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水”在新时期的意义新变

2020-06-11 00:36盛博宁
北方文学 2020年5期
关键词:媒体

盛博宁

摘要:在新时期,网络技术出现并迅速发展,社会生活不断变化,为了满足语境与人们交际的需要,“水”在原本含义的基础上具备了弄虚作假、不实在成分的象征意义,通过这一新义经历“水的本义——以‘水作为构词语素的词语意义——水的新义”的演变过程,可以得出新时期词义扩大的现象多由语言的社会属性、词语本义与词语所指事物的特征、词语的理性意义与内涵意义等多种因素使然。

关键词:水;理性意义;内涵意义;媒体;词义扩大

新时期部分学者留意到了“水”的新义产生,周祥在其论文中曾对“水”新变的意义进行研究,表明现代社会“水”的贬义色彩是“水”的隐含义素中贬义义素凸显的结果,而这一凸显是由比喻手段完成的;(1)隋欣原在其论文中曾对“水”的所有义项进行整理,特别是其中的隐含义。(2)由于前人对“水”在新时期的新变意义研究不多,笔者在这里便不多加论述。这些论文在研究新义生成原因时普遍集中在词汇内部,而忽略了新时期外部环境的重要性,且论述的重点都集中在“水”这一个案的新义产生原因,对新时期大环境下词义扩大的普遍现象少有关注,本文将从新时期语言使用的外部环境、词语的理性意义和内涵意义等方面,重新思考“水”的意义新变,进一步得出新时期词义扩大的因素。题目中提到的“新时期”在本文中特指1994年之后,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从那时开始,人们获取信息的来源多样化,接触到更多的新事物,也是在这一时期,“水”发生了意义新变。本文将从历时角度看“水——词语(以‘水作为构词语素)——水”的意义演变过程,把语义学中的理性意义与内涵意义作为过程论证的理论支撑点,结合新时期网络媒体和群众使用的特殊状况,用对比本义的方法,一步步论证,探讨新时期词义扩大的因素问题。

一、溯源“水”的含义

(一)“水”的本义

甲骨文时期,“水”字的构字方式为象形,中间弯曲蜿蜒的曲线表示水流,旁边的几个点儿表示水滴或浪花,“水”的字形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时期的发展到如今的简体字,其中间那条蜿蜒曲折的曲线逐渐演变为一条直线,两边水滴的数量减少且逐渐结合,形成了如今的简体字“水”,“水”的简体字形与楷书字体相当。“水”之本义为河流,如《诗经》:“泉源在左,淇水在右”, 以点儿来表示水滴的方式在以象形构字的“雨”中同样出现,表明古人在早期已经认识到河流的主要来源是从天上降下的雨。

(二)“水”的其他含义

“水”除了本义为河流外,还具有其他的含义。“水”作名词来讲,在甲骨刻辞中用为洪水、水灾之义,引申为江、河、湖、海的通称,表示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或引申泛指某些液体物质等。“水”作动词来讲,意为游泳,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

二、“水”意义新变的过程

(一)以“水”为构词语素的词语意义变化

以“水”作为构词语素构成的词有“水分”“掺水”“打假挤水”等,这些词语的本义与“水”作无色无味液体的含义有关,在新时期的发展和人们的使用过程中这些词的意义发生了变化。如“水分”一词,在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此病易治”中,(3)“水分”一词作中医专业术语来用,其意义与现代水肿病相似。直至清代,在《伤寒恒论》“小便一利,便可减少大便中水分 ”中,其意义由病名演变为物体所含的水,“物体所含的水”这一意义与水的“液态物质、透明液体”含义息息相关,随着人们的使用,“水分”一词逐渐引申为事物的多余或不实在的部分,《重编国语辞典》将“水分”解释为“大陆地区比喻虚假或无用的成分”,(1)人们常说“这件事情水分太多”,运用的便是“水分”作为虚假或不实用部分的含义,“掺水”“打假挤水”等词的引申义亦是如此。

(二)理性意义与内涵意义

以“水”为构词语素构成的词语逐渐在原本意义上具有了引申义,笔者认为这些词语的引申义与“水”的意义新变有关。通过探究发现意义变化的以“水”为构词语素的词语多以动宾结构形式呈現,如“掺水”“挤水”等,“掺”“挤”等动词并没有发生实质意义的变化,主要由“水”的意义变化体现出来。二是人们运用书面语形式的“这件事含有水分”来表示这件事含有弄虚作假成分的含义,在日常生活中会用以偏口语化、相对简洁明了的句子“这件事太水了!”来表达相同的意思,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出于语言的简明性和经济性进行了语言简化,使“水”直接具有弄虚作假、敷衍塞责之意。

对于以“水”为构词语素的词语意义变化与“水”的关系,可以从语义学中的理性意义与内涵意义来理解。Geoffrey Leech《语义学》中说:“理性意义(有时叫‘外延意义或‘认知意义),是语言交际的核心因素”,(2)理性意义是指关于逻辑、认知或外延内容的意义,是语言中不可或缺的基本组成部分,内涵意义是通过语言所指事物来传达的意义,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水分”“掺水”“挤水”等词语其理性意义是建立在客观认识“水”作为无色无味液态物质基础之上,语义单纯指向物体所含水分、向某物中掺入水分和挤出水分,当把这些词语放在特殊的语境中,为了满足交际和传达信息的需要,这些词语又具有了新的意义,如“‘证、‘级有多大的可信度?有没有‘掺水呢”,(3)在这句话中,用双引号标注了掺水,表明掺水在这里具有言外之意,表达含有弄虚作假、不实在的成分,由于水自身具有流动性、自由性和不稳定性,人们在使用该词进行言语交际时,会联想到水的特征,进而领会到这个词语的引申义。由此可见,人们在水的理性意义基础之上,通过对水的审美联想,领会水的内涵意义,完成了对以水为构词语素的词语意义变化的理解。

(三)主流媒体与新媒体

在20世纪90年代,《人民日报》就已经在报纸上刊登了有关运用“水”内涵意义的文章,如“这天一大早,他穿上了妻子专程送来的一套崭新的西装,系好领带,对照镜子一大量——高高的个头,浓眉、方脸,英俊洒脱。‘不能穿得太水了……妻子临走时说”,(4)“太水了”在这里是想表达不能穿得太过随便,主流媒体具有把控主要话语权、引领社会舆论导向的作用。

新时期新媒体快速发展,群众的言语越来越自由,出现了造新词、改变语法规则等现象,人们经常在社交平台上说自己实力太水了、这件事情水分太多,均是运用“水”的内涵意义来传递自己的情感。主流媒体运用“水”的内涵意义遣词造句,承认了它的合理性与适当性,通过网络和社交平台等新媒体,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水”的内涵意义来抒发情绪,扩大了它的使用范围,让水的语音形式与新意义结合起来,扩大了水的意义范畴。

三、新时期词义范围扩大的因素

词义范围扩大后常见的意义的是引申义,引申义与本文提到的内涵意义相似,是在认知客观事物理性意义基础之上,认识到事物本身的特征与词语原本的含义,通过人们的审美联想、言语交际,发展出词的内涵意义,人们频繁使用该词的引申义,使词的语音形式和词的意义相结合,扩大了词的意义范畴。

从语言使用的外部环境看,由于语言具有社会属性,词义范围扩大和人们的语言使用过程息息相关,尤其是新时期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每年都会出现新的词语或新的含义,如“香菇”一词通过谐音的方式,具有了“想哭”的意义,从这一点上看,词义确实得到了扩大,但这些新义能否被人们长久地使用下去,还有待探究。从语言内部来看,具有共同的语义特征,处于同一语义场的词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一个词语意义范围的缩小会导致另一个词语意义范围的扩大,体现了词义的结构系统性。

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其语音形式和意义没有必然的联系,社会上的人们使用多了,自然而然地将词语表达的意义和该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改变了词语的意义范畴。语言具有社会属性,这一点在词义变化过程中非常重要。除了语言使用的外部环境,语言内部的变化在词义变化中也必不可少,本文通过溯源水的含义、探究新时期水意义新变的过程,论证得出词义变化与词语原本含义、词语所指事物存在密切相关性,词语的内涵意义是在理性意义的基础之上演变而来,由此可见新时期词义范围扩大与语言的社会属性、词语的理性意义和内涵意义有关。

猜你喜欢
媒体
媒体报道社会敏感事件的分寸“拿捏”
编辑如何融合线上线下活动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如何通过媒体提高英语听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