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哲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研究

2020-06-11 08:48曹望华
河南教育·高教 2020年5期
关键词: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哲学

曹望华

摘 要:基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哲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以“问题聚焦、素养导向、理念遵循、方法创新、资源整合、内容改革”为整体思路,聚焦现有哲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中的普遍问题,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突出大通识的课程理念,创新哲学教学方法,整合资源,改革内容,从而强化哲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实效,促进学生核心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核心素养;哲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

通识教育的关键是课程建设。哲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是哲学通识教育的关键,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起基础性作用。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哲学通识教育需要以哲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为突破口,着眼于课程结构和内容的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变革、知识创新能力的养成等方面。哲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以应用型地方高校广东海洋大学为例,探索基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哲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路、内容和路径,以期创新高校哲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理念和方法,培养具有主流价值共识、优良道德品格、传统文化底蕴、自主学习能力、反思批判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新时代大学生。

一、哲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路

基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哲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以“问题聚焦、素养导向、理念遵循、方法创新、资源整合、内容改革”为整体思路,顺应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趋势,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起到了奠基性作用。

第一,聚焦四个问题。目前,大多数高校哲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呈现出以下四个方面的主要问题:一是课程体系不健全、功能定位不准确。高校将通识课定位为公选课、知识普及课,课时安排零散,学分比重低。二是通识课程与思政课程相脱节。没有将思政教育融入通识教育体系,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固化。三是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相分离。专业教育在传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时有天然的优势,但塑造德行则是短板。通识教育的缺失往往导致学生在人文素养形成、创新能力培养和批判思维训练等方面出现问题。四是教学方法不灵活、考核方式不科学。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方法落后、考核形式单一,教学质量整体偏低,有的课程甚至沦为“水课”。

第二,明确一个导向。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聚焦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培养具有主流价值共识、优良道德品格、传统文化底蕴、自主学习能力、反思批判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新时代大学生。

第三,遵循一个理念。遵循大通识理念,打通文史哲,实现人文科学内外联通,促进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联通以及文理交融。强调通识教育课程内容的交叉融合,并融入信息化新技术新方法,突显人文底蕴和人文精神。

第四,突出两个重点。以经典阅读教学法和研讨式教学法改革为重点,构建经典阅读“四步法”和研讨式教学“五步法”,并以此为动力推进哲学通识教育课程教学的整体改革。

第五,整合三大资源。整合哲学通识课、哲学专业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三大课程资源,构建哲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打造哲学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团队。

第六,改革四大内容。以教学理念、内容、方法和考核的改革为主要内容,通过转变教学理念、变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完善考核方式来开展哲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

哲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思路如下图:

二、哲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内容

高校哲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是基于目前该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着眼于转变课程建设理念、变革课程教学内容、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和完善课程考核方式等四个方面。

第一,转变课程建设理念。以哲学通识教育课程教学为依托,尝试转变高校哲学课程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加强师生交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批判精神和探究能力,从而真正把学生领进哲学的思想殿堂。

第二,变革课程教学内容。在哲学通识教育课程教学中,尝试克服目前高校哲学课程教学内容源于权威教材的确定性预设弊端或选自经典原著的实用性缺失,精选重大的哲学问题、重要哲学人物、经典的哲学观点、现实的人生或社会问题,结合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特别是中国社会的发展,力图回答现实的重大哲学问题。

第三,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在哲学通识教育课程教学中,坚持采用专题研讨式、经典阅读式、案例汇报式、哲学家介绍式、小组合作式等教学模式,并尝试利用互联网教学平台等信息技术手段,改善教学效果。

第四,完善课程考核方式。在哲学通识教育课程考核上,尝试改变传统单一的标准化闭卷考试方式,采用多元的考核方式,制定过程性考核、小组合作学习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一体化考核方案,考核成绩分别占课程成绩的30%、30%和40%,并且在考核中增加学生课堂发言、小组讨论、案例汇报等环节的比重,并在期末终结性考试中选取多样化的考试内容,突出哲学通识教育课程试题的开放性和灵活性特征。

三、哲学通識教育课程建设的路径

高校哲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路径,应以现有哲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切入口,从课程体系构建、大通识大思政大人文理念确立、通专结合以及教学方法创新、考核方式改革等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课程建设路径。

第一,通识核心+通识拓展:构建层次分明的课程体系。哲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以人文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学分制改革为契机,依托学校哲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以本科生的哲学、伦理学、逻辑学以及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通识核心课为主干,以哲学智慧与创新思维、中国传统文化等通识拓展课为辅翼,并依托逻辑与批判性思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等若干门网络通识拓展课,构建分层次、分类型的哲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第二,通识教育+思政教育:发挥通识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协同效应。坚持将思政课当中的哲学内容贯穿哲学通识教育课程教学的始终,充分挖掘哲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强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的哲学和伦理学的内容,发挥思政课的通识育人功能,贯彻大思政理念,把立德树人贯穿于哲学通识教育的全过程。同时,践行课程思政理念,将哲学通识教育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比如,突出伦理学、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通识课程具有的培育道德品格、涵养人文精神的育人价值,让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第三,理念变革+内容融合:突破传统教学理念和内容。遵循大通识理念,打通文史哲,促进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联通以及文理交融。通专结合,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引领哲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以大通识理念指引哲学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发展,以创新实验班改革促进哲学通识知识和专业知识的融合发展。在专业教育中贯穿大通识理念,通过哲学通识教育课程资源的相互融合及其向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渗透,以及专业技术手段的融入,发挥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优势。

第四,方法创新+考核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通过研讨式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师生之间的讨论交流为基本形式,改变传统哲学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满堂灌”的局面,使学生真正思考、感悟和体验人文精神。以经典阅读这一哲学通识教育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为抓手,通过开展文本选择、阅读教学、学生参与、课后活动等环节,对哲学经典著作进行研读。同时,改革考核方式,加大过程性考核力度,将小组合作学习、专题研讨、经典阅读、网络教学平台的参与和使用等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实现考核方式的多样化变革。

四、哲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创新

哲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应树立以人文通识为导向的课程建设理念,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哲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并着力创建经典阅读“四步法”和研讨式教学“五步法”,强化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第一,树立以人文通识为导向的课程建设理念。将哲学通识教育界定在人文通识的概念上,实现哲学内外联通,把新技术融入哲学通识教育课程中,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同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将思政、哲学、逻辑学、创新创业教育等课程均定位为通识教育核心课;设置哲学智慧等通识教育拓展课,以及志愿服务等通识实践环节,构建哲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以广东海洋大学为例,在哲学课程教学中融入海洋文化、海洋伦理等内容,促进学生海洋文化观、海洋道德观、海洋国土观等海洋价值观的形成,深化学生海洋人文底蕴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核心素养的培育,推动哲学通识教育的良性发展。

第二,创建哲学经典阅读“四步法”,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创建“课外经典阅读、读书笔记整理、读书报告撰写、课内小组汇报”的哲学经典阅读“四步法”。从经典阅读这一哲学通识教育课程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切入,对《论语》等哲学经典著作进行解读,建立经典文本与学生当下生活的关联,特别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衔接,把学生带入经典文本所在的历史语境和生活世界。学生通过自我学习和反思、自我检讨和纠正,实现道德体验的自我完善。

第三,探索研讨式教学“五步法”,创新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探索和构建“选取研讨主题、设计研讨内容、小组主题报告、课堂交流讨论、教师点评总结”的研讨式教学“五步法”,贯彻“互联网+通识教育”理念,利用APP、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教学效果明显改善,手机作为学习工具的利用率显著提高。在课程考核上,采用多元的考核方式,强化过程性考核,将主题研讨、经典阅读、小组合作学习、网络教学平台利用、课后活动开展等过程性环节纳入考核体系,通过小组学习报告、网络学习成果、经典诵读活动等方式体现课程考核的多样性、开放性与灵活性特征。

广东海洋大学哲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经过多年的实践,在人文创新实验班课程教学和思政课教学、研究生通识课程建设、哲学通识课程团队建设以及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

自2010年以来,学校哲学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团队在本科生人文创新实验班的哲学、伦理学、逻辑学等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教学中逐步实施和推进哲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尤其是实施小班教学,开展研讨式教学和经典阅读,贯彻哲学通识理念。同时,将文史哲通识课程和思政课程有机融合,发挥通识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在研究生阶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自然辩证法概论等哲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教学中,贯彻了整体改革理念。特别是实施了专题研讨式教学和哲学经典阅读的改革和实践,要求学生独立阅读文本、查找资料、完成主题汇报和学习报告。这深入发掘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显著提升。由此可见,哲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起到了積极的推动和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

责编:若 水

猜你喜欢
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哲学
菱的哲学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