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琼
(江苏省盐城市急救医疗中心,江苏 盐城 224000)
急性左心衰是指心脏在短时间内发生心肌收缩力明显降低,或者是心室负荷突然增加,从而进一步导致心的排血量迅速降低。在临床上急性左心衰的患者表现为急性肺水肿、心源性休克以及心脏骤停等[1]。本次实验将对20例急性左心衰患者进行院前急救措施,并设置未接受院前急救措施的对照组,来分析院前急救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本中心2016年5月~2018年5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左心衰患者,从中抽取了4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院前是否采取急救措施来将其平均分成两组。实验组中的20例急性左心衰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11例,年龄范围在48~71岁之间,其平均年龄为(64.5±3.8)岁,且该组中有7例高血压患者、4例冠心病患者、4例心脏病患者、5例严重心律失常患者;对照组中的20例急性左心衰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10例,年龄范围在50~70岁之间,其平均年龄为(64.9±3.4)岁,且该组中有8例高血压患者、3例冠心病患者、5例心脏病患者、4例严重心律失常患者。两组数据之间差异的对比不大,且无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所有患者在入院前均进行了急救处理,其急救处理的主要方法为:本中心在接到患者家属的电话后,立即派出急救车前往病发地点,急救人员在接到患者后,在第一时间对患者的病情和状况做出判断,确认患者是患有急性左心衰,首先让患者保持坐立状态,再对其进行面罩吸氧处理,防止患者应呼吸困难导致急性休克[1],对患者皮下或静脉处注射3~5 mg吗啡,起到镇定作用,亦可用20~40 mgd的呋塞米进行静脉注射,快速利尿且减少血容量,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血管扩张剂以及强心剂来达到减轻心室负荷以及加强心脏的收缩[2]。在救护车开往医院的过程中,急救人员应主动与院内的医生取得联系,并向他们告知患者的病情,同时与医生做好交接工作。患者入院后,应再对患者进行常规性的急救,主要是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以及输液,最后待患者病情和身体状况稳定后,再转入普通病房进行治疗。对照组的患者未拨打急救电话,主要是家属陪同来医院进行常规性急救处理,其处理方式与实验组一致。
对比两组中急性左心衰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以及抢救时间,根据临床医学上的评判标准将抢救后的结果分为两种,一个是抢救失败,另一个则是抢救成功[1-2]。抢救失败主要是患者在接受急救处理后,病情并没有好转,甚至更严重,有可能会发生死亡;抢救成功主要是患者在接受急救处理后,患者自身的基本症状已完全恢复正常,其心率保持稳定状态,可以将其转入普通病房。
利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实验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s)表示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采取x2检验,当两者数据中P<0.05时,表示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中患者抢救成功的有18例,其抢救成功率为90.00%;对照组中患者抢救成功的有12例,其抢救成功率为60.00%。实验组抢救成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十分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对比
实验组中患者入院后的抢救时间为25~35 min,其平均时间为(27.6±4.9)min;对照组的抢救时间为40~90 min,其平均时间为(56.4±7.8)min。实验组入院后的抢救时间明显比对照组要短,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本次研究中,对20例急性左心衰患者进行了院前急救治理处理,其中有18例患者抢救成功,并且抢救的成功率高达90%,其抢救的成功率以及抢救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中未进行院前急救的患者。
综上所述,对急性左心衰患者进行院前急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抢救的成功率,并且使急救时间缩短,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抢救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