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良《双鹰图》的笔墨技法研究

2020-06-11 03:45徐丽华
艺术评鉴 2020年9期
关键词:写意

徐丽华

摘要:林良《双鹰图》为水墨写意。其作品续南宋院体宫廷家绘画风格,受到梁楷“简笔”画法和禅院僧人画家牧溪“粗笔”影响,直接沿袭元代墨花墨禽的艺术表现形式,形成了全新的笔墨结构。《双鹰图》在用笔和用墨方面相对于传统花鸟画作品有所创新,带有更为鲜明的艺术特色。本文以《双鹰图》为例,通过对中国画的用笔用墨进行简要梳理,之后具体分析《双鹰图》的笔墨特点。在用笔方面,林良采用楷书笔法来表现鹰、竹子等处。对于树枝、藤萝、石头等处,其采用草书入画的笔法,使画面带有节奏感。在用墨方面,林良主要采用浓淡结合的形式,表现出画面的虚实感。林良《双鹰图》的笔墨特点在明代院体画中独树一帜,对后世画坛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全文以《双鹰图》为主线,从用笔用墨两方面对其进行技法分析,从而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与研究之中。

关键词:林良   《双鹰图》   写意   笔墨技法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9-0039-02

一、《双鹰图》的笔墨特点

笔墨是指中国画中用笔用墨的技法,是中国画艺术语言的表达形式。黄宾虹在其著作《画法要旨》中有关于五笔七墨的独到见解:五笔是指用笔时,笔的平、留、圆、重、变。七墨是指用墨时,墨的浓、淡、破、积、泼、焦、宿。从潘天寿所说“笔不能离墨,离墨则无笔。墨不能离笔,离笔则无墨。”可以知道笔墨之间的关系是以笔为骨,以墨为笔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董其昌在其《画旨》中提到“盖有笔无墨者,见落笔蹊径而少自然;有墨无笔者,去斧凿痕而多变态。”说明了笔墨结合的必要性。

传统的中国绘画历来讲究笔墨的技法表现。历代画家在长期的绘画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用笔用墨的习惯,并由于画家使用笔墨方式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绘画艺术表现效果。对于中国画作品,从用笔用墨的技法上分析最能体现出绘画作品的本质。本文将《双鹰图》以绘画题材分为禽鸟、树枝、竹子、藤萝、石头等具体对象分析其笔墨变化情况。

(一)笔法解析

1.楷书用笔,严谨有力

明代初期出现了大量以鹰为题材的画家,如边景昭、林良、吕纪等。从林良现存作品来看,其作品中画鹰居多且多以双鹰程式出现。是这一时期画鹰的杰出代表画家之一。《双鹰图》是其典型代表作品之一,林良在《双鹰图》中的笔法表现为:

首先,对于画面主体的苍鹰,林良中锋用笔画出鹰的眼睛、口喙、鼻孔、爪子等关键处用笔挺建且较严谨,在这些区域以楷隶笔法入画,犹如“琴弦描”。其次,林良侧峰用笔顺鹰羽毛的生长方向披蓑而下,按鹰的形体生长结构几笔画出鹰的头、颈、背、两肩、胸背等部分,此处用笔较为轻松,为湿笔。再次,其采用果敢的中锋用笔表现鹰的羽毛。画鹰腿部时,林良通过用笔的提按虚实变化展现出鹰腿的体积及质感。之后,其采用重复并排的细笔触画出鹰的尾部并在其尾部画上有弧度粗重线,表现出鹰的量感。最后,勾画出鹰爪上的鳞片和爪尖。

对于《双鹰图》中的竹子,林良受到元代大家赵孟穎以书入画的影响。以赵孟穎的《窠木竹石图》为例,赵孟穎采用中锋用笔直接写出竹竿和连接竹竿与竹叶的枝条,其竹叶笔法起伏有致和楷书的“永字八法”相呼应。林良在《双鹰图》中也采用了此种笔法。赵孟頫表现竹叶时以“个”字或“介”字叠加为主加以排列,给人一种自然舒朗之感,林良则以“介”字叠加、“个”字和“人”字为竹稍为主。《双鹰图》的竹叶表现为:“正面的叶片短而肥厚,两侧叶子狭而长,用笔提按明显,行笔迅急。颇类其点树叶时由内向外的用笔。”这是林良画竹子时最典型的用笔,是其成熟时期的代表特征之一”。

2.草书用笔,酣畅淋漓

林良处于明代文人画昌盛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以书入画对林良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因此,对于《双鹰图》中作为画面配景的树枝、竹子、藤萝、石头等林良使用的笔法为:

首先,对于《双鹰图》的树枝,林良采用草书入画的笔法画树枝。其表现较粗的枝干时采用“按树干的生长方向用笔,提按顿挫,或边勾边皴,分段连接”的笔法。之后,中锋用笔直接写出较细的枝干,用笔提按明确,使画面具有节奏感。其次,在藤萝枝条组织上,林良使用了其惯用的“平行间人字”的表现形式。在表现比较茂盛的藤萝叶时,林良中锋用笔重顿急收,形成一种宽扁的点且常常数笔相连,产生轻重缓急不同的节奏点在画面上,凸显了一种節奏感和藤萝的沉重感。这种画法是林良独创的点写结合的表现技法一一点厾笔法。这种笔法可以分为圆笔点、横笔点、斜笔点、破笔点等,其笔法变化多端又富有笔意,使得画面更加生动。再次,林良承袭马夏一路在石头用笔上采用斧劈皴。其用笔如斧劈木片,一边厚一边薄。有大、小斧劈分类。马远的大斧劈皴是用笔的健豪侧峰扫出,就像开山凿石后山岩的表面,以同方向排列的方笔和笔势迅猛为特点。夏圭在马远的基础上开创了拖泥带水的画法。首先,其保留了马远大斧劈皴方笔且笔法更加松活。其次,马远用笔方向以同方向为特点,夏圭的斧劈皴以不同方向的用笔为特点,使画面富有变化。再次,夏圭的皴法里加了水使得笔法更加爽利。

(二)墨法解析

明代以前,墨法研究明显少于笔法研究。而明代后期水墨画逐渐兴起,由此可知,明代绘画已偏向于墨技法的表现。林良处于墨法发展的时代必然对其有一定的影响。

1.醒目有力的浓墨

首先,对于画面主体的鹰,林良用较重的墨画出其眼睛、口喙、鼻孔等关键处,并用较重的墨表现鹰的羽毛部分,之后,在鹰腿部地方采用较干的墨色,通过墨色的浓淡枯湿变化展现出鹰腿的体积及质感。其次,对于细树枝的表现上,林良采用较浓的墨直接写出。其表现竹子时,采取近处用重墨远处用淡墨的画法,使画面具有虚实感。再次,林良处理藤萝时,使用水分较多且较重的墨来用以表现出藤萝沉甸甸的感觉。在表现石头时,用重墨写出其外形,最后苔点使用重墨,使画面更加精神。

2.层次丰富的淡墨

首先,对于画面主体的“鹰”,林良采用笔肚调淡墨,笔尖蘸较浓的墨几笔画出鹰的头、颈、背、两肩、胸背等部分。在这里其使用了“淡墨法”。分为湿淡、干淡两种形式。此处使用的是湿淡,湿淡是指笔上先薩清水,然后蘸少量浓墨,略加调和后速画。湿淡可以产生出云雾显晦,岚色郁苍的效果。再次,林良采用有浓有淡的墨画出鹰的尾部并在其尾部用重墨画出有弧度粗重线,表现出鹰的量感。在鹰爪部分采用较淡的墨色按其生长规律一次性画出,然后再用重墨画出鹰爪上的鳞片和爪尖。对于《双鹰图》中的树枝,林良使用较淡的墨表现粗树干,在画完树干之后使用淡墨罩染一下,用来突出老干的量感,使画面更为统一 。在这里其使用了“罩染法”,对于画面中的竹子,林良主要采取近处用重墨、远处用淡墨的方法,用来凸显出竹子的虚实感。对《双鹰图》石头的表现上,林良在石头的山头上施以淡墨,使石头更加统一的融入到画面之中。因此,林良在《双鹰图》的用墨技法上主要采用浓淡结合的形式,表现出画面的虚实感。

二、结语

通过全文可知林良笔墨艺术语言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承袭南宋马远、夏圭一脉绘画风格并受到梁楷“简笔”画法和禅院僧人画家牧溪“粗笔”影响,且从文人画中得到以书入画的启迪。经过对《双鹰图》的分析得出林良使用的笔墨技法为:林良在画禽鸟时用笔按其生长结构分块用笔,采用的是粗笔写法不同于其他同时期承袭宋代院体工整画风的画家。在树枝、竹子、藤萝、石头等景物上采用草书入画使画面带有节奏感。且林良创新了当时大写意花鸟画画法一一点厾笔法。明代到近现代许多花鸟画家受其画风影响。如吴门画派、青藤白阳等,到近现代齐白石、徐悲鸿、潘天寿等诸家都或多或少受到林良笔墨技法的影响。他们在吸收林良笔墨风格的同时加入自身的理解,最终形成了自身的绘画风貌并将写意花鸟画不断向前推进。

参考文献:

[1]潘天寿.听天阁画谈随笔[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

[2]谢小凡,范雪辑注.黄宾虹“画法要旨”释读[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8.

[3]韓玮.教育局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中国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刘仲凯.林良花鸟画笔法研究[EB/OL].2014-03-30.

[5][清]唐岱.周远斌.绘事发微[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

[6]孔六庆.继往开来:明代院体花鸟画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

[7]卢辅圣.中国花鸟画通鉴7:上林朱紫[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

[8]单国强.林良、吕纪生平考略[J].故宫博物院刊,1997,(01).

猜你喜欢
写意
浅析梁楷的绘画风格及成因
浅析舞台美术的写实与写意之美
中国画的艺术特征
写意与留白:《刺客聂隐娘》体现的中国传统美学
中国传统人物画《威武鲁提辖》创作
工笔画中的“写意”性表现载体
时代呼唤写意中国画
解读汉画像石“线”语言的生命力
当代戏剧创作的现代与传统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