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印华
髋部骨折是骨科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多发人群常集中于老年人。患者因年龄的增长而导致生理机能衰弱,造成髋部骨折,一旦骨折,对患者的凝血功能将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且极易引发相关并发症[1]。其中,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髋部骨折后发生率较高的一种并发症,主要因静脉内血液凝结异常,或发生血栓,导致静脉回流出现障碍或完全闭塞,进而引起周围血管疾病[2-3]。临床常采用西药注射法进行防治,但长时间治疗易产生较多的不良反应,且效果不尽理想。为此,本研究采用七味三芎汤中药对髋部骨折患者进行治疗,旨在分析该治疗方案对患者凝血功能及DVT发生率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9月至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78例髋部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39例。观察组男20例,女19例;年龄21~77岁,平均年龄(44.35±3.74)岁;骨折至入院时间1~3 h,平均时间(1.84±0.35)h。对照组男21例,女18例;年龄22~75岁,平均年龄(44.49±3.81)岁;骨折至入院时间0.5~3 h,平均时间(1.76±0.22)h。统计学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
诊断标准:均符合《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及疗效标准》的诊断标准[4],证型:气虚血瘀;主症:下肢肿胀、晨轻暮重;次症:懒动嗜卧、面色淡白无华、髋部疼痛;舌脉结带或细涩、舌有瘀点瘀斑,呈淡紫色。
纳入标准:均了解并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均已接受髋部骨折术。排除标准:术前两周内接受抗凝药物者;血液系统障碍者;已参与至其他研究中者;对本研究用药过敏者。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深圳赛保尔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0190,1 mL:5 000 AXa)常规治疗:皮下注射4 100 U/次,2次/d,同时给予相应的康复训练,连续治疗14 d。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七味三芎汤治疗:汤中药方包括川芎10 g、白芍10 g、生地黄10 g、当归10 g,红花、檀香及丹参各20 g,肿胀者加15 g泽泻,血虚者加15 g鸡血藤,气虚者加25 g黄芪,诸药充分搅拌,加水熬制400 mL,分早晚2次口服,连续治疗14 d。
1.3 观察指标 ①中医证候积分:根据下肢肿胀、面色淡白无华、髋部疼痛程度分别予量化赋值,0分为无症状,1分为症状轻,2分为症状中,3分为症状重。②采用PUN-2048A型凝血检测仪(北京普朗新技术有限公司,京械注准20172400578)对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的凝血功能进行评估,包括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 二 聚 体(D-D)以 及 纤 维 蛋 白 原(FIB)。③观察并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后第7天与第14天的DVT发生率。
1.4 疗效标准 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疗效标准,显效:症状明显改善,无疼痛感,骨折愈合良好;有效:症状明显缓解,轻微疼痛感,骨折愈合较好;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疼痛感依旧,或病情加重。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若期望值<5,则采用连续矫正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凝血功能和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凝血功能和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a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PT/s APTT/s FIB/(g·L-1) D-D/s 中医证候积分/分对照组 39 治疗前 10.27±1.93 29.56±5.52 4.51±0.85 218.86±35.54 7.24±1.38观察组 39 10.35±1.94 29.67±5.66 4.63±0.96 219.11±35.65 7.17±1.41 t值 0.183 0.087 0.585 0.031 0.222 P值 0.856 0.931 0.561 0.975 0.825对照组 39 治疗后 12.64±2.33a 24.26±4.98a 3.87±0.78a 185.48±31.54a 4.68±1.12观察组 39 15.27±3.08a 21.34±4.13a 3.16±0.74a 156.55±26.76a 2.83±1.07 t值 4.253 2.819 4.124 4.368 7.459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表3 两组患者DVT发生率比较[n(%)]
据相关研究表明,DVT患者无明显症状的比例约占80%,其中因肺栓塞而死的约70%,髋部骨折术后导致的DVT占比40%~70%,即使进行抗凝治疗,其发生率也高达25%~30%[5-6]。髋部骨折患者术后需卧床1~3个月,期间进行活动易导致补体系统开启,使组织因子暴露,因此影响到血流流速,活化凝血因子,从而引起血栓。祖国传统医学认为,DVT属于“股肿”“脉痹”“血瘀”,而自古就有“气血瘀滞则肿痛”的说法[7-8]。因此,在DVT形成前及早发现、及早干预是预防的关键所在。
FIB及D-D是判断血栓形成的重要标志,如血浆中FIB水平升高,则静脉血液黏度会在血小板的作用下相应提高,与FIB呈正相关;而APTT及PT的特异性及敏感性较高,可从APTT水平了解内源性凝血系统情况,与之相反的PT则可对外源性凝血系统情况进行如实反映,当患者受创后,二者会产生进行性缩短,通常在血栓性疾病及血液高凝状态中可见[9]。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PT指标、疗效高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APTT、FIB、D-D及DVT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表明七味三芎汤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且可有效降低DVT发生率。祖国传统中医学认为,当患者因髋部骨折而长期卧床,可造成“久卧伤气”,而加之手术时血量降低与患者自身的创伤,使患者气随血脱,形成气虚血瘀[10]。“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当患者造成髋部骨折后,极易引发其肝气郁结,情志不舒,气血运行瘀滞,肝失调达,脉道滞涩[11]。因此,其主要病理机制为血瘀,形成本虚标实,如予以治疗,其目的应在于化瘀通络,使之血气乃行、脉道以通。七味三芎汤是一种将中西医理论巧妙结合的纯中药天然制剂,汤中四物分别为川芎、白芍、生地黄及当归,加之丹参、檀香及红花炼制而成,不仅可对血管内皮细胞起到保护作用,亦可增加缺氧耐受力,对损伤的线粒体进行修复,从而改善其血流,促进凝血功能的恢复。通常DVT患者伴有舌有瘀斑瘀点或呈淡紫色、舌下脉络迂曲、脉弦涩或弦细,利用七味三芎汤的“理气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可明显改善髋部骨折患者的凝血功能,降低DVT发生率,可见其效果较可观[12-13]。
综上所述,对于髋部骨折患者采用七味三芎汤可有效改善其凝血功能,降低DVT的发生率,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