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衍庄
摘 要 鉴于教研组的发展困境和教研组学习、研究、实践、合作的属性特征,教研组建设要以学习和实践为核心要素,以共同体为 归属,将研究、合作内化于学习与实践中,形成专业学习和教研实践相互融合的共同体,促进教师群体专业化成长和校本 研训专业化发展。
关 键 词 教研组;专业学习;教研实践;共同体
自教育部于1952年颁布《中学暂行规程(草案)》 起,教研组作为以学科为单位的教学研究基层组织就 开始承担对应学科的教育教学研究任务,开展教学研 究、经验总结、教师专业提升等工作。同时,它作为一 个类似学校子级的行政组织,完成检查落实、教学管 理等行政事务,在协助学校进行教学管理方面起着重 要的作用。但随着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传 统教研组建设显然不再适应教师专业成长、现代学校 建设等方面需求。因此,我们亟须促成传统教研组转 型,建立有助于教师群体专业化成长和校本研训专业 化发展的新型教研组。
一、教研组的发展困境
(一)业务性专业化与事务性行政化的属性矛盾 各级行政部门相对一致认为教研组是业务组织, 不是行政部门,所以学校一般没有设置教研组行政岗 位。但在实践中,教学研究与教学管理无法绝对分 离,甚至在很多时候教学研究要从属于教学管理,教 研组不得不承担各种常规性管理工作。加上因为部 分学校职能管理问题,教研组的工作重心甚至变异为 “上传下达”“教务助手”,事务性、行政化日趋严重,业 务性、专业化却不断弱化,严重影响学校教研工作深 入开展。
(二)表面合作和实际单干的方向背离
教研组作为同学科教师互助合作的群体,本是教 师专业发展和业务提升的有效平台。但因教研组对 教师缺乏刚性约束,教师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多是由个 体日常单独完成,和教研组对成员的非刚性工作任务 不一定匹配。加之教师间的年度考核、绩效评价等竞 争关系的实际存在,导致教师个体与教研组的融合存 在问题,表现为“表面合作、实际单干”,很大程度上限 制了教研组团队合力的发挥。
(三)浅层研讨和深层研究的实践脱节 传统教研组的活动内容和形式相对比较单一。 浅层研讨主要集中于缺乏主题元素和目的意图的听 评课,缺少过程管理的教学进度讨论,缺少课程意识 的学科知识探讨等。深层研究主要集中于各级各类 的课题研究,但这些课题研究的主体仅仅是课题组长 等少数核心成员,无法带动教研组的集体投入;且大 多地区未能从校级或区域层面做总体研究方向规划, 缺少相对明确的发展目标和跨学科整合,大多课题研 究呈现零星、分散的特点,并与反思校本问题、指导教 学实践等方面脱节。
二、教研组的应然属性
(一)教研组是学习场 将教研组建设成为学习场,充分借助每一个教研 组成员的学习成果,融合为一种渗透和引领整个教研 组的学科思考,既有助于教研组成员个体的专业发 展,也将丰硕教研组的教研成果。
(二)教研组是研究场 教研组作为研究场,要实现从学科知识的研讨到 学科素养的研究进化,从“如何教”到“如何学”的研究 提升,从感性经验到学科思考的研究蜕化。
(三)教研组是实践场
一切个体和组织的教学研究都是在为教学实践 做铺垫。将教研组的研究对象、成果以主题化、项目 化的形式落实到课堂教学、观摩研讨、岗位练兵等实 践探索中,通过教学实践来检验、反思、引领本教研组 的学科思考。
(四)教研组是合作场 教研组不仅是任务共担的工作组合,还是业务共 提的专业组合,更是志趣共通的团队组合。教研组作 为教研活动的合作场,要能够弥合成员的专业发展动机,指导成员应对专业发展困境,让每一个成员感受 到共同归属于一个整体的愉悦感和满足感,从而拥有 相对一致的学科思考和学科行动。
三、教研组的转型走向
教研组建设应以学习和实践为核心要素,以共同 体为归属,将研究、合作内化于学习与实践中,形成专 业学习和教研实践相互融合的共同体。
(一)打造专业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群体专业化 成长
“学习共同体关注学习者个体从新手逐渐成长为 熟手的学习过程,学习者个体之间的意义协商和身份 建构是共同体最为重要的本质。”[1]但新型教研組成 员之间不是学习者与助学者的关系,而是整个教师群 体互助学习并受共同学习任务约束的伙伴关系,最终 目的是促进教师群体专业化成长。作为专业学习共 同体应解决好三个主要问题:
(二)建构教研实践共同体,促进校本研训专业化 发展
教研组建设要将成员个体的主动学习、认真实 践、自主反思、行为改进汇聚为共同体的学科实践行 动,促进教师个体成长和教研组团队提升,最终实现 校本研训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健.学习共同体一一关于学习的社会文化分析[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95.
[2] 顾泠沅,工洁.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J]全球教育 展望,2003(1).
[3] 上海市青浦实验研究所. 教师“行动教育”一一青浦实 验新世纪探索[J]课程·教材·教法,2014(3).
(责任编辑:林文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