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琴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幼儿园,甘肃武威 733399)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选择游戏教学方法时,要根据幼儿的不同表现来合理选择游戏种类和游戏方法。教师在游戏教学的过程中应发挥指导作用,这要求教师熟悉各种游戏的特点,并能够结合不同幼儿的特点。为了使游戏顺利开展,并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对教学方法、教学技能等进行更多探索和创新。
“寓教于乐”是把教育和娱乐融合为一体,使学生在娱乐中受到教育[1]。因此,教师在引入游戏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知识的渗透,让幼儿以游戏为载体接受知识的熏陶。
在幼儿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幼儿“学”得开心,同时也要让幼儿“玩”得开心。因此,教师在开展游戏教学的同时,应明确教学目的,将知识或者道理渗透在游戏中。此外,教师应全程参与幼儿的游戏过程,不仅仅是作为指导者参与,更应该以“玩伴”“朋友”的角色出现,这样能够营造更好的游戏氛围。教师指导幼儿进行游戏,能更好地将知识传授给幼儿,而幼儿也能获得一定的安全感,主动与教师玩耍,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接收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例如,在开展“老鹰捉小鸡”游戏时,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目的是让幼儿了解“数字”的概念。所以教师可以自己扮演“母鸡妈妈”,让一名幼儿扮演“老鹰”的角色,当“老鹰”捉到“小鸡”时,让被捉的“小鸡”站在一旁,并询问幼儿“老鹰”捉住了几只“小鸡”。通过这样愉快的游戏方式,幼儿既玩得开心又了解了数字的概念。由此可见,这种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游戏化教学的积极作用。
因此,教师在开展游戏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创新游戏内容,为幼儿营造良好的游戏氛围,让幼儿通过游戏得到一定的教育,明确学习的重要性,逐步提升自身的能力。
教师在开展幼儿教育游戏课程时,所创设的游戏一定要是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因此,幼儿教师在进行游戏课程内容设计时,要保持严谨的态度,确保游戏是科学的、理性的。3~6 岁的幼儿发展是按照走、跑、跳、钻、爬等顺序进行的,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紧密结合《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要求,根据幼儿的实际发展情况设计教学活动,以免幼儿在教学活动中出现盲目性。例如,幼儿教师在课前对课程游戏进行准备时,要充分了解幼儿的基本情况,考虑到幼儿身体素质的差异性[2]。这也要求教师在执教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幼儿,设计的活动内容要符合幼儿的整体水平,在尊重幼儿差异的同时,保持其统一性。
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有计划的教学中,经常会设置跳高类的闯关游戏,而在课前进行游戏设计时一定会选取具有可变性的障碍物。这样可以让幼儿在活动课程中根据自身的情况来进行不同的应对与选择,也更容易激发幼儿面对困难时不畏挑战的心理,从而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坚韧的毅力。教师在游戏内容的设计中除要注意避免盲目性,还要注意游戏的系统性原则。众所周知,幼儿是按照一定的阶段顺序发育成长的,因此,在备课前,教师要充分设计适合幼儿身体阶段性发展的体育活动,从而让教学更具系统性。例如,对于初入幼儿园的三岁左右的幼儿来说,教师就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关于走的游戏活动,用来锻炼幼儿的腿部发育及平衡能力。面对五岁左右的幼儿,教师可以设计以爬、跳等为主要内容的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有计划、系统性地得到锻炼与提升,教师也可以在进行游戏活动时通过不断提高游戏的难度来促进幼儿的不断发展[3]。
在传统的幼儿教育中,一些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教学形式单一,教师大多是以一个班级为整体来对幼儿开展教育活动的。这样不但忽视了幼儿的独立性,同时也限制了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对于幼儿而言,天马行空的想法是他们的特点,不同的幼儿对于同一件事情有着不同的想法,一个人的想象能力在幼儿时期是最丰富的。因此,教师在开展游戏活动时,要给予幼儿发挥想象的空间,为幼儿提供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让幼儿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4]。例如,在幼儿想要玩某个玩具时,教师可以提供制造这类玩具的工具和材料,并教给幼儿制作的方法,如纸飞机、千纸鹤、积木堡垒、手动小火车等,这些玩具的制作可以帮助幼儿发挥动手能力,开发他们的想象力,无论最终制作效果如何,幼儿在制作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十足的乐趣,这样既玩得开心,又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玩具,还能获得成就感,锻炼自身的思维。教师还可以让班上的幼儿交换自己的手工作品,这样幼儿就能学会欣赏他人的作品,学习其中的优点,同时还能反思自己作品存在的不足,并进行及时改正,从而得到能力的发展与进步。
由此可见,教师在利用游戏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不能过于守旧,不能将幼儿活动限制在一成不变的教学中,而是应尽可能地给予幼儿一定的自由发挥空间,让其进行一定的创造,从而有效地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幼儿的思维,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在实际幼儿教育过程中,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要有计划地观察幼儿的发展过程,更深入地了解和关心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及参与度,并及时地根据幼儿的反应来调整游戏活动,让幼儿真正感受游戏的乐趣所在。同时,教师在观察的过程中也可以找到最适合幼儿的游戏项目,从而真正做到游戏设计合理、游戏目的明确, 使“寓教于乐”的效果得到保障。
教师在实际带领幼儿游戏的过程中,应观察哪些情况呢?首先,教师要时刻观察游戏的种类、幼儿喜欢的游戏主题,以及游戏种类的契合度等;其次,幼儿在游戏中会做什么样的动作,会以什么心态去玩耍,开心或者不开心,也是观察的重点;最后,幼儿喜欢和哪些同伴玩耍,游戏的进行方式如何,游戏的玩耍条件是否足够,空间、时间、天气等方面都是教师应该留心的因素。教师只有做到事无巨细,才能在了解幼儿的过程中做到万无一失,进而合理调控游戏活动。例如,在进行角色扮演游戏“过家家”时,教师很容易观察到班上的男孩子对这类游戏的积极性不高,教师不可强迫他们参与这类游戏,要及时做出一定的调整,转换角色扮演的场景,以吸引男生的注意力,如此才能让班上的幼儿都参与其中,提升幼儿的游戏参与度。因此,教师必须定期地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以幼儿的反馈来调整自身的教学计划,贴合幼儿的实际情况,真正通过游戏来帮助幼儿成长。
在幼儿阶段教育中,家长的教育地位尤为重要。但是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的意义,只认为幼儿的教育重心应该在幼儿园,忽视了对幼儿的家庭教育,导致幼儿在回到家后没有接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这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极为不利[5]。
因此,教师应通过各种形式将家庭教育和家教联合的重要性传递给家长。在园区内进行幼儿游戏教育时,教师可以适时地邀请家长来园区观摩和参与幼儿的游戏教育,让家长更加直观地了解幼儿在游戏中接受的教育。例如,教师可以在园区内设置一个“家长日”,让家长在这一天来到园中与幼儿共同参与游戏,体会游戏的乐趣所在。家长在参与的过程中,可以学会如何更好地在家庭中科学、合理地引导孩子进行有教育目的的游戏,通过游戏能够了解和重新认识自己的孩子,并根据孩子的不同爱好进行有目的的培养。这不仅能够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让幼儿更好地学习知识,增进家人之间的感情,而且能够为幼儿提供健康、科学的成长和教育环境,有利于幼儿的全面成长。
引入游戏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教师必须使游戏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相联系,结合家长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引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带领幼儿进行游戏,充分发挥游戏的积极作用[6]。
综上所述,幼儿园采用游戏化教学模式不仅能够锻炼幼儿的游戏能力,还能开发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的开放式思维和动手能力。同时随着教育形式的不断革新,幼儿园教师也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地在游戏化教学模式下进行探索和思考,如何选择更为合适的游戏主题、如何更加科学合理地将教学目的融入游戏教学,都应该是幼儿园教师不断探索、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