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钊, 乔圣超, 倪少强, 张 杰, 喻朝庆
(1. 清华大学 地球系统科学系 地球系统数值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4; 2. 全球变化与中国绿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北京 100875; 3. 深圳大学 海岸带地理环境监测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 深圳 518060)
N2O是典型温室气体之一,可在大气中持续存留130~170年[1]。主要排放源包括湿地、农业和草原等。据IPCC中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报道,全球N2O年增长率约为0.2%~0.3%[2]。预计到2040年,大气中N2O含量约为340 μg/L,温室效应将比当前增强5%[3]。目前定量研究N2O排放的方法主要包括排放系数法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模拟法等。李长生教授开发的DNDC生物地球化学机理模型[4],用以深入研究N2O排放与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经过20多年发展,DNDC模型已经衍生出适用于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版本[5],并被广泛应用于温室气体排放、产量估算、干旱研究[6]等。田展等[7]利用DNDC模型,结合站点气象数据,估算了中国水稻N2O排放在1991—2010年的变化趋势,Hork等[8]估算了斯洛伐克尼特拉州不同作物管理措施下的N2O排放量,Zhao等[9]利用DNDC研究了水稻的温室气体排放以及氮循环过程,He等[10]在RCP 4.5和RCP 8.5条件下估算了加拿大安大略湖西南地区未来冬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生长过程N2O排放特征。李长生[4]利用DNDC模型估算改变农田管理等条件下的N2O排放变化,Beheydt等[11]通过DNDC估算比利时自然植被N2O排放,Chen等[12]利用DNDC模型评估了氮肥优化管理措施对减少农田N2O排放的作用,但目前还鲜见利用DNDC研究芦苇湿地N2O排放特征。
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是一种多年生植物,作为淡水湖泊的优势种而广泛分布于各种类型湿地和湖泊浅表层,具有抗逆性超强、适应性广泛、生长速度快等特征[13]。芦苇在调节气候、减轻环境污染、净化水质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是湿地重要的组成部分,兼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社会经济效益[14]。基于“箱式法”的观测数据检验DNDC模型,模拟湿地芦苇生长过程及N2O排放通量,利用CMIP5中多个气候数值实验结果,估算在未来(2018—2100年)不同气候变化情景(RCP2.6、RCP4.5、RCP8.5)下,白洋淀芦苇湿地N2O排放总量等变化特征,评估气候(温度和降水)变化对N2O排放的影响,以期为湖泊植物温室气体排放等提供参考信息。
白洋淀湿地(38°43′~39°02′N,115°38′~116°07′E)位于中国河北保定安新县(雄安新区)境内,是华北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泊湿地,也是以芦苇为优势群落的典型水陆交错平原湿地生态系统,其自然坡度为1∶7000,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上游汇集了唐河、潴龙河等河流,下游经赵王新河等汇入海河干流入海。白洋淀的多年平均温度约为12 ℃,1月平均温度约为-8 ℃,7月平均温度约为23 ℃。该区雨热同期,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目前,白洋淀湿地芦苇的种植面积约为6000 hm2,平均水深2 m[14],以芦苇为景观特征的湿地约占36%[15]。芦苇一般 3月底或4月初发芽, 5月到6月个体生长发育最快, 7月达到最大生物量的70%到80%,10月中下旬种子完全成熟[14],11月底完成一年生长周期。
DNDC模型由土壤水热传输、有机物分解、作物生长、硝化与反硝化作用和甲烷发酵过程等子模型构成,能够以天为步长模拟作物生长和土壤N2O排放过程[15]。其中,气候条件、有机质分解、硝化和反硝化反应是控制土壤N2O产生的重要因素,决定作物土壤产生N2O排放通量。DNDC系列模型涵盖了农田、森林、草原和湿地等生态系统[4]。 DNDC模型的输入数据包括气象、土壤、植物生理参数、人为管理等。输出结果包括逐日土壤水动态、土壤有机碳,氮素的形态与通量(包括N2O)变化、植物生长和凋落等[16]。
2.2.1 验证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实际观测数据评估DNDC模型的输出结果,检验模拟的可靠性。观测数据包括4个取样点,取样点次数均不相同。点S1与S2(见图1)为牛翠云等[17]在2015年3月—11月白洋淀地区(该观测点未受人为破坏)逐月定时采样数据,月初采样,间隔天数约30 d,最终以样本计算每月N2O排放量。S3是万晓红等[18]在2007年5月—10月中每月一次采样,月中采样,间隔天数约30 d,具体时间为 10:00—14:00,期间每10 min一次取样,最终换算成每小时每平方米N2O排放量。S4来源于Yang等[2]在2010年7月—11月利用传统的“箱式法”测定N2O排放量,具体日期随机,单次持续24 h,每间隔3 h取样,取样过程测定1 h内每分钟N2O排放量。4个样点总共获得观测样本28个。
图1 取样点地理位置示意图
2.2.2 数据处理
首先,将不同观测样点的测量排放单位,统一换成N2O的月排放量。
其次,DNDC模型结果是统计以天为步长,将逐日 N排放量,转换成N2O排放(kg/d·ha),按月求和后可得到逐月每公顷N2O的模拟月排放量。利用S4中所有的观测点,校正DNDC模型参数,包括芦苇管理参数、灌溉参数、收割参数等,并利用R2,RMSE,r等数理指标参数评估模型参数合理性,点位(S1、S2和S3)用来验证校正后模型。
最后,利用校正后DNDC模型与气候变化多模式多情景数据,估算白洋淀芦苇湿地未来2018—2100年的N2O排放特征。
2.2.3 分析指标
1)模型合理性指标。采用观测值与模拟值之间的决定系数R2、回归方程、Pearson相关系数以及均方根误差RMSE等来判定DNDC模型试验过程合理性。
2)未来N2O排放指标。未来气候变化多模式情景下的单位面积N2O排放极值及年均总量。在未来2018—2100年间,多模式情景 N2O排放量每30年[19]变化特征,即将各模式情景2018—2100年分成2018—2047年(时间段A),2048—2077年(时间段B),2078—2100年(时间段C) 3个时间区段,计算各区段N2O年排放均值。
2.3.1 气象数据来源
气象数据包括历史气象站点观测数据(2007年、2010年和2015年)和未来气候模式数据。前者来源于中国气象局网站中河北省保定市安新县气象站点,包括逐日降雨、最高温度、最低温度等数据。后者是基于IPCC在CMIP5中提出的46个模型中产生的多情景数据。本研究采用姜江等[20]挑选出较为合理的6套模式数据(表1),作为未来气候输入数据。具体方法是提取表1中涵盖白洋淀地区的格点气象数据,生成驱动DNDC模型多情景输入数据。
表1 6套选用IPCC-CMIP5模式数据信息
注:分辨率为经向格点数乘以纬向格点数; 3种情景即RCP2.6、RCP4.5和RCP8.5
2.3.2 土壤与模型参数
土壤数据信息包括土壤容重、有机碳、pH值等,为牛翠云[17]、万晓红[18]、Yang[2]等利用“箱式法”实际测定的研究区土壤的各项参数。水陆交错湿地区芦苇管理参数设定为:每年收割1次,全部收割、水淹3次(4月11日、5月22日各一次,8月15日到8月25日持续水淹)、生长时间为4月1日,结束生长时间为11月30日[2]。根据赵颖等[21]对白洋淀水文特征研究表明,在2005—2009年后,本文研究位点(S1、S2、S3和S4)退化为完全湿地,不再有水体覆盖,土地类型均设定为“湿地”。各研究点位其他详细信息见表2。其他参数为模型自带参数,模型内编号为“50”。
统计结果计算得出N2O排放观测值与模拟值间Pearson相关系数r为0.723,其sig.值小于0.01,通过P=0.01显著性检验。观测值与模拟值间决定系数R2为0.522,均方根误差RMSE为76.75 μg/m2·d(图2)。结果表明,DNDC模型能够较合理地模拟白洋淀湿地芦苇的N2O排放,观测值与模拟值间存在明显相关性。
表2 研究点位的输入土壤信息
图2各个取样点N2O观测值和模拟值之间对比图
Figure 2 Comparison between the observed and simulated N2O emissions
由图3分析可知,RCP8.5情景年均温波动范围较大,明显高于RCP4.5和RCP2.6情景。模式4中3种情景下模拟的年均温,明显高于其他5组,而模式6的3种情景下的年均温,明显低于其他5组。降雨量的变化方面,模式3中年降雨量情景模拟值,明显低于其他5个模式,且年际间波动范围较其他模式偏小。在各模式的3种情景中,降雨量未出现明显线性变化,但模式4中波动幅度较其他模式更大。多模式情景结果表明,未来白洋淀地区降雨量比当前年均降雨量偏大,年均温逐渐上升。
图3 2018—2100年6种模式多情景下温度和降雨量分析图
3.3.1 单位面积N2O排放趋势
图4为2018—2100年6种模式不同情境下的单位N2O排放量N释放指标。结果表明,未来2018—2100年在多模式情景中,单位面积N2O年排放趋势随时间变化不明显:仅在模式1 RCP8.5情景下,出现明显递增趋势,N2O年排量与年份间具有较高的决定系数(R2=0.58),在模式4和5的RCP8.5情景中,也出现递增趋势,但决定系数(R2=0.15)较小,增长不显著。其他各模式情景均未出现明显降低或升高的N2O排放趋势。从离散程度看,在模式5和模式1情景RCP4.5、RCP8.5中,离散程度较小,其他模式情景下离散程度较大,年际变化波动较大。
3.3.2 单位面积N2O排放分析
在DNDC模型中,未来多情景模式下,N2O排放最大值、最小值等信息见表3。分析可知,未来多模式情景下,N2O排放最小值分布区段较均匀,在时间段A、B、C中均有分布,且占比相当(最小值A占6/18,B占5/18,C占7/18),N2O排放最大值多集中于A、B时间段,其中A占7/18,B占8/18,C仅占3/18。从最值指标分析,N2O排放未呈现时间梯度递增或递减趋势。从最值与生长期积温(Growth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GAT)和生长期降雨量(Growth precipitation, GP)指标分析,芦苇生长积温均高于当前生长积温3000。N2O排放最大值对应年生长积温并未完全高于最小值对应年生长积温,但N2O排放最大值对应生长期降雨量基本高于最小值对应生长期降雨量。然而,N2O排放最大值在各模式情景之间并未完全表现出高降雨量,高N2O排放的现象。因此,N2O排放最值与降雨量频率、持续时间、温度持续时长等因素之间关系需进一步分析。
图4 6套模式多情景下N2O中N年排放量Figure 4 Year emission of nitrogen(calculated by N2O) under 6 models of different scenarios
表3 6套模式多模式情境N2O排放指标
3.4.1 N2O排放总量变化范围
白洋淀湿地的芦苇种植面积S约为62.7 km2[2],根据DNDC在不同模式下的N2O释放量可得出如表4的计算结果。计算方法为:
(1)
式中,Esum为N2O年排放总量,S是种植面积,EENDC为模型输出的单位面积N2O排放中N排放量,经求和后产生的均值。
表4 6套模式多模式情境N2O排放总量结果变化范围
注:EENDC单位为kg/ha·a;Esum的单位为t
表4结果表明,白洋淀芦苇湿地水陆交错区在RCP2.6情景下,最大值出现在模式3中,为27.19 t,最小值出现在模式5中,为0.69 t;在情景RCP4.5中,最大值出现在模式1中,为31.92 t,最小值出现在模式3中,为0.49 t;在情景RCP8.5中,模式1取值范围较其他模式跨度偏大,模式1取得最大值为38.82 t,模式6取得最小值为0.49 t。多模式情景中N2O排放取值范围波动较大,模式1中3种情景在6套模式中取值范围最大,区间跨度均大于其他模式,模式5和6在部分情境中N2O排放取值范围跨度最小。
3.4.2 不同时间段N2O排放年均总量
时间段A、B、C是基于未来时间序列而划分。图5结果表明,A(2018—2047年)中N2O排放变化范围为2.88~9.98 t,B(2048—2077年)中N2O排放变化范围为3.01~15.84 t,区段C(2078—2100年)中N2O排放变化范围为3.29~25.8 t。在模式1和4 RCP8.5情景下,未来N2O排放出现递增趋势,并且模式1比模式4更为明显。其他模式情景中,未来N2O排放并未出现明显递增或递减变化。在模式3 RCP2.6情景下,B比A增加明显,C比B下降明显。总体N2O排放年均总量未随时间序列发生明显递减或递增变化。
图5 不同时间段6套模式N2O年排放量
1)DNDC模型能模拟作物生长全过程,相比“箱式法”测定的间断性而言,DNDC对不同作物的N2O排放,在时间尺度(天、月、年)上具有连续性。基于“箱式法”实测数据校正的DNDC模型,利用时间尺度的连续性等优点,为评估湿地芦苇N2O的长时间序列排放提供途径。
2)多点位验证实测值与模拟值间Pearson相关系数r为0.723,决定系数R2为0.522。DNDC模型较好地模拟了2007年、2010年、2015年等年份白洋淀湿地“箱式法”芦苇N2O排放通量特征。但二者之间还存在误差,其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从统计学角度看,“箱式法”本身以某时间段的排放作为整天的释放量,存在一定的观测误差。并且“箱式法”实验点位观测数据偏少,存在两个降低相关性的数值位点。其二,DNDC模型模拟湿地芦苇生长过程,是基于参数在该状态下最优化模拟,可出现模拟数值明显高于观测值的现象(图2)。另外,缺乏长时间序列的验证数据,也会影响模拟结果的不确定性。
未来年均温中位数变化在情景RCP8.5中升高最明显,情景RCP4.5次之,情景RCP2.6则变化不明显。未来年降雨量中位数变化在各情景间无明显的增减趋势。温度和降雨变化影响土壤微生物硝化和反硝化作用,进而影响土壤N2O排放特征。
温度和降雨变化最终影响土壤N2O排放特征。降雨随时间变化呈现无序波动、微生物随温度变化体内硝化与反硝化反应速率先增后减的生理特性,是3个区段(A区段2018—2047年、B区段2048—2077年、C区段2078—2100年),N2O排放未表现出明显递增或递减变化趋势的主要原因。
1)DNDC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白洋淀浅水湖泊型湿地中芦苇在2007、2010和2015年N2O排放通量。观测值与模拟值间决定系数(R2)为0.522,未来增加观测值数量和改良DNDC模型以提高芦苇生长参数精度及减小误差或创建DNDC-Reed模型。
2)N2O排放总量在RCP2.5、RCP4.5和RCP8.5情景间存在差异。在2018—2100年间,N2O年排放总量的变化范围为0.69~23.84 t、0.59~31.92 t和0.49~38.82 t。N2O排放在模式1和4的情景RCP8.5中出现明显递增趋势,但在其他模式中均未出现明显递增或递减趋势。
3)N2O排放在2018—2100年分成的3个时间段(A区段2018—2047年、B区段2048—2077年、C区段2078—2100年)中未表现出明显递增或递减变化趋势,但受温度和降雨变化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