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文化建设:小规模农村初中校优质办学抓手

2020-06-11 14:34谢仁畅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陶行知评价课程

谢仁畅

摘 要 农村初中小规模学校因生源较差、师资薄弱等因素影响,办学质量下降,陷入生存困境。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農村初 中小规模学校可发挥自身优势,以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为指导,从学生文化、教师文化、教学文化、评价文化、管理文化 等方面着力进行“生活力”课程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关 键 词 “生活力”课程;农村初中;小规模学校;优质办学

伴随城镇化的进程,农村初中出现很多学生数 少、教师数少的小规模学校,这类学校生源较差、师资 薄弱,办学质量也有所下滑,学校面临生存的困境。 课程是学校育人的载体,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是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高级目标,是提升 学校课程文化自信、课程品质和办学水平的重要途 径。[1]农村初中小规模学校可立足学校实际,建设“生 活力”课程文化,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 和必备品格,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

一、农村初中小规模学校选择课程文化建设的 缘起

(一)农村初中小规模学校生存困境和优势分析 农村初中小规模学校除生源少,留守儿童、贫困 生、学困生等特殊生的比例高,行为习惯与学习习惯 总体比较差,学习氛围不浓。这类学校的师资力量薄 弱,教师职业倦怠明显,教师配置不合理,给教育教学 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再加上农村初中小规模学校 资源配置跟不上、课程执行难等问题,导致教学质量 相对较差。当然,农村初中小规模学校也有自身的优 势,如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地域特色明显,有许 多丰富的课程资源。如师生人数少,所以传导快,执 行力强,便于开展课程改革或者其他实践活动等。

(二)课程文化缘起国家的课程改革

现阶段的课程改革已进入了核心素养时代。基 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不仅使课程文化的外在形态 发生改变,对其内涵也进行重新界定。在课程改革的 大背景下,教育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观念 深入人心。新课程改革对基础教育的课程文化建设 产生深远的影响。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在核 心素养理念的指导下,学校课程观从“知识为本”转向 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素养发展”阶段。[2]

(三)课程文化是学校革新的首要起点 学校的课程改革面临许多的困难,包括物质资 源、课程制度、教学行为、教学评价等等。但是相对教 学改革和评价改革,课程文化建设更加紧迫和重要, 没有课程及其文化的更新,教学改革和评价改革难以 更好地转变,以课程文化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更能促进 学校转变,成为学校革新的首要起点。

二、农村初中小规模学校确立“生活力”课程文 化的必要性

(一)确立先进的办学理念

一个学校的办学思想不仅要与新时代教育思想 保持高度一致,还要以科学的思想为指导。陶行知先 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 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 心的书本是死书本。”[3]这对今天我们推进基础教育课 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初中小规模学校的办学思想以“生活教育”为指 导,要着眼于两个方面。一方面要追求学生升学率, 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优秀人才,获得良好的社会效应; 另一方面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落实德、智、体、 美、劳五育课程,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 需要的“核心生活力”。

(二)建设有“生活力”的课程文化

1“. 生活力”的课程内容

课程文化是指,“课程运作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 或公开或隐蔽的行为、习惯、信念和价值观等,形象化 地体现在课程运作的过程中,包括课程选择、课程实 施和课程评价等。”课程文化的内容涵盖课程建设、师 资建设、环境建设等,都是共同为培养对象和培养目 标服务的。为开创农村初中小规模学校素质教育的 新局面,学校基于学生的“文化基础与自主发展”,可 构建“1+X”的“生活力”课程文化。“ 1”是国家课程、地 方课程,发展学生的文化智育,“X”是开发校本课程, 包括德育课程、体育课程、美育课程,提高学生的道德 品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身体素质,培养学生 的艺术修养,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2“. 生活力”的课程文化

“生活力”的课程观是学校的理念文化和精神文 化。学校课程设置、课程管理、课程资源、课堂教学实 施以及课程评价等共同构成了学校课程文化外显于 行的部分。[4]根据“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 育人目标,“生活力”课程要培养有活力的学生和教 师,就要通过生活力制度建设,生活力课堂的打造、生 活力活动的开展得以实现。

三、农村初中小规模学校优质办学五项课程文 化实践

(一)学生文化:创新德育教育

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是生活中的人,他们过着 怎样的生活,便受着怎样的教育。同时,不同的生活 又为学生提供经验。此外,学生还是自己的主人,是 生活和学习的主人。因此,要建设“生活力”的学生文 化,学生应该成为课程的主人。要相信学生,不放弃 任何一个学生,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让每个学生都 成为最好的自我。学校要通过显性和隐性的德育课 力量,对学生的思想进行熏陶,创新德育活动的形式, 让学生时时、处处都感受到德育对自身的影响。

陶行知学生观的实践价值在于回归教育的生活 本质,唤醒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其创造精神,揭示 出“做”为中心的教学真经。[4]陶行知指出,嘴上讲道 德,耳朵听道德,而所行所为却不能合乎道德标准,无 形无影当中 ,把道德与行为一分为二 ,若想除去这种 弊端,非给学生种种机会,练习道德的行为不可。例 如,在集会的时候,要求学不要说杂话,注意倾听。教 师讲了多遍,但还是有人要讲话。如让学生进行站姿 训练,或者让学生上台,达到下面无人说话为止,学生 集会讲闲话的现象就基本消除。在德育实践中,把口 头式的道德灌输模式改为道德实践,学生品德的发展 就能在实践活动中顺利地实现。

(二)教师文化:打造卓越的教师队伍

基于对传统教育的批判,陶行知常用“活”的教师 来表述好教师,而一个好的或活的教师不仅应该对社 会、教育和人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同时需要拥有爱、奉 献等优秀的道德品质和善于创造、不断长进等专业品 质。[5]因此“生活力”课程要加强教师文化建设。教师 只有关注教学、关注学生立德树人,倾心学生发展,幸 福自己,参与团队建设,才能持续不断更新自我,以实 现自身发展成就学生的发展。[6]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言,教师是“千教万教,教 人求真”,学生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不是一 种简单的职业,既需要智慧,更需要教育情怀。学校 深入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道德讲堂活动和践行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活动等。学校可以根据自己 的校情,制定不同年龄教师的发展规划。规划的目标 要分层,年轻教师和中青年教师在师德、教学技能、教 研水平等方面要有不同的要求。学校要搭建教师专 業成长的平台,实施分层管理,分类培养和考核。学 校要以校本教研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与研 究,全面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致力提高教师教书育人 的能力。

(三)教学文化:践行“教学做合一”,促进深度 学习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教与学都要以 “做”为中心, “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因此, “做”含有 下列三种特征:行动、思想、新价值之产生。[3]这一主 张与深度学习“一定是触及学生心灵的学习,是深入 知识内核的学习,是体现学习本质的学习”的内涵无 比契合。[7]因此我们提倡这样的深度学习目标:课堂 教学中,目标明确,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激 发学生的兴趣,创造学生“做事”的情境,让学生在劳 力上劳心,大胆地说一说、做一做、演一演、创一创,在 有活力的课堂中去体验、去表达,不断增进知识,发展 能力。践行“教学做合一”思想,使不同的学生用不同 的方法在“做中学,学中做”,用最少的时间、最佳的方 法,达到最好的效果。

(四)评价文化:常态化实施校本课程建设

生活教育的要求是 :整个的生活要有整个的教 育。每个活动都要有目标,有计划,有方法,有工具, 有指导,有考核。智识与品行分不开,思想与行为分 不开,课内与课外分不开,做人做事与读书分不开,即 教育与训育分不开。[8]

学校落实“1+X”课程体系中的“X”的运作,确保

校本课程“教有标准、学有教材、行有规范、评有结果、 后有改进”。

学校建构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这个 评价体系包括德育评价、学业评价、校本课程评价。 制定学生德育评价表,学生是评价自己的主体,参与 日常的评价。学期结束时,由班主任根据学生的日常 参加活动表现,对学生进行德育评价。学校各教研组 根据每一个学科的特点和学科独特的核心素养,结合 学生实际情况,创新对学生的学科素质评价体系。学 生的学业评价改变原来唯分数的局限,围绕学科素养 进行物理、生物、化学的实验操作考试和英语口语的 考试等。不仅有日常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 的定性评价,学校每学期组织期中和期末质量检测, 进行学生的定量评价,并要求教师认真分析考试结 果,精准改进教学。对技能学科和校本课程的评价改 变原来学科教师自行评价的方式,采用行政领导挂 钩,进行多元评价的方法,确保评价的客观性,促进校 本课程建设健康发展。

  1. 管理文化:加强规范的制度建设

陶行知先生的管理思想包括学生的管理、教师的 管理和校长的管理。他的教育管理思想来源于教育 管理实践。因而“生活力”课程的实施也要依托学校 的实际情况,制定课程运作的相关政策及系列课程教 学规范和指导标准等,旨在给课程的科学运作提供制 度保障和执行规范。学校在规划“1+X”课程体系之 后,一方面认真执行国家、省市的课程纲要与计划,确 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得以科学规范地执行;另一方 面则根据校本课程纲要与计划,建立相应的运作机 制、学时设置与教学要求等管理文件,使学校各项工作 有章可循,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都能充分发挥其主体作 用,营造民主和谐的校园氛围。

参考文献:

  1. 杨志成.做好新时代中国特色学校课程文化建设[J]. 中国教育学刊,2018(8):72-76.
  2. 徐斌,彭功军 . 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文化建设 [J] 中学教学参考,2019(12):64-65.
  3.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M1成都:四川教育出 版社,1991 :560,652.
  4. 苏亚军.陶行知的学生观及其践行[J].生活教育, 2016(5):13-17.
  5. 徐莹晖.对好教师的追问和应答——论陶行知的教师 观及其实践[J]生活教育,2014 (23):17-20.
  6. 张年雄.“创新·素养”目标导向下青年教师发展的学校 实践[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8(10):19-21.
  7. 李松林,贺慧,张燕. 深度学习究竟是什么样的学习

[J]. 教育科学研究,2018(10):54-58.

  1.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 版社,1991:116.

(责任编辑:周志平 林文瑞)

猜你喜欢
陶行知评价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陶行知:书香年少时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陶行知夜归
陶行知不花一分公款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