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中的形式感

2020-06-11 03:45王菲杨晓莉路晓莉
艺术评鉴 2020年9期
关键词:创作实践创新

王菲 杨晓莉 路晓莉

摘要:油画作为一种早在15世纪以前就出现并延续至今的古老画种,经历了种种的继承、研究、革新的探索,从早期蛋彩画的古典技法,希腊人追求的理性美的格式到文艺复兴的强调人的价值体现在画作之中,再到17、18世纪的印象主义的追求色彩与光的表现,点彩派的与科学相结合,后印象主义的极度表现自我精神直到今天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转变,油画的发展收到了社会、思想、经济、科技等多种因素的冲击下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特别是照相技术发明以后,写实油画被认为能够被照相技术所替代,慢慢变的“前途暗淡”而油画绘画的风格也从一开始的古典写实慢慢发生了转变,尤其是传到中国以后,融入了中国味道,与中国的国画相结合,不仅发挥出了油画在笔触、质感、肌理等方面的优势,更是融入了中国画的韵味、意境、民族性、形式感,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熟悉的意象油画,自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把欧洲油画传入中国以来,距今已经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了,油画在中国,经过历代画家们的学习,吸收和成长,加以自己对生活和艺术的观察,进行大胆的艺术实验,油画已经变成了既能够十分透彻的表达中国人的思想追求和感情,又能为中国人所接受、理解和欣赏的艺术了。

关键词:意象油画   形式感   创作实践   创新   笔触层次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9-0055-02

一、欧洲油画发展概况

据文献记载,油画诞生于14、15世纪的尼德兰地区(荷兰),凡·艾克兄弟被称为油画之父革新了油画技法,奠定了古典油画的写实之路,一开始的油画创作主要围绕宗教题材,为宗教服务,后来经历了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活跃,画家们的创作题材开始转向现实生活中的人、物、风景,并结合了一些解剖学,透视学等一些自然科学进行创作,到17、18世纪,通过不同的绘画技巧,画面内容意义,民族地域特色等因素开始可以区分出不同的画派和绘画风格,画家开始追求画面的光感,冷暖明暗对比,和画面的戏剧性效果等,而到了19世纪,油画的发展有了新的趋势,主要体现在色彩的变革上,如印象派的过度追求光与色忽视形,十19世纪末期的后印象主义的强烈的色彩对比,并把油画当作他们表达自己的精神情感的阵地。到20世纪发展起来的现代主义,形成了更多的艺术观念和艺术流派,例如具有深刻影响力的野兽主义,立体主义等,同时油画中的形式语言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现代主义之后的后现代主义的时代是我们正在经历的时代,它的艺术观念,艺术流派,绘画风格更加地丰富多变,至今尚未形成系统的体系,它的发展之路我们拭目以待。

二、中国油画发展历程

早在明代,油画就被欧洲的传教士传播到了中国,但是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很大反响,直到清代的康熙年间,欧洲传教士郎世宁把油画与中国画的审美情趣相结合,进行创作,受到皇室贵族的喜爱,才使油画在中国传播开,而真正发展起来应该从20世纪大批的学习油画的留学生学成归国开始算起,像人们所熟悉的油画大家徐悲鸿、林风眠等,他们既学习了西方的古典写实又融入了骨血里的中国民族性,使其画面兼具东西方的审美情趣,中国油画的发展从建国以来,受到政治的影响,画家爱国情怀高涨,进入了写实的丰收期,经过改革開放以后,画家们的思想精神越来越开放,逐渐在创作题材、技法、意象表现,以及油画与国画的结合上进行探索与创新,打开了中国的意象油画新时代。

三、油画创作中的形式感

在创作之前,笔者进行了大量的图片收集和资料查阅,选择以表现形式感为主的这幅游泳池里游泳的人作为创作对象,材质为布面油画,尺寸1.5m*1.5m题材为游泳池里带泳帽的正在游泳人,主要是表现水波纹的形式感以及水波纹走势和阳光下水颜色的微妙变化,借鉴的是德国画家杰哈德·李希特,60年代初在相机发明之后,传统的绘画艺术受到了冲击,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照相可以完全取代传统绘画艺术,而李希特对于这种现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解决了这一问题。他运用模拟照相性的一些元素的绘画成功地完成这一挑战。李希特认为,对于复制图片的这种大势,传统意义上的绘画艺术必须要适应当下改变的媒体条件和审美趋势的变化,自己一定要借鉴照相艺术的长处所在,但是于此同时不能放弃绘画本身来源于生活的性质和内涵,才能维持绘画的原始意义,因此,他认为绘画艺术自身更重要的不是通过模仿摄影技术的黑白复制及模糊表面上与照片的类似而是把摄影的一部分,例如客观性、还有纪实性,写实性等来发挥其价值。只有以这种方式,尽可能多的借鉴摄影技术的独有特征来运用到创作中去,使绘画艺术中带有一定的形式感与类似摄影技术而又非照片的意味,笔者深受启发,将水面的波纹进行处理,使其带有形式感,画出水波纹的走势,然后再将大快面的波纹做精致,然后通过调整水波纹的动态层次来体现画面的整体形势感。

从作品的观赏性来说,所谓的形式感即审美的主体对客体的这种有意味的形式的感知,所以笔者在创作中,十分注重画面的均衡与对称,主要体现画面中水波纹的“势”,使其具有形式上的美感,然后合理处理画面的各个局部,使其舒适恰当整个画面的颜色为蓝绿色调,合理的处置颜色的分布,调整每一块颜色的关系,在颜色的冷暖,明暗上做区分,运用颜色对水波纹的势更加明显,使其具有一定的装饰性意味,让整个画面的整体色调与形态保持合理与均衡。由于这种构图与构成,点线面以及色块的这种关系与与稳重的蓝绿色调使整幅画看起来装饰性十足,水面波纹的这种不规则的排列组合与交替穿插看起来像印着灰白色花纹的布一样——《蓝色印花布》。

原本可以在画布上先抹上乳胶在撒一层沙做一层厚厚的肌理,但是为了保持画面中水的润度就不能做肌理,故此法不可采取。然后把画面的润度提高,油画颜料悬浮在黏稠的油浆中可以充分发挥油画这个画种的润度。

第一步开始起形,创作中的实际问题就是水纹密度太大,如果直接起形很有可能不好把握为了避免风险所以选择透稿,起形的过程可以说是枯燥的,并且由于水波纹的密度实在太大起行过程中常常容易令人头晕跑形,起完形之后要开始铺大块的颜色,一开始使用平涂,一共分为四种颜色、蓝色、蓝灰色、灰色、灰白色,先保持大的整体块面,不做细节,使用液体的流动性的油画颜料媒介剂进行创作,并使用分层的画法,这一步并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难度也不是很大,走完一遍以后开始进行第二遍调整,由于第一遍的只是注重大块关系块与块之间的衔接比较毛糙,第二遍是把块面之间的衔接做细致,并采用西班牙画家鲁本斯的创作方法用叠层涂抹的方法,画出纹理的深度,把细致平滑的笔触和粗犷的笔触相结合,绘制出薄厚相间的涂层用以表现画面深度层次,第二遍结束以后画面会精致许多。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下一步该怎么进行?水的味道没有出来,缺少水势,和形式感的走向,虽然细致,但是过于杂乱。这时,可以用松节油混合调色油来调整亮色水波纹的走势,在画第三遍调整水波纹走势的这一遍由于前两遍的打底画面的层次感明显开始出现,画面的润度更加展现,为了制作出水面上波光粼粼的感觉,需要把水面中的人物中穿的黑色衣服改成了亮黄色的光点,这时会容易觉得将重色去掉之后画面会显得奇怪,但最终效果却能使画面显得波光粼粼而且人物在画面中十分吸引人眼球。

最后需要调整画面的阶段,调整了整个画面的疏密节奏,颜色的细微变化以及一些水波纹的局部的处理,经过这一遍的绘画,画画就是要不断分析眼睛所见的影像,使画面充满了节奏感,笔者在创作中借鉴了立体派和李希特绘画方式,并且加入自身的感受和想法,努力尝试寻找自己的绘画语言,提出高亮部的波纹与黄色的光点,调整了一遍人物肤色和水面的互补与画面细节,在创作过程中受益匪浅。

猜你喜欢
创作实践创新
教育改革背景下中国民族弹拨乐的发展现状
江文也钢琴音乐民族化的创作实践研究
中国当代美术理论与创作探析
自卑情结与文学创作
节日影像志创作实践初探
小学生美术创作的“四驾马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