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经济发展路径与展望
——基于CNKI数据库共线网络分析

2020-06-11 14:27苟红霞高志刚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期刊文献生态

苟红霞,高志刚

(新疆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2)

一、引 言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是长远又需全面统筹的系统工程,是乡村在产业、生态、人才、文化、组织等方面全方位实现乡村振兴。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突出,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农村遗留问题较多,要实现城乡融合协调发展仍存在困难。2018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到2020年要取得重要进展,2035年要取得决定性进展,到2050年要全面实现振兴,可见乡村振兴从内容和时间上都体现出其丰富性和紧迫性。目前从不同角度研究乡村振兴相关文献很多,但缺少对乡村振兴研究结果的全面系统梳理。本文运用“中国知网”数据库,对乡村振兴相关研究文献进行详细分析,进而提出发展路径与展望,希望能够为乡村振兴相关研究实践提供参考。

二、乡村振兴相关研究文献统计分析

(一)文献概述

图1 乡村振兴及相关研究期刊文献发表年度趋势(篇)

以“乡村振兴”为关键词在知网上搜索,相关文献有7600多篇,包含CSSCI期刊、核心期刊为标准的期刊663篇。其次,2017年前有关乡村建设的内容大都以“新农村建设”为主题,以其为关键词在期刊网上搜索,2005-2016年相关文献有43712篇,其中以CSSCI期刊、北大核心期刊为标准的期刊有7276篇。以下从文献发表趋势、主题分布和文献类别三个维度对检索得到的7939篇核心期刊文献进行统计分析。

表1 研究文献主题分布

1.文献发表趋势。自新农村建设理念提出后,2005年至2007年有关新农村建设的期刊文献呈明显上升趋势,可见国家对乡村建设发展十分重视,从2007年至2016年描述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文章呈下降趋势,关注度不断递减,发文量明显减少。2017年由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研究乡村发展的文献在2017年后快速增多并呈上升趋势,对乡村建设发展也有更深刻和广泛的认识。

2.主题分布。乡村振兴相关文献主题分布如表1所示,主要分为“乡村发展”“城乡协调”“产业发展”“财政金融”“生态发展”和“其他”六类。比较各类文献数量,主要集中在乡村发展、财政金融、城乡协调相关主题,而产业发展和生态发展主题研究较少。相比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研究主题范围更加广泛、多元、具体。例如2017年前较少涉及到产业、生态等发展方面内容,2017年后有关产业发展、生态等内容明显增多。

3.文献类别。对检索文献进行层次分类,如表2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其他”3类,检索文献主要集中在“社会科学”层次,占比99.1%,主要以基础研究、政策研究、行业指导为主;而自然科学文献占比仅为0.30%,主要进行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其他里面以高等教育为主。总体上乡村建设相关文献以社会科学类为主,自然科学类涉及较少。

表2 乡村振兴及其相关文献研究层次

(二)核心文献简析

为了解质量较高文献分布情况,从7939篇文献中随机挑选117篇核心文献,进行共线网络等分析。

图2 选定期刊文献关键词共线网络

1.共线网络分析。从117篇核心文献中过滤出频次小于5的关键词,得到以关键词“乡村发展”为核心的文献共线网络图,图2中的实心圆各代表一个关键词,关键词出现频次越高,则实心圆面积越大,意味着相关文献数量越多。频次大于10的关键词有“乡村发展”“十九大”“三农”“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地区”“乡村建设”“产业融合发展”“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其中“现代农业”和“农业现代化”概括为农业现代化,“乡村建设”“乡村地区”概括为乡村发展。目前研究对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发展、十九大、三农、产业融合发展、农业现代化这些方面关注更多,其次关注较多的有生态宜居、城乡关系、乡风文明、集体经济、农业经营主体等方面。

2.期刊来源、基金、作者与机构分布。由表3可知,选定期刊文献主要来自《农业经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农业经济问题》等经济类期刊,主要由乡村振兴相关问题性质决定;基金分布主要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其他比重较少;该领域相关研究学者主要有曾福生、张红宇、蔡保忠、姜长云、芦千文等;主要研究机构有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四川省社科院、北京大学等。

三、乡村振兴下农村发展的研究讨论

梳理相关文献,在乡村振兴的政策解读和路径探讨两个层面,学者们展开多方面的讨论,取得丰硕成果。

(一)对乡村振兴的政策解读模式

现有研究从两方面对乡村振兴进行政策解读,一是理论基础的阐释,对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历史背景、现实意义、发展思想等理论展开论述[1]。学者阐述实施乡村振兴的必要性、以及实现乡村振兴应该遵循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重点任务等内容[2-3]。此外,黄祖辉[4]分析乡村振兴战略特征以及战略实施过程中需要把握的关系。二是从内涵层面进行阐释:第一,倾向于对乡村振兴的五大要求,即对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进行内涵论述。其次通过对比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要求得出,乡村振兴的五大要求具有更深刻、更全面、更高标准的科学内涵[5-6]。第二,结合历史与现实,关浩杰[7]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角度理解新农村建设到乡村振兴的深刻内涵。万信等[8]从乡村振兴的发展主体、发展客体、推进方式、最终目标等角度来论述乡村振兴的内涵。

表3 选定期刊文献来源、基金、作者与机构分布

(二)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发展路径探讨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探讨乡村发展的路径,以产业、城镇化、生态、文化、制度为主论述对乡村振兴产生的影响。

1.产业与乡村振兴。产业是乡村发展的引擎和主要动力。现有研究围绕乡村旅游、金融、农业等产业经营形态展开论述,多数学者肯定了乡村旅游对乡村振兴的带动作用,并将乡村旅游和扶贫、生态、互联网等结合起来研究对乡村振兴的影响[9-10];乡村金融方面学者们分析了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肯定金融对乡村经济的作用,探讨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结合扶贫、互联网等如何发挥好农村金融的正向作用,使金融真正服务于乡村振兴[11-12];农业是经济发展的根本,要优先发展农业,不断进行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生态农业和休闲农业来实现农业现代化,主要强调农业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性[13-14]。此外,产业融合观点存在分歧,一方面马义华[15]认为应加快农村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乡村新型业态和创新乡村发展模式,为乡村创造开放、便利、合作、高效的产业融合环境。另一方面贺雪峰[16]等认为不能盲目进行产业融合,中西部贫困乡村或资源禀赋薄弱的地区不能照搬沿海乡村相同发展模式,必须根据各自乡情来发展,不能只强调三产融合,先要打好基础。

2.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探讨城镇化能否带动乡村振兴,学术界出现以下分歧,部分学者认为乡村产业发展要以城市居民消费需求为主要动力,城镇化进程促进了乡村发展[17];然而申端锋[18]等认为以城市居民消费为主的发展方式不利于乡村振兴,会使乡村逐渐失去主体地位,让其更加衰落并失去自身发展能力;也有学者总体上肯定新型城镇化以城带乡的正向作用,但目前农村大量要素都向城市流动是导致乡村衰落重要原因,故提倡在加快城镇化发展的同时注重城乡之间要素双向配置[19];随后多数学者都认同构建完善的城乡融合机制能够很好的解决城镇化偏向带来农村一系列问题[20-21]。

3.生态环境与乡村振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乡村环境问题的研究也相对较多。学者们以推进绿色农业发展、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加强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为主题展开讨论。目前我国农业生产能力大幅提高,但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出现大范围农业面源污染,农业废水、乡镇企业污染等问题,大部分学者认同生态农业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22-23];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主要是从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提升村容村貌三方面出发。多数学者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就是提升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其中,孙慧波[24]通过构建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测度我国人居环境质量,得出2010-2015年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但总体上环境质量一般,区域差异明显且呈扩大趋势。贺涛等[25]认为我国目前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存在很多弊端,需倡导市场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强村民的生态文明思想观念的培养。

4.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乡村是中华文明的载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现有研究成果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和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主题为主,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修缮、乡土文化、农耕文化、乡贤文化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涉猎,但研究数量较少,内容较为集中[26-29];其次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方面,主要涉及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和对乡村振兴的影响研究两方面[30-31];此外,还有少部分学者研究乡村文化扶贫、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等内容[32-33]。虽然总体上文化建设相关文献比制度建设略多,但发表在核心期刊的论文数目较少。

5.制度建设与乡村振兴。制度建设的主要作用就是整合社会资源,在乡村振兴中占据重要作用。现有研究集中在宅基地制度和集体经济制度角度探讨乡村振兴。部分学者认同宅基地制度能够有效促进城乡要素流动和乡村空间整合重组[34]。而学者张勇等(2018)[35]虽肯定宅基地制度改革对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但认为目前我国农村宅基地制度仍然存在弊端,应以“三权分置”为突破口来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创新促进乡村振兴;其次,针对集体经济制度,总体上对农村集体经济制度持肯定态度的较多,然而,部分学者则认为实际农村集体经济对乡村发展作用不显著,且呈由盛转衰的趋势,如张忠根[36]等通过对浙江138个村调查,发现浙江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受到多方面制约,整体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存在负债等现象。

四、乡村振兴下文献研究方法的探讨

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在经济与管理学科领域,文献研究方法以质化研究为主,量化研究较少,具体研究方法讨论如下。

(一)文献质化研究的运用

以历史、文献、案例分析为主。历史分析方面,前文对乡村振兴政策解读中,描述乡村振兴理论渊源、发展历程等方面都用到历史分析法。如王扩建[37]分析了乡村治理从古代到现代的历史变迁,来说明乡村微自治的相关理论与现实价值;文献分析方面,总体上专门对乡村振兴相关领域做系统文献综述的较少,核心期刊除会议综述之外则更少;案例分析方法用的较多,主要集中在乡村振兴发展的具体路径方面且研究对象多集中在省域和县域,如李志龙(2019)[38]以湖南凤凰县为例研究乡村旅游对乡村振兴的影响。

(二)文献量化研究的运用

以问卷调查法、乡村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为主,访谈调查等形式较少,如林聚任[39]通过调查问卷,得出乡村文明建设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有所欠缺;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测度方面,学者们从五位一体、三农、乡村振兴的五大要求等方面,运用熵权TOPSIS法、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融合等方法,构建乡村振兴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和相关省份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做出了评价[40-41];另外,仅有较少的学者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定量分析了乡村振兴相关内容。可见乡村振兴领域的研究方法较为单一,且实证方法过于简单。

五、研究评述与前景展望

(一)研究评述

1.文献发表量呈阶段性特征,具有政策导向性。总体上呈先增后减再增的趋势。2005年新农村建设提出后,该类文献选题成为学者研究的热门,呈持续递增趋势;2007年文献发表量达到峰值,随时间推移,学者对此关注度明显下降,直到2017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使得有关农业、农村、农民的相关学术研究再次递增,可见,关于农村发展研究偏好对国家政策具有较强依赖性。

2.社科和自科类文献比例严重失衡,经济类期刊占主体。三农问题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联系紧密,研究范畴呈多元化、融合化趋势,以致关于乡村建设发展的文献主要集中于社会科学类,而自然科学类文献很少。研究对象以农业、农村、农民经济发展为主,使得所属期刊与三农相关的经济类期刊占主体。自然学科类学者可聚焦农业科技、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加大科学技术智能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3.乡村振兴期间文献主题较新农村建设更加多元化、具体化、深刻化。以乡村发展、财政金融、城乡协调内容为主,2017年前产业发展和生态发展研究较少,而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研究乡村产业、生态等相关内容的文献逐渐增多,呈多元化趋势发展;其次在内容上也更深入具体,集中在乡村建设的政策解读和发展路径探讨方面。路径探讨以产业、城镇化、生态、制度为主,研究问题的视角也愈发广泛。

4.乡村振兴类文献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比例失调,实证分析缺乏深度。绝大部分是以历史、文献、案例分析为主的质化研究,其中文献分析法中专门系统写乡村振兴研究综述的文献较少,核心期刊更少。关于乡村建设方面量化分析不足,方法比较单一、缺乏深度,主要以调查和评价为主,实证分析很少,文献量化和质化研究分布不均衡。

(二)前景展望

针对已有研究的不足,对未来有关乡村振兴相关研究进行展望,具体如下。

1.打造“农创体”等产业发展新模式并增强高端技术设施投入,加快推进乡村产业提质升级。山东青岛乡村创业创新园区模式(简称“农创体”),是集高端水果种植、产品采摘、休闲体验旅游为一体的模式,依托其雄厚技术能力,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同时带动当地500多位农民创新创业,主要从支付农民土地租金、支付园区用工劳务费用、旅游带动农民增收三个途径解决农民就业增收问题。此外对当地的运输、包装、旅游业也带来模范作用,为此,不同乡村产业发展应根据自身情况,借鉴或创新发展适合本地先进产业发展模式,增强如物联网控温等精准管理现代农业高端技术投入,加快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2.加强乡村生态长效机制建设和实时动态监测,助力乡村生态振兴持续有效。乡村绿色发展等研究较多,而关于乡村长效生态机制建设和动态监测预警生态情况的研究很少,可借鉴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河长制”“湖长制”,建立河流湖泊长效生态治理机制,能够有效解决非法建设、非围河围库、农村面源污染等生态问题。同时采用5G、大数据、卫星遥感等先进技术构建全面预警体系,实时监测乡村生态问题,长效管理乡村生态,助力乡村生态振兴持续有效。

3.重视乡村先进文化服务建设,改善乡村精神风貌,促进乡村文化振兴。要重视乡村文化建设,加速公共文化资源向乡村流动,借鉴广东佛山市创建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推出系列文化惠民项目,如建设农家书屋和乡村博物馆,提供以农业生产技术为主的书籍和展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便于村民提高自我生产技术能力,加强素质提升、文化情怀培养等。不同乡村应该结合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等资源不断挖掘特色乡村文化的内生动力。

4.构建多层次乡村人才振兴体系,分短期、中期、长期制定相应人才振兴规划。未来可借鉴山东省德州市的多层次人才体系构建发展模式,利用多种方式引进人才,并与科学院所、大学形成帮扶合作,通过“人才+项目”的方式带领农村致富,同时提供全面的人才配套设施,如免费提供乡村人才公寓、办公室、养殖基地等,提供人才收入和生活质量保障。此外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活动,挖掘培育本地农业生产高素质人才。还应制定不同时期的人才振兴规划,循序渐进的实现乡村人才振兴发展目标。

5.创新乡村基层组织建设模式,激活党组织等组织活力,通过乡村组织带动乡村振兴。关于乡村组织振兴的相关研究也很少,未来研究可进行乡村基层组织类型拓展、基层组织能力的培养和优化、基层组织建设模式、基层组织发展制度系体建设、基层组织社会治理体系构建、基层组织水平评价等几个方面展开。如西藏林芝市小康示范村,通过村党员创新支部包党小组、党小组包党员、党员包家庭的管理模式极大地促进了乡村的发展。

猜你喜欢
期刊文献生态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期刊审稿进度表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