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顾少俊
2011年,在徐州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李春民老师的帮助下,我采访了黄埔抗战女兵田茂华。
一
田茂华1917年出生,由于是独生女,父母视她为心肝宝贝。初中毕业后,送她到教学质量较好的滕县上高中。
1937年12月,日军占领济南、南京后,沿津浦线前进,企图南北夹击,进攻徐州,进而夺取郑州、武汉等地。蒋介石调集重兵准备在徐州一带与日军会战。1938年初,日军飞机轰炸滕县,学校无法上课,老师带大家转移到城外。在此期间,田茂华参加学校组织的慰问团到部队给战士们唱《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等救亡歌曲。一天,田茂华和她的同学在大街上看见滕县县长周同在演讲:“日寇是我们的仇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日寇打到滕县,我们滕县人民要拼死抵抗到底。本县长誓与滕县共存亡……”周同的凛然正气,让学生们深受感动,许多学生找到122师王铭章师长,要求参军抗日。王铭章和周同商量后决定,解散学生慰问团,让学生们转移到后方学习。王铭章说:“同学们,你们的心意我们领了,但我们不能接受你们参军。教育是立国之本,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人才不能断层。将来赶走日寇,国家还要靠你们来建设。”田茂华和同学们离开滕县不久,悲壮的滕县保卫战打响了。在西安的田茂华从母亲的信中得知,王铭章师长殉国,县长周同下落不明,父亲死于日机轰炸。那一刻,田茂华悲愤不已,决定投身到抗战中去。
/ 田茂华敬军礼。
1938年,田茂华考入位于西安王曲的黄埔七分校。由于前方急需基层军官,学校把3年的课程压缩为1年。为了让学员们尽快适应战场,学校组织实弹演练。山坡上左右各架1挺重机枪,组成交叉火力,学员们全副武装在交叉火力下匍匐前进,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穿越铁丝网等各种障碍物,两旁不时有预先埋放的炸药包爆炸……1年之内没有假期,每天晚上有两节自习课。自习课上要求学员们坐如钟,腰直头正,眼睛离书本一尺,不准交头接耳,不准趴在桌上看书。军校生活紧张又艰苦。为了练好杀敌本领,早日走上卫国战场,田茂华感到以苦为乐。
二
军校毕业后,田茂华分到洛阳第一战区政治部档案室管理国共双方的档案资料。1941年豫南会战期间,田茂华被派到五战区147后方医院政训室工作。政训室原有4个女兵,都是黄埔生,见田茂华也是军校毕业的,大家马上拉近了距离,相处得很融洽。一天晚上,田茂华和4个姐妹接到师部紧急命令,到前线医院抢救伤员。到前线医院要翻过一座大山。那天晚上,月亮又大又圆,路两边野花散发清香,清澈的小溪从山上哗哗流下来。田茂华想起小学国文老师描绘的花果山。“这里真是一个奇妙的神话世界!”田茂华心中感叹。可山那边隆隆的炮声提醒她,前方在进行着一场殊死决战。凌晨,她们赶到医院。院长说,前方缺担架员。吃过早饭后,田茂华和她的战友扛着担架,匆忙向战况最激烈的122高地出发了。
赶到122高地附近时,国军正向122高地发起冲锋。在日军机枪扫射下,冲在前面的士兵一排排倒下,后面的人一波波接着往上冲,又一排排地倒下。就这样,在艰难的一次又一次冲锋后,终于拿下122高地。日军也不示弱,为夺回高地,用数十门火炮猛烈开火,并出动飞机轰炸扫射。一时间,122高地上一片火海。日军依仗炮火优势,再次占领122高地。但日军还未站稳脚跟,中国军队排山倒海的冲锋又开始了,士兵们高声呐喊,以决死的勇气冲向高地,经过惨烈的白刃战,再一次把日军赶下阵地。只见122阵地前,尸体枕藉,惨不忍睹。战争的残酷超出了田茂华的想象。亲眼目睹了中日双方军备上的巨大差距,她被英勇的中国军人感动,更为那些牺牲的将士流泪。突然,一发炮弹打过来,在离她不远的地方爆炸,掀起的泥土、石块雨点般落下。田茂华和姐妹们顾不上悲伤和害怕,拼命在尸体中翻找活着的伤员。就这样,在布满弹坑的阵地上,田茂华和战友冒着炮火在战场上奋战了十几天,抢救了很多伤员。至今,回忆起往事,田茂华都会说:“国家危亡之时,能为国尽力疆场,对我来说是一大幸事。”
豫南会战结束,上级把她调到黄埔七分校图书馆工作。
三
1945年秋天,29岁的田茂华在31师师长刘钊铭的介绍下,认识了31岁的姜绍勋。姜绍勋,山东人,黄埔军校13期生,毕业后留校担任教官。12月,在刘钊铭的主持下,他们举行了婚礼。抗战胜利后,姜绍勋任31师少校营长。
1946年,31师奉命进攻延安。田茂华反对内战,坚决要丈夫离开部队。但姜绍勋不愿背叛校长,又不愿让妻子失望,就想了个折中的办法,打了个报告要求到西安总队学习。1948年徐州解放前,田茂华在徐州娘家抚养8个月大的儿子,姜绍勋要接她们到南京,田茂华没有去,姜绍勋一步三回首地离开了徐州。很快,大陆解放,姜绍勋去了台湾。
那时,田茂华才30多岁,总是有好心人为她牵线搭桥,可她不为所动。她相信丈夫还会回来,他们夫妇还会团圆。但满腔心事无人可诉,书信也无处可寄。饱受相思之苦的同时,生活也异常艰辛。她不得不用柔弱的双肩扛起养家育儿的重担。母亲去世后,田茂华和儿子相依为命。在儿子姜敬炎的记忆中,田茂华无论遇到多大困难,受到多大委屈都没有抱怨过、哭泣过,更没有放弃过寻找丈夫的念头。
四
上世纪80年代初,姜敬炎从报纸上看到有人从台湾转香港回大陆探亲。他坐不住了,瞒着母亲,找到在上海纺织机械厂工作的叔叔姜绍威,请叔叔想办法帮忙寻找父亲姜绍勋。姜绍威的妻子周守勤的父亲住在香港。周守勤在父亲的帮助下,一个人去了台湾寻找姜绍勋。一个月后,她给姜敬炎带回姜绍勋的消息。
姜绍勋到台湾后,奉命去高雄凤山军校担任教官。蒋介石败退台湾后,切断了两岸之间的一切往来。起初,姜绍勋还认为和妻儿相聚的日子不会太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回大陆的希望越来越渺茫。后来,姜绍勋听人说在大陆的妻儿已不在人世,他便在台湾成了家。妻子潘纯华温柔体贴,把他照顾得很好。
周守勤见到姜绍勋后,把大陆的情况告诉他。姜绍勋听说父母都已去世,大陆妻子田茂华一直在等他时,顿时泪流满面、肝肠寸断。他哽咽道:“没能对父母尽孝,对妻儿尽责,是我最大的遗憾。”他后悔当初没有听田茂华的话,抗战结束就脱下军装回家陪父母妻儿。30多年了,一道窄窄的海峡把他和父母妻儿隔成两个世界。周守勤的来访,勾起姜绍勋尘封已久的记忆,他开始断断续续地向台湾儿子姜敬哲讲他的过去,并尝试着将往事记录下来,可握笔的手不断地颤抖,努力了几次都以失败告终,最后只好作罢。姜敬哲理解父亲心中的苦楚。他向父亲表示,等时机成熟,就带老父亲回大陆看亲人。
听了周守勤的讲述,姜敬炎一直没敢把台湾寻父的事告诉母亲田茂华。1984年,姜绍勋带着无尽的遗憾,在台湾逝世。
五
1986年,一位台湾的现役军人从马来西亚辗转到徐州探亲。田茂华向他打听丈夫的消息。他听了田茂华的故事后,深受感动,对田茂华说:“大姐!我回台湾后,就帮您找,哪怕将来我坐牢,也要帮您找到您丈夫!”当时,作为台湾的现役军人,帮这个忙是要冒风险的。到台湾后,他立即和台湾的徐州同乡会取得联系,很快了解到姜绍勋的全部情况。
1989年夏天,在这位军人的帮助下,姜敬哲和母亲潘纯华来到北京,与田茂华和姜敬炎见面。直到这时,田茂华才知道丈夫已于1984年病逝。此时,距离她和丈夫分别已整整41年。田茂华想不到,1948年的那一别竟成了永诀。听着丈夫在台湾的点点滴滴,田茂华泪如雨下。她拉过儿子,让他给这位台湾的妈妈磕响头,这在苏北是拜祖宗、老师、长辈的大礼。她感谢这位台湾女子对丈夫的照顾。潘纯华也把田茂华视为姐妹,姜敬哲也亲切地叫田茂华“妈妈”。
后来,姜敬哲了解了大陆的情况,还结识了一些热心的志愿者,他决定为家乡做点事,也算完成父亲的心愿。1993年,姜敬哲在徐州投资创办华顺电子有限公司,聘请姜敬炎担任台方经理。华顺电子有限公司为徐州的青年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采访结束前,当问及田茂华还有什么未了心愿时,老人看着窗外的蓝天白云,轻轻地说:“我想去西安,到军校看一看。”军校里的红墙绿树,教官们的呕心沥血,学员们的壮怀激烈,是田茂华永远的记忆,那里有她激情燃烧的岁月……停了一会儿,田茂华又说:“我还想看到两岸和平统一。”
离开田茂华家时,老人送我出门。在门口,老人向我敬军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