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倩 苗汝昌 樊玉华
[摘 要]做好信教大学生的统战工作,是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人才培养和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稳定的重大问题。深沉厚重的中华文化是引导信教大学生坚持中国化方向的有效黏合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底蕴,以中国革命文化磨砺信念,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心聚力,不断增强信教大学生“五个认同”,将信教大学生培养成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具体实践中采取四结合工作法:虚实结合,从舆论引领处用力;软硬结合,从氛围营造处用力;知行结合,从本领磨炼处用力;内外结合,从全员育人处用力。
[关键词]文化自信;宗教中国化;信教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96(2020)04-064-04
信教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统战工作的重要对象。2017年本文以青岛11所高校的2066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驻青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调查。研究发现青岛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比例约为5%,绝大多数大学生信仰宗教是受家庭或民族传统的影响,宗教观念根深蒂固。在尊重他们宗教信仰自由的前提下,要引导他们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
文化是国家与民族的灵魂之所在,文化自信是一种持久和深沉的力量。中华五千多年悠久历史所孕育的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是一代代中华儿女生生不息的精神食粮,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做好信教大学生统战工作、引导信教大学生坚持中国化方向的有力黏合剂和有效催化剂。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感召,不断增强信教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增进他们的“五个认同”,即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将他们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培养成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以文化自信引导信教大学生坚持中国化方向的理论遵循
(一)文化自信的概念与时代意义
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标识性概念之一。张江等将文化自信的概念提炼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價值的高度信心,对自身文化生命力、文化创造力的坚定信念,对自身文化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的执着坚守,对在世界文化激荡交融中保持自身精神独立性的强大定力 [1 ]22。
以文化人思想自古深入人心:“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中华五千多年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史,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抗击外敌的斗争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多年的奋斗史昭明,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根基,是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精神血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我们迎来了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文化复兴是民族全面复兴的基石,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柱,也是激励青年一代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强大精神动力 [2 ]。
文化自信既包括对中华五千多年来积淀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也包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形成的革命文化的自信,还包括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多年来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发展中形成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体现在对中华文化认知、认同及创新发展之中。
(二)文化自信与高校宗教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为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宗教工作指明了方向。他指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和教育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用团结进步、和平宽容等观念引导广大信教群众,支持各宗教在保持基本信仰、核心教义、礼仪制度的同时,深入挖掘教义教规中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内容,对教规教义作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 [3 ]。本文前期研究发现,在驻青高校信教大学生中,信仰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道教、天主教及其他宗教的比例分别为50.00%、24.53%、11.32%、6.60%、3.77%、3.77%。63.21%的学生信仰宗教是受家庭环境或民族的影响,35.85%的学生表示信仰宗教是出于对宗教文化的向往及教义本身的说服力。宗教本身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随着人类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宗教文化对信教大学生的影响日渐加深。从文化自信视角做好信教大学生统战工作,能进一步找到中华文化与中西方宗教文化的价值共生点,增进信教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消除宗教极端思想和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非法渗透的思想土壤,为宗教中国化打下坚实基础。
信教大学生主流思想是积极向上、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调查显示,82.07%的信教大学生认同要热爱祖国和人民,维护祖国统一与中华民族大团结;77.36%的信教大学生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74.53%的信教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文化;83.96%的信教大学生认同国家法律法规;77.36%的信教大学生认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愿意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从文化自信视角做好信教大学生统战工作,能进一步增强信教大学生“五个认同”,激发信教大学生自觉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动性和责任感。
二、以文化自信引导信教大学生坚持中国化方向的实施思路
(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底蕴
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先辈始终坚持中华民族本色,推陈出新、兼容并蓄,创造了独具民族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复兴、发展壮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给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观念无论在古代还是现当代,都为治国理政、社会发展及行为处事提供了丰富借鉴。信教大学生应自觉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无论信仰何种宗教,都应牢记自己是中华民族的子孙,都应自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自己的精神世界,努力提高道德修养与文化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许多观念与宗教教化思想是相融相通的,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崇德向善、仁者爱人等思想,佛教讲慈悲,道教讲以德报怨,西方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都有仁慈思想[4]。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宗教思想,发扬宗教思想中的积极部分,去除宗教思想中糟粕的部分,对教规教义作出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自觉推进宗教中国化。
(二)以中国革命文化磨砺信念
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形成了激昂向上的革命文化,如红船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沂蒙精神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而不懈奋斗。在峥嵘的革命岁月里,无数英雄先烈满怀报国之志、不怕艰难险阻,为换取革命的伟大胜利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宗教界人士也书写了许多以身许国的壮美故事。革命文化中蕴含着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是激励信教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磨砺意志品质、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的生动教材。学习革命文化一方面有助于信教大学生摆脱历史虚无主义,自觉增强爱国精神,增进民族团结,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信教大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能在遇到挫折、精神空虚时以革命精神激励自我,而非转向神灵寻求精神寄托。
(三)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心聚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多年来,我国从一穷二白的落后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奇迹。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取得这些成就的根本原因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5 ]22。坚守马克思主义原则和中华文化立场的、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激励全体中国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的集中体现,凝结着14亿中国公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和情感寄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内外各种思潮泥沙俱下,给信教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价值取向带来了强大冲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想建设,增强信教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有助于信教大学生自觉破除“西方价值至上”的观念,拆穿西方“普世价值论”的谎言,从源头上堵住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非法渗透的思想入口,在与西方敌对势力争夺宝贵人才的战场取得胜利。
三、以文化自信引导信教大学生坚持中国化方向的实践路径
(一)虚实结合,从舆论引领处用力
意识形态工作无论之于文化自信的培养还是高校宗教工作都具有极端重要的作用,必须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在现实的校园和虚拟的网络世界两个领域做好舆论引领工作。在线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选修课、专业课等多种课程将中华文化讲清楚、传播好,以主流思想和文化武装头脑,坚定信教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在线上,利用校园网、易班、“两微一端”等平台,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积极推广《中国诗词大会》《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等优秀节目,推广“学习强国”“每日故宫”等优秀APP,以主流文化引领信教大学生的网络生活,使他们自觉远离娱乐化、快餐化等消极文化行为,提高文化鉴别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软硬结合,从氛围营造处用力
文化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要从校园文化的软硬件建设处着力,将中华文化渗透至大学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在硬件方面,建设学习宣传中华文化的载体。以山东科技大学机电学院为例,学院自2016年起开展传统文化进公寓活动,在学生公寓楼内建设了“静心书舍”读书室并配备了千余册传统文化书籍供学生阅览;加强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建设,在学生公寓楼及学院办公楼建成红色文化展厅,以主题展览的形式向大学生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辉煌成就及十九大绘就的光明蓝图;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宣传,在学生公寓楼内建设文化长廊,集中展示“习近平对青年说”寄语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等内容。
在“软件”方面,搭建学习发扬中华文化的平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科技大学开展少数民族文化节、藏文化展览与文艺汇演、师生共度古尔邦节等活动,以文化交流交融的形式凝聚汉族与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教与非信教大学生。开展“重温经典·传承文化”传统话剧大赛、红色话剧大赛,信教大学生在参与表演的过程中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轉化,增强传承中华文化的主动性。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沂蒙精神”进校园等活动,生动讲好每个时代历久弥新的中国故事,让中华文化沁入人心,久久回响。
(三)知行结合,从本领磨炼处用力
“知者行之始”,信教大学生应在常学常新中强化文化修养与文化自信。第一,要系统学习。通过学原著、读经典等方式全面系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知晓中华文化的脉络与发展方向,增厚自身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第二,要辩证学习。历经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华文化不可避免会受时代条件的限制,存在已过时或糟粕性的内容,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习中华文化与时俱进的精髓部分。第三,要比较学习。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精神标识,与西方文化虽有交流交融但也存在本质不同,通过中西文化对比学习认清中西文化的差别,以中华文化自信立身,改变“西方文化至上”“崇洋媚外”的文化自卑心理。
“行者知之成”,在知行合一中磨炼个人本领。在学好书本知识的同时,信教大学生还应主动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充分利用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教育资源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革命文化的感染力、先进文化的号召力,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坚定跟党走的决心。人民是中华文化的创造者与传承者,信教大学生要主动深入基层、深入人民,在与人民群众的交流中学好文化、用好文化,结合爱国主义精神、核心价值观及自身专长,解决人民之所求、国家之所需,为实现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四)内外结合,从全员育人处用力
以文化自信引领宗教中国化还需校内外全员协同。在校内,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要不断强化自身文化修养,提高以文化人的自觉性和使命感,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多个环节发挥中华文化的显性和隐性育人功能,将中华文化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各环节。
在校外,要建立政府—社会—家庭联合育人机制。政府层面加大公共文化服务投入,建设好基础文化设施,向公众开放更多优质文化资源;社会层面营造文化自信的氛围,广播影视、图书出版、旅游文化等行业产出更多符合新时代大学生需求的优质文化项目和产品;家庭层面发挥好优良家风的教化作用,创造健康和谐的原生成长环境,在家校联动育人下为信教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信教大学生在浓郁文化的浸润下,时时刻刻感受到中华优秀文化的魅力,立志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中华民族的复兴者。
参考文献
[1]张江.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2]刘波.习近平新时代文化自信思想的时代意涵与价值意蕴[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8(1):97-104.
[3]习近平.全面提高新形势下宗教工作水平[EB/OL]. http://www.
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4/23/c_1118716540.htm.
[4]田向利.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引导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J].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4):3-6.
[5]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赵洪波
收稿日期:2020-10-09
基金项目:2019年青岛市统战理论调研课题(青统通〔2019〕14号);2020年青岛统一战线智库课题(QDTZZK2020YBA19);山东科技大学2020年度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SZJYY-20022)。
作者简介:耿 倩(1988—),女,山东青岛人,硕士研究生,讲师,山东科技大学团委组宣部部长,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苗汝昌(1977—),男,山东济宁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山东科技大学交通学院党委书记,主要从事党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樊玉华(1983—),女,山东济宁人,硕士研究生,讲师,山东科技大学机电学院团委书记,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