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中学生人文精神

2020-06-11 14:37周晓红
写真地理 2020年4期
关键词:历史教学人文精神培养策略

周晓红

摘 要: 教育的核心功能是教化,尤其是作为人文学科历史教育。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并强调了人文精神对各个学科的渗透,这是我们教育思想一次伟大的解放,它的现实意义远远超出了教育本身。

关键词: 历史教学;人文精神;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3733(2020)04-0238-02

历史新课程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各个方面,都突出体现并加强了历史教育的人文性。

1 寻找历史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高中生正处在人格和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更加关注社会、关注自我,知识日益丰富,人生观、价值观和人格逐步形成。高中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对其自身成长乃至整个社会文明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高中生人文精神的缺乏,主要有以下原因:

1.1 历史学科是对情感、能力及人文素养的培养。

老师的教、学生的学都以高考为指针,更多的教师则过分强调知识的重要性,甚至给学生归纳整理出一整套所谓的知识考点,认为只要这样做了学生就能够考出好成绩,但高考的结果与实际教学的反差很大。主要原因是在新课标下,注重能力考察的要求,更多地设计新的情景,让考生运用平时学习培养出来的能力和人文素养去分析解答试题。而我们的教师的教学恰恰缺乏对情感、能力及人文素养的培养。

1.2 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历史教学地位每况愈下。

中考开卷考试,致使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不上,高中文理分科文科更是备受歧视。当然也有一些历史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内涵理解不够,实行满堂灌式教学、“填鸭式”教学,忽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

因此,寻找失落的人文精神,“帮助学生成为具有人性的人”,是每一个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历史教师必须转变教育理念和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开发运用能力,寓人文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多方面探索人文教育的途径,增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将人文知识转化为人文精神。

2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2.1 升华教材,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博大而精深,在历史教学中充分利用历史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不斷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和激励,推动学生建塑和完善人格。悠悠五千年,巍巍中华魂,我们祖先留下的人文财富太多太多了。在中学历史课本中,不胜枚举。譬如孟子讲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品格;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书育人的品德;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于职守;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幸福观;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价值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责任感;例如“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顾炎武;“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怒发冲冠凭栏望”的岳飞,“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穷年忧黎元”的杜甫,无不激起学生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

2.2 联系实际,升华学生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具有“关注现实,感时忧国”的特点,进行人文精神教育,也要密切联系实际,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教育,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可以使知识化为精神。比如,讲到工业革命的作用,我们多数从其积极方面来分析,的确三次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但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工业化急速推进而来的是人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对环境的污染在不断的加强,由于生产、生活而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威胁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在频频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全球变暖、臭氧层受损、沙漠化、物种灭绝……。以史为鉴,我们应从“驾驭自然,做自然界主人”的骄傲中走出来,意识到“环境危机”,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探求生态与经济相协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3 以人为本,树立学生的人文精神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以人为本,弘扬人文精神,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还学生自由的空间。教师应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让学生的思维得以更加活跃,让人文精神在历史教学中得以渗透。

2.3.1 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自己学习,自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并且“能培养独创性和唤起对知识的愉悦感”。 教师的工作,就是激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并且通过启发,经由学生自我思考得出认识和结论。当然,自主学习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它重视学生的“学”,也重视教师的“导”,课堂上“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

2.3.2 树立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采用课堂讨论课可以使学生在争论中获得理论知识,也能树立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实现人文精神教育的目的。比如,有位教师在上《戊戌政变》一课时,讲到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谭嗣同不愿同康有为和梁启超一起逃走,决心为变法流血,用自己的牺牲唤起后来者的觉醒时,教师停顿了下来,问大家:“谭嗣同这样做,值不值得呢?”同学们稍事停顿,立即七嘴八舌讨论起来。有的说,谭嗣同要以自己的一腔热血去唤醒民众,具有甘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有的说他应该逃走,白白地去牺牲是不值得的;有的说他为变法流血牺牲固然悲壮,但活下来,能为中国做更多的事情;有的进一步指出,他如果逃走,用自己以后的奋斗去唤醒民众,岂不比流血牺牲更有价值?况且维新派严重脱离民众,人民对变法是不了解的,他的死不能起到他所希望的效果。……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种方式既是培养学生能言善辩等多种能力的重要形式,又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娱乐活动,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都有着重要作用,而且从中也树立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实现了人文精神的教育的目的。

2.4 实施活动,多角度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育习惯于“讲解式教学”、“接受性学习”,我们的历史教师往往把教学理解为讲解知识,学生往往把学习理解为记忆、理解和做题,这种教学模式,势必导致我国高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不足,人文精神教育不能得到实现。而通过探究活动则改变了过去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培养创造性学习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科学精神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的统一。历史探究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应该只拘泥于史料的收集,可以通过历史短剧、历史辩论、角色扮演、历史小论文以及历史遗址实地考察等形式来实现。

人文精神的培养决非一朝一夕、一招一式之功,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我们的历史教学需要与时俱进。让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新方法、新途径,使他们的道德素质逐步增强,人文素养能够不断提高。让学生用理性思维的方式,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凤飞.论历史教育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 ,2006(02).

[2] 陈长华. 历史教育应弘扬人文精神[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09).

[3] 袁英慧. 历史教学中的人文[J].教育科教文汇,2008(07).

猜你喜欢
历史教学人文精神培养策略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