的互补态势,丰富中越跨境文化遗存之路的文化内涵,并在很大程度上发挥文旅共融的优势缓和、化解边境紧张与矛盾,实现边境文旅开发的当代多重价值。

五、结语

作为享有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有着最多的世界级文化与自然遗产,③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更多的历史文化资源虽然在历史变迁、战事中幸存下来,但却在现代化的发展中逐渐被遗忘,甚至破坏。如安东尼所言,战争和发展是近代以来人类文明消失的两大因素。④这一断言并非耸人听闻,相比战争带来的灾难来说,现代化发展与城市建设对历史文化造成的破坏范围更广,更难以恢复。事实上,当我们正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后,就会发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城镇的发展并不矛盾,相反,本文中的诸多案例已向我们证明:不论是熙攘的边民市场,还是记录了中西交流史的领事馆,又或是隐蔽山头的炮台,都是边境小镇旅游发展的最大资源,它们不仅可以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贡献,更能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起到认识邻国、了解他者,进而消除漠视、误解的作用。因此,只要获得合理的保护、开发,有理由期待这些边境线上的文化遗存能够形成一条历史文化遗存之路,并成为沿边口岸型城镇建设的新增长点,为“一带一路”等国家合作倡议的深入实施作出贡献。

猜你喜欢
文化景观文旅融合
文旅融合背景下颍淮文化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健全机制 优化环境 全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
黑龙江省全域旅游发展思路探析
文旅融合的城市旅游产业发展
文旅融合下文化遗产类景区体验型产品开发研究
“文旅融合”奏响“城乡大合唱”
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现状及发展趋势
区域特色文化与城市空间的景观语言生产
情感休闲文化与当代文学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