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我国工业化已经进入中后期发展阶段,人力资本的积累成为推动工业化和国家现代化发展的主要路径。怎样有效实现人力资本积累?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过程就是人力资本不断积累的过程。
【关键词】城镇化;人力资本;积累
一、新型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的主旋律之一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确定了新“两步走”战略:即到2035年我国要基本实现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要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现代化成为我国未来30年奋斗的核心目标。
从世界历史范围来看,所有发达国家都是经历和完成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国家;没有完成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国家都未能完成国家现代化,更未步入发达国家行列。此外,国人常说的信息化、市场化等本质上都是依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因此,从国家现代化的框架下来看,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两大主旋律。由此,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新型城镇化可以决定国家未来现代化的进程,甚或决定国家未来的兴衰。
二、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新型城镇化是相对传统城镇化而言的。传统城镇化是以城市为中心、以增长为导向的劳动力非农化过程。新型城镇化更侧重以人为本,是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以人口空间流动和社会流动为主线,着力构建新型城乡秩序的过程。所谓人口空间流动,在中国当下,主要体现在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当市民化的过程进行到一定程度,包括阶层流动在内的社会流动也即开始。在人口空间流动和社会流动这两条主线不断推进下,智力资本和健康资本得到不断累积,因而人们的创造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如果说传统城镇化的内核主要是物质资本的积累,那么新型城镇化的内核则更多地体现在人力资本的不断积累。
三、实现人力资本积累的路径和方式
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过程就是人力资本不断积累的过程,所以,谁来积累人力资本?答案是就是新型城镇化。
工业化和城镇化作为实现国家现代化的两大主旋律,二者是相互联系、彼此推动的一个复杂系统。以工业技术进步为导向,迄今为止划分的工业技术进步四个阶段(工业1.0机械化、工业2.0电气化、工业3.0信息化、工业4.0网络化)中,工业化前中期主要是物质资本拉动的时代。中国四十年来的改革开放,极大地推动了工业化的发展。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的物质资本也得以快速积累。当前,我国工业化已经步入中后期发展阶段,最缺的就是人力资本的广泛积累,这也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速度减缓的一个主要原因。
(一)实现人力资本积累的有效路径
当前中国现实是,与工业化快速发展相对的是城镇化发展的严重滞后。以人口空间流动为例,我国每年有近3亿流动人口长期在城乡之间徘徊。这些流动人口不能稳定的生活、居住和就业,势必造成城镇人力资本积累的缓慢甚至无效,人的创造和创新能力就无法提升。人口空间流动未完成,以空间流动为起点的社会流动则走的更慢。社会学观点,社会流动能够有效地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开拓进取的精神。这些正是工业化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也是我国工业化发展到今天最紧缺的要素。当前,城镇化已经成为国家现代化的一大短板,所以,我们需要补短板,即积极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这也是实现人力资本积累的有效路径。
(二)实现人力资本积累的有效方式
如何有效推进新型城镇化?可通过提升城市生活品质,通过建立和完善公平公正的社會秩序为核心,给所有人提供好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其中两个关键点亦是难点:逐步给予流动人口市民化和不断完善包括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在内的公共服务体系。唯有流动人口有合理有效的途径市民化,其才可后顾无忧地有意愿、有机会参与到城镇建设和治理中来;唯有所有人都能够享有趋向不断均等化的教育培训等公共服务,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所有人才能构建一个有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社会,从而为工业化进一步发展提供不断积累的人力资本。
如何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就要解决城镇治理问题,特别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镇社会治理问题。无论是“三位一体”、“四位一体”还是“五位一体”的社会范畴内的治理,其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其目标指向都是释放社会空间,以增加社会和谐和增强社会活力来提升城镇竞争力。城镇竞争力的内核是城镇吸引先进生产要素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能力。因此,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是提升城市生活品质、有效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当前,城镇社会治理的关键点是,如何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下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难点是如何处理好社会活力和秩序的关系。民主协商和科技支撑是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关于社会治理体系的新提法,这也体现了当下我们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朝着国家治理现代化迈进的道路上需要着重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民主协商要求社会治理创新需要在体制和机制上不断完善,回应的是人民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性和责任感;科技支撑是技术治理的重要呈现,主要是以城镇运行治理中的难题即数字化治理模式为问题导向而提出的,其目的是提升社会效能。“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既是社会治理的难点之一,也是衡量社会治理水平、体现城市生活品质的一大标准。如何避免“一管就死、一放就乱”,扩大社会参与是必由之路,这也是实现“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保障。
作者简介:胡燕(1984-),女,汉族,安徽省马鞍山人,硕士研究生,中共含山县委党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