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
——以设计构成课为例

2020-06-11 08:42卢晓燕
湖南包装 2020年2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艺术设计思政

卢晓燕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浙江衢州 324000)

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1]。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政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育、人文素质培养融入专业技能的培养、德育教育落实于课堂之上,让专业课程具备价值引领和德育功能的特质。

习总书记提出的“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旨在建设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同向而行、协同育人的大思政教育体系。这一理念自提出之日起,各大高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全范围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艺术设计类专业对专业课程进行课程思政的改革也如雨后春笋般的骤然增加,但是教育工作者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践总结与理论探索相对较少,截至2020年4月1日,在中国知网同时检索篇名中包含“课程思政”和“艺术设计”的词组,仅仅存在文献10篇。分析这些文献可知,实践类总结的文章大多流于表面,笼统的介绍课程思政带来的课堂效果,且与知识理论的结合较少。鉴于此,文章以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设计构成为例,着重研究高职教育中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开展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及实际举措,以期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提供微薄的研究基础。

1 高职院校艺术生思政教育现状分析

在互联网思维模式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作为有个性的艺术生,一般不愿意接受纯理论类的思政课。高职院校的艺术生更有他们自身的特点: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时间较长,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时间相对较少;高职生相对来说思想政治观念比较落后,自我管控能力较低;个性明显,不喜欢书本教条的东西约束自己;对传统政治理论课存在偏见,不感兴趣。政治理论课一般是逃课的首选课程,即使去上课大部分同学都是睡觉或者玩手机。目前高职院校开设的思政类课题一般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修养等,这类课程教学内容较为死板,实践教学的形式也仅仅只有演讲、讨论、辩论等这些传统形式,学生的参与度热情度并不高。再有这些思政理论课最终的考试一般是以知识点的记忆为主,很多学生纯粹依靠考前把老师准备好的知识点背会就可以达到及格线。高等教育中有一半多的比例属于职业教育,近几年职业教育持续扩招,而职业院校一般教室硬件设备较少,大部分学校不得已采用大班授课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都是阶梯教室100+的学生同时在上课,课堂效果令人堪忧,学生参与度也比较低,实践教学开展难度比较大,思政教育效果大大降低。

2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根据前期调研的情况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怎么如意。在高等教育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的工作,也是专业课程老师的任务,作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任课教师,在平时的一线教学中,发现了一些问题:由于大学阶段的学生处于叛逆期,前期在专业课的学习上花了大量的时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还没有形成,文化底蕴也比较薄弱,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比较欠缺。另外在互联网思维模式下,他们对事物的选择和判断经常会有一定的盲目性,比较容易受负面思想的干扰,这个时候需要我们专业老师给他们正确的启发,在课程设计中有意识地把思政教育的内容融入进去,避开学生抵触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让学生在专业课程中掌握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与技能,更多的是学习态度和价值观的引领,引导他们在面对社会问题时该如何准确辨别,注重他们的文化素质培养,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培养高素质和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3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及措施

3.1 挖掘课程中隐含的思政资源

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课程实践性很强,基本是以案例或者项目的形式进行实践教学。在课程案例或项目的教学中需要专任教师把教学内容中与思政因素有关的内容结合起来,这需要老师具备较强的政治敏感度和德育意识,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挖掘思政元素,找准思政元素的切入点,使用合理的教学手段,深度挖掘。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要把和课程相关的思政元素单独挖掘出来,单独进行课堂教育,这样就是单纯的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进行专门的思政课程教育,教育效果仍然是差强人意。课程思政是把专业教学内容和思政有关的因素通过隐性教育的理念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过程中去感悟和内化,悄无声息地达到思想教育的功能。

3.2 结合课程特点合理设计课堂

课程设计是一门课程的核心。精心的课程设计是课程思政的必要元素,因此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要根据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及课程建设的模式,将课程知识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实时融入到课程设计中。以设计构成基础课为例,应该从课程的顶层设计出发,首先拟定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德育目标,从德育目标入手深入挖掘蕴含在设计构成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比如设计构成中色彩心理应用这一单元,大千世界中的每一种颜色都有它的心理属性,在分析颜色的心理感知特性环节,可以从中国红、红色革命、红军精神、国旗红等方面引入课程知识,让学生在理解颜色心理感知特性基础知识后,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视野眼界、审美标准、思维方式的变通,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意识。后续的实践课题设置成用3种颜色表达“我爱中国”这个情怀。让学生自主去挖掘和爱国相关的典故和时事,进而提取颜色,再通过他们的专业技能表达出心中所想。这样的思维扩展训练和知识深化学习不仅锻炼了他们对色彩的应用能力和审美水平,还可以通过我爱中国背后的故事和色彩运用表达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3.3 注重时事新闻的结合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可以看成是艺术与生活的完美结合,所以专任教师在设计课程的过程中一定要讲究生活性,聚焦当下时事热点,以时事热点为切入点开展课程思政教育。自“新型冠状病毒”这个“新朋友”进入人们的生活后,让2020年的开头变得异常艰难。但是艰难的日子涌现出来一批批时代英雄,足以让每个有担当的年轻人感动,这其中有逆行的白衣天使、奋战在一线的人民警察、日夜坚守的社区工作人员,那么可以以笔墨礼赞,记录他们最真实的时刻,作为课程色彩构成综合训练的作品,并且在课程结束时举行一次“致敬英雄”小型作品展,向抗疫第一线的新时代英雄致敬!

3.4 注重传统文化的导入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和[3],包括以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为主体的思想文化、汉字文化、古诗词文化、书法文化、民族音乐文化、戏曲戏剧文化、中药文化、饮食文化、围棋文化、武术文化、传统节日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等等。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渗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设计构成”课程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本身就涉及到了与美术相关的文化基础,有很多文化元素可以挖掘。比如在讲述图案构成这一单元内容时,可以结合传统二十四节气,以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和季节特点提取图案元素。首先需要探讨每个节气的历史由来、节气习俗、节气文化、历史价值、社会影响因素等,再找寻这些元素中最能表达节气特点的图案元素,以图案构成的构成形式与设计法则为准则,把复杂繁琐的元素加以提炼与美化,使能表达节气特点的形象内容与图案构成的表现形式相统一。这样学生在课程创作的过程中,可以更深层次地认识并理解中国的节气文化。

3.5 以职业精神为教育目标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里有一项就是加强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学生在学校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质,这样才能和现在多变的社会相融合。所以在专业课程设计上要加强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在课程实践过程中对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准确的定位,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及综合人文素养素质[4-5]。“设计构成”课程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首先通过三大构成基础理论知识的教育,让学生了解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特性,认清自身专业的社会价值和将来自己可以从事的职业范围,在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模仿工作室模式的形式,以企业项目合作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等职业精神,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培养他们的社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具备良好的知识理论基础、技能基础和正确的职业观,满足企业真正的需求,提升他们的就业率。

3.6 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注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一般是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将课程内容分解成多个知识点,针对每个知识点开发图、文、声、像为一体的课程线上教学资源,也就是目前很流行的微课、微视频、慕课的形式,再将这些教学资源上传到网络化教学平台,这样可以使教师的课堂教学和课下学生借助网络平台自主学习相互融合,也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相吻合。目前衢州职业技术学院使用超星泛雅数字学习平台,结合超星学习通APP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这样教师在教学资源准备的过程中可以更加注重学生的人文教育。尤其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人文教育可以说是他们创意的基础,要让他们有了基本的审美能力,了解艺术学科的基本内涵及行业状况,使他们掌握基本的美学意识和艺术素质,这样才能为他们的专业之路奠定扎实的素养基础。

3.7 校园文化建设项目纳入课程

校园是学生最熟悉的场所,校园文化是校园内所呈现的特定的文化氛围,是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中所创作的反映师生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中具有校园特色的文化活动和文化环境。当今社会,青年人娱乐生活过于丰富,很难保证学生审美的品位和取向[6],将校园文化建设项目纳入到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主要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抵制三教九流的低俗审美标准,避免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扭曲了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拥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提高学生共同的价值认同。例如在色彩构成的实践教学中,实践课题主题为“涂鸦文化”,引导学生从传统节日文化、国学经典、诗词歌赋等方面的知识设计制作涂鸦墙绘,既能提高学生对色彩构成知识的运用能力,也丰富了校园文化。

4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实践:以设计构成课为例

4.1 “设计构成”课程的特点

“设计构成”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一般的高职院校中,该课程开设于大一第一学期,主要是对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3个构成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教学与实践。这门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对点线面色彩的应用和表现能力,对图形的抽象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让学生通过对点线面基本元素的认知和理解之后,能对不同的抽象元素结合构成形式美法则、色彩构成规律、体积空间形式进行组合创造,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使学生能从专业的角度去审美,形成自己的审美标准,进而使其具备丰富的艺术理论基础、丰富的人文知识和综合艺术素养。

4.2 课程授课模式

设计构成课采用的是超星泛雅学习平台和超星学习通APP平台结合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授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通过学习通平台及时推送一些与单元知识相吻合的传统文化图案、表达传统习俗场景的名画、具有构成形式的风景名胜、具有构成形式美的古建筑等艺术背景资源,开展对学生的思政教育。中国传统纹样丰富多彩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美的存在及古代艺术家们持之以恒的创作精神,名画、名景、名建筑可以引导学生的审美取向,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价值观,激发他们的创作激情,使他们从创造美的角度去对待自己的生活和未来的工作。

表1 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案例

4.3 思政资源与课程知识的融合

构成理念、构成形式、法则运用、色彩心理等课程理论知识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实际的教学设计中,可以结合这些基本理论知识,通过典型的案例及项目融入思政元素[7](表1),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对学生的思政教育,既加强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又促进学生对构成基础知识的应用,全方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8]。

5 结语

思政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关键教育过程,高职院校的学生更需要教育工作者精心引导和栽培。单纯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过程中的思政教育收效甚微,这就需要转变教育方向,从专业课程开始,引导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意识,用自己的人格感染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用深厚的专业知识功底赢得学生。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永久又宏大的命题,需要所有的教学部门齐心协力,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完成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最终实践立德树人的终极育人目标。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艺术设计思政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星.云.海》
《花月夜》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