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苑怡
摘要:《山海经》是一部风格奇特的地理奇书,它以天马行空的幻想方式、“俶诡殊瑰”的奇特内容体现出古人对于当时世界体系的一种认知和建构。本文拟从《山海经》中记载的殊方绝域的异民形体、习俗特性、物产、源头几个方面来探究《山海经》中的远国异民体系的想象建构。
关键词:《山海经》;远国异民;建构
一、引言
《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地理书,也是一部风格奇特的奇书。(1)由《山经》和《海经》两部分组成,内别五方之山,外分八分之海。《山经》主狀山川之形兼载物产,而《海经》则主记遐方绝域之国及其异民,共记载了大大小小一百一十多个国家。对于《山海经》中记载的异国异族的真实性,从古至今一直存在争议。虽说《山海经》中关于远国异民的记录,有些国家在历史上是被证实真实存在过的如朝鲜、天毒、黑齿国等,但毫无疑问的是《山海经》中对于远国异族的描写大多都是“奇怪俶傥之语”,虚构想象的痕迹十分明显,身为地理博物书的纪实性却不强。然而正是这种虚构与想象却是古人对于当时异国世界体系的一种认知和建构。
二、《山海经》中远国异民的想象建构方式
《山海经》中称之为“国”的国家,大抵均属于氏族、部落联盟的小国性质,具有相当规模的人口聚集地。(2)从一开始这些遐方异国的记载就是虚实结合、半真半假的,以想象的方式体现出古人对于当时异国世界体系的认知和建构。《山海经》对于异国异民的想象建构并非胡乱编造,而是遵循一定的形式规律,围绕异国异民的形体、习俗特性、物产及源头几个方面展开的。
(一)远国异民的形体建构
远国异民怪异离奇的形体,其想象建构的方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形体的变异与人兽的嵌合。(3)
1.形体的变异
形体上的变异即在正常人类形体的基础之上进行变异改造从而构建出奇特的异民形体,这一方式在《山海经》中体现得最为广泛。如“结匈国在其西南,其为人结匈”的结匈国,其国人的特点是胸部肋骨向外凸出;有“贯匈国在其东,其为人匈有窍”,贯匈国人胸口有穴;“三首国在其东,其为人一身三首”,三首国人一个身体三个脑袋,“三身国在夏后启北,一首而三身”的三身国则正好相反;“一臂国在其北,一臂一目一鼻孔”中的一臂国则是典型的半体人,身上器官仅为正常人的一半等等,还有许多形体上的变异如“交胫”“岐舌”“无肠”“长臂”“奇肱”“长股”“深目”等,这些殊方绝域的异族形象皆能从他们国家的名字中体现出来。
可以发现这些遐方异国的国民形体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以一个正常人为基础,对其形体进行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的突出,从而显示出其怪异性。或是突出一目、一手、一足,或是突出身体的巨大、矮小,《海经》对远国异民的形体构建并不是胡乱想象虚构的,而是建立在当时对正常人的理解之上,而这种正常人即代表着华夏民族的人民形象,体现出当时华夏人民对于我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一种认知,即“非我族类,其类必殊”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意识,之后人们再遵循一定的思维逻辑进行对异国国民形象进行改造,从而建构出自己对异域人民的怪异想象。
2.人兽的嵌合
另一种形体建构的想象方式则是选取人与动物的形体部位组合进行远国异民形体的重组。如“讙头国在其南,其为人人面有翼,鸟喙,方捕鱼”是人鸟的嵌合,“轩辕之国在此穷山之际,其不寿者八百岁。在女子国北。人面蛇身,尾交首上”是人蛇的合体,“氐国人在建木西,其为人人面而鱼身,无足”是人鱼的组合。亦有直接以兽为民的异国,“厌火国在其国南,兽身黑色,生火出其口中”,厌火国民为类似猕猴的物种,“犬封国曰犬戎国,状如犬”中记载犬封国民为犬类。
人兽嵌合的幻想方式大抵源于上古时期先民的动物崇拜和图腾崇拜,万物有灵时期物我不分,动物即我,我即动物,生存在先民周围的动物、植物都是和人对等的活物,那在他们看来“他们自己”就是某种动物,(1)人类生产力低下的先民在自身力量薄弱的情况下便不断以动物作为膜拜对象,把某些动物作为部落氏族的图腾,甚至幻想自身或是自己的祖先其实是由某类动物进化而来,人兽的形体混合显得自然而然,因此对于存在于殊方绝域之地的异国异族,赋予了他们人兽合体的神秘想象,便不难理解了。
(二)远国异民的习俗特性及物产建构
除却构建远国异民的怪异形体,《山海经》还通过描写远国异民的奇特的习俗特性来增强其诡秘性。“不死民在其东,其为人黑色,寿,不死”中的不死民具有长生不死的特性,“君子国在其北,衣冠带剑,食兽,使二虎在旁,其人好让不争”则呈现出一个好让不争无妇女的国度,“黑齿国在其北,为人黑,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黑齿国以漆黑齿为饰,以稻米、蛇为食,“有卵民之国,其民皆生卵”,卵民靠卵生繁衍等。
同时为了渲染出殊方绝域的神秘性,《山海经》中还虚构出异方所生的丰富的异物异产,各种奇禽异兽、花果草木如白民国的乘黄“其状如狐,其背上有角,乘之寿二千岁”,青邱国有狐“四足八尾”,肃慎之国有雄常树,“若中国有圣帝代立,则其木生皮可衣”等,这些珍禽异兽草木或有奇特的功能,或有奇异的外形,都显示出不同于中土地区的神秘风貌。
其中某些异国特性及物产值得注意,《海经》里提到的“不死民”“轩辕之国”的国民,“寿,不死”“寿八百岁”,以及乘黄、吉良“乘之寿两千岁”“乘之寿千岁”的这种长寿不死的特性,明显是受到了战国时期长生不死观念的影响,这些当时流行的思想观念被《山海经》的编撰者所运用,使之成为建构奇特异国世界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远国异民的源头建构
对于文中遐方朔国的起源,《海经》往往把绝域之国、殊类之人解释为三皇五帝、氏族祖先的后裔,(2)据统计,《海经》中提到的国族起源的祖先就有太皡(太昊)、少昊、炎帝、黄帝、颛顼、帝俊、鲧、禹、南岳、西岳,(3)如“有中容之国。帝俊生中容,中容人食兽、木实,使四鸟:虎、豹、熊、羆”,中容国为帝俊的后裔;“有互人之国。炎帝之孙,名曰灵恝,灵恝生互人,是能上下于天”,互人为炎帝的后裔;“有叔歜国,颛顼之子,黍食,使四鸟:虎、豹、熊、羆”,叔歜国民为颛顼的后代。把异国人民的祖先推原为华夏民族祖先,是华夏民族祖先崇拜意识的具体化,对于给华夏民族作出巨大贡献的祖先,人们认为其死后灵魂不灭,先人的威仪与力量时时都在影响着后代的生活,后人便以各种形式祭祀怀念祖先祈求护佑,形成一种根深于华夏人民意识观念中的祖先崇拜,而对遐方朔国的溯源也是基于这种思想意识。
《海经》对远国异民做的推原解释除却祖先崇拜的思想因素外,也与上古时期氏族的封土迁徙的现实有关。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海经》中许多远国异族具有同一个祖先,如祖先同为帝俊的除了上文的中容国还有以下几个国家:
“有司幽之国,帝俊生晏龙,晏龙生司幽,司幽生思士,不妻;思女,不夫。食黍食兽,是使四鸟。”
“有白民之国,帝俊生帝鸿,帝鸿生白民,白民销姓,黍食,使四鸟:虎、豹、熊、羆。”
“有黑齿之国。帝俊生黑齿,姜姓,黍食,使四鸟。”
“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姓,黍食,使四鸟。”
“有人食兽,曰季厘。帝俊生季厘,故曰季厘之国。有缗渊。”
在《山海经》当中,中容国、司幽国、白民国、黑齿国、三身国、季厘国都是帝俊的后裔,但郭璞在黑齿国条注曰:“圣人神化无方,故其后世所降育,多有殊类异状之人,诸言生者,多谓其苗裔,未必是亲所产。”可知这几个国家中号称“帝俊”的人可能并不是同一个人,可能在很长的一个时间段,位于帝俊所在的部落氏族的每一代首领名称都统称“帝俊”,帝俊所生之人也未必是帝俊所亲产,大抵是帝俊的直系后代子孙。因此文中的中容、司幽、白民、黑齿、三身、季厘应当是部落每一任“帝俊”或“帝俊”后裔的子孙后代,这些“帝俊”的子孙苗裔多了之后被封土赐姓,迁徙到不同的地方发展繁衍,随着时间的迁移最后形成一个新的部落或者国家,有了自己独立的管理机构,这应当是《山海经》中远国异族产生的现实来源。
三、结语
《山海经》对远国异民的想象建构主要通过是建构异民形体、习俗、异产及源头实现的,《山海经》中远国异民的想象建构并非凭空捏造,而是以当时人们对世界地理、自我民族的认知为基础,以各种流行的思想意识为想象的内在思维模式,如动物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神仙不死思想等,在人们猎奇心理的内在驱动下,创造出的一个恢诡谲怪、奇异瑰丽的异国世界。同时《山海经》又以远方异国的质朴荒怪的内容表现着现实世界中当时人类的认知与思想意识,在编造虚构的同时保存了一定的现实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