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金琳,刘光宇,丁 洁,何珺子
(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工会理论与职工教育研究所,北京100054)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指出,工会干部队伍是做好新时代工会工作的重要组织保证,要推动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工会干部队伍[1]。而工会干部教育培训则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工会干部队伍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2],在加强工会改革和自身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全国总工会在《2019—2023年全国工会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中提出,“各级工会要充分认识加强工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工会干部教育培训的时代性、针对性、有效性”[3]。北京市总工会也制定了《2019—2023年北京市工会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对工会干部教育培训做出了具体部署[4]。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首都功能定位的变化,首都工会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产业结构、就业形态、劳动关系、职工队伍的一系列深刻变化,使工会工作对象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拓展,任务逐步加重,难度也逐步加大,对工会干部的能力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5]。如何使工会干部队伍的能力素质水平与首都工会工作的新要求相适应?加强工会干部教育培训、提升工会干部的能力素质是破解之道。而如何加强工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关键在于科学构建工会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提升教育培训质量。研究工会干部能力素质模型,有利于强化需求导向,有针对性地设计契合实际需要的培训课程和培训项目,进而完善工会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培训服务,助力工会干部队伍建设。
能力素质模型是指担任某一特定的任务角色所需要具备的能力素质的总和[6]。本项目研究的工会干部能力素质模型特指担任“工会干部”这一特定角色所需要具备的能力素质的总和。能力素质模型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有效工具,应用十分广泛,如人员招聘、教育培训、职业发展、绩效评估等。以教育培训为例,对组织来说,不仅可以根据各个岗位能力素质模型的配置要求选择和任用恰当的人员到合适的岗位,还可以根据能力素质模型要求的技能和知识为员工设计培训课程,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培养契合组织需求和岗位需求的人才;对个人来说,能力素质模型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学习目标和内容,并通过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培训,提高个人绩效,促进职业发展。本项目研究旨在构建科学的工会干部教育培训体系,通过教育培训提升工会干部的专业能力和实际工作效果,助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工会干部队伍,因此需要研究工会干部这一特定群体的能力素质模型。
本项目研究以北京市为例,结合首都工会干部的群体特征设置能力素质指标,并体现在调查问卷的题项设计中。第一,立足群团特色,聚焦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考虑并侧重工会干部忠诚于党的事业和追求进步的方面,尤其是心系职工群众的情怀和做群众工作的能力。第二,强调首都特色,聚焦职业综合素养。首都战略定位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首都工会干部应当具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具备人文素养和创新思维,具有国际视野和开放观念。第三,突出工会特性。工会工作有自身特点,能力素质指标设置既要考虑覆盖所有工会干部群体的工会共性因素,如《中国工会章程》规定的“维护与服务”的基本职责以及“建设、参与、维护、教育”四大职能,也要考虑在指标权重方面,针对不同层级、不同岗位、不同来源的工会干部,体现工会特性因素。第四,强化教育培训特征。尽管研究表明,性格、情商、智商等因素会影响个人的岗位胜任能力,但本次建模的目的在于通过改进教育培训的内容与方法,设计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提升工会干部的各项能力素质,所以无法或难以通过培训改变的先天因素应较少涉及,更多选取可塑可变的因素。
能力素质模型的建立一般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技术(BEI),辅助问卷调查及专家小组讨论。本项目研究采取了问卷调查和行为事件访谈法。问卷设计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从性别、年龄、政治面貌、从事工会工作时长、职称、单位类型、行政级别等方面来考察被访工会干部的人口统计学基本情况。第二部分聚焦政治素养、职业素养、工会专业能力三方面的能力素质设计相应题项。第三部分聚焦人格特征设计题项。问卷主要借助北京市工会干部培训班进行随机发放,考虑不同班次的不同对象、级别、岗位、专兼职、单位性质等因素,基本覆盖各层级、各企事业单位类型的专兼职工会干部。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24份,有效率达90.5%。问卷统计结果表明,首都工会干部在政治意识、价值观、擅长领域和性格特征等方面差异较大,在岗位适应、团队协作、执行力等方面表现较好,在学习能力、统筹能力、创新和攻坚能力方面有所欠缺。行为事件访谈共33名对象,覆盖市、区、街道不同级别,机关、事业单位、企业不同性质,国有、民营、外资等不同所有制单位的专兼职工会干部。通过梳理访谈记录、标记能力素质指标要素频次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工会干部的服务意识、奉献精神、群众基础、沟通能力是最显著的能力素质要求。在对调研数据进行科学筛查、合理归类以及信度和效度综合分析后,形成了工会干部能力素质模型的基本架构,该模型共含4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44个三级指标,基本覆盖工会干部所应当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方面(详见表1)。
如何在工会干部能力素质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与工会干部教育培训对接,实现能力素质模型到课程体系、再到教育培训体系的逻辑链接与延伸,是构建工会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的关键点[7]。其中,课程体系建设是核心内容之一。
表1 工会干部能力素质模型
工会干部能力素质模型中的一级指标“政治属性、干部共性、人格特征和工会特性”,高度凝练地体现了工会干部的 “能力所需”,结合组织培养目的、岗位适应需要、干部成长需求,转化为“培养所要”的“政治素养、职业基础素养、职业心理能力和工会专业能力”,调整合并“职业基础素养”与“职业心理能力”为“职业素养”整体性目标。由此,精准定位工会干部教育培训目标为:讲政治的“明白人”、有能力的“职业人”和懂专业的“工会人”(详见图1:能力素质模型—课程体系—工会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的系统架构图,培养目标部分)。
根据能力素质模型中的“所需能力”建立“所设课程”,即以能力素质模型的一级、二级、三级指标分别对应匹配课程体系的课程大类、课程模块、单门课程,由此建立起二者的逻辑联系。先由4个一级指标“政治属性、干部共性、人格特征和工会特性”分别对应设置4个课程大类“政治素养、职业基础素养、职业心理能力和工会专业能力”;再根据14个二级指标归纳和总结的标准,反其道而行之,将课程大类进行演绎和发散,匹配设置18个课程模块;然后在44个三级指标的详细释义内容指导下,匹配相应“知识和技能”的单门课程,并将这些课程分别归类于不同的课程模块。由此实现能力素质模型与相应课程的有效匹配。
从明确能力素质需求,到精准定位培养目标,再到有效匹配课程,构建工会干部教育培训课程体系的路径已经十分明确:一是聚焦工会干部理论素质和党性修养的需求,培养讲政治的“明白人”,设置理想信念、道德品行和形势政策课程模块;二是聚焦工会干部职业能力和职业认同需求,培养有能力的“职业人”,设置职业基础素养(含职业规范、职业技能、管理能力、领导艺术模块)和职业心理能力(积极心理、自我成长、心理减压、心理咨询、EAP服务模块)相关课程;三是聚焦工会工作和群众工作能力需求,培养懂专业的“工会人”,设置工会基础理论与实践业务相关的工会专业能力课程。从能力素质模型指标三级、二级、一级的归纳,到课程体系大类、模块、单门课程的演绎,最终形成4大类、18个模块、270余门课程(经过一年的培训实践,目前该体系已更新完善至280余门课程)。每一门具体课程加载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形式和主要师资等信息,并根据培训需求不断开发新课程、完善现有课程、淘汰陈旧课程,形成开放、动态、发展的课程体系,以适应工会干部教育培训需求的不断变化和发展(详见图1,课程体系部分)。
图1 能力素质模型—课程体系—工会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的系统架构图
图2 “六位一体”的工会干部教育培训体系
以能力素质模型为基础,以课程体系建设为核心,全面提升培训质量效果,形成“培训项目设计合理、师资队伍稳定充足、课程体系趋于成熟、管理服务优质高效”的工会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助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工会干部队伍[8]。
通常,一个完整的培训体系包括:培训对象、培训课程、培训师资、培训制度、培训管理和培训效果评估等,其中前三项是培训体系的核心内容。工会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符合一套完整培训体系的一般规律,以能力素质模型为基础,以课程体系建设为核心,以“需求—目标—课程—培训体系”为建设路径,包含“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训对象(集中体现在培训项目设计方面)、师资队伍、教学基地(及其他资源)、培训管理流程(含考核评估)”等主要内容。要注重发挥工会院校的培训主体作用,把握工会干部教育培训的规律,从目标、对象、课程、师资资源、管理多方入手,系统构建“六位一体”的工会干部教育培训体系[9](详见图 2)。
工会干部队伍状况复杂,其培训项目设计必须更加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工会干部能力素质模型的研究及课程体系的建立,有利于聚焦不同对象的不同需求,提高培训项目设计的针对性和课程设计的实效性(详见图1,培训项目课程菜单示例部分)。一方面可以聚焦培训对象定制化设计主体班次。围绕模型中的 “政治素养”“职业素养”和“工会专业能力”三大目标,针对不同对象的能力素质需求,合理组合课程模块,形成班次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对应设计不同内容的课程安排及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例如:新任工会主席、新任工会社会工作者、街道乡镇工会主席、非公组织工会主席、工会服务站站长等主体培训班,并根据工会干部队伍状况新增或调整相应主体班次,细化群体设计。另一方面可以聚焦培训内容,菜单式推进专题班次。专题班主要针对不同业务和内容开展培训,立足于课程体系,就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师资配备等进行选择搭配,落实菜单式选课,确定教学计划。例如:基层组织建设(建会)专题、民主管理专题、工会法律工作专题、工会财务专题、工会经审专题、女职工工作专题、工会宣传教育专题等,聚焦人员量大、设计需求较强、专题内容价值较高以及当前形势任务要求,逐步扩大培训项目设计范围。此外还可以聚焦培训质效精细化实施精品班次。精品培训班具有小班制、示范性、重实训(或理论前沿)等特点,通过课程体系设计突出红色“基因”,根据培训时间和主题,增加政治素养模块或提升相应比例,强化党性教育、忠诚教育;针对精品班专业性和实务性强等特点,提高实训、互动、高端研讨、理论前沿等创新课程的比例,增强专业性和实效性,打造示范、精品培训项目。
师资队伍建设立足于课程体系的政治、职业、心理、工会四个课程大类,强化需求导向,打造“工会师资(含工会院校专职师资和工会系统内兼职师资)”和“社会师资”两大群体(详见图1,师资队伍部分)。其中,工会院校专职师资培养以课程体系的课程大类和课程模块为依据,统筹教师队伍的组织结构及教研方向。一方面完善“1+N”教研方向建设,以工会基础理论与实践教研方向为“1”,夯实工会专业基础,以政治素养,职业素养,以及组织建设、民主管理、劳动关系等工会专业教研方向为“N”,系统培养教师队伍的能力素质。二是扎实推进教师联系工会工作机制,坚持一线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工会、职工之家、工会服务站实习,落实师资团队与工会部门的“一对一”联系机制,夯实教师的工会实践能力。三是建立“师带徒”制度,培养新教师,提升骨干教师,发挥好老教师的作用,实现工会专业师资和学术梯队的代际传承。兼职师资方面,围绕课程体系所涵盖的教研方向及课程开发需求,探索整合工会系统内各层级师资资源,建设工会教育讲师团,包括全总、市总骨干师资,基层工会导师,劳模(大工匠)讲师等,形成队伍稳定、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工会师资队伍。系统外师资方面,发挥工会枢纽作用,广泛聚合社会优质的教师资源,作为外聘师资参与课程讲授、研发以及师资培养等,并建立兼职师资库,实行规范管理。
工会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建设立足于课程体系的政治、职业和工会三类培养目标维度,强化顶层设计,以市总工会牵头,全面整合系统内外的优质教育资源,分层、分类、分批推进建设[10],主要分为工会系统内部基地和外部基地(详见图1,教育基地部分)。工会系统内部基地主要包括主阵地(工会院校)、系统阵地(工会直属单位)、基层阵地(基层工会组织)三大类,主要用于工会干部的职业素养和工会专业能力培养;外部基地包括爱国主义、劳模精神、形势政策、警示教育等,主要用于工会干部的政治素养培训。总体上以工会院校主阵地为核心,辐射范围逐步扩大,所涉及的基地类型、教育内容、教育功能也逐步多样化、丰富化。未来教学基地建设将重点丰富工会系统内基地,拓展系统外基地,有效整合多层次立体化教学基地的整体布局。同时,为配合工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设计刊印《工会干部教育培训手册》,以课程体系为统领,集合年度培训计划、教学大纲、培训项目设计示例、师资简介、培训管理流程等内容,为干部培训工作提供清晰明确、实用便捷的指导。此外,陆续推进工会干部教育培训教材库、案例库的开发,与师资库和教学基地库共同组成工会干部教育培训教学资源体系。
规范化的培训管理流程是保障培训质量的关键要素之一,是培训项目管理各个环节的有机整合[11]。要建立全流程规范化培训管理模式,保障培训质量,提升服务水平,将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的最终目标落实到“提升培训质量”上。一要切实履行工会院校教育培训职责,落实工会干部教育培训整体规划,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用好工会干部教育培训专项经费,精心组织实施工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二要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做精“管理”。建立全院统筹、部门协作、培训业务部门管理实施的干部教育培训项目运行机制,并以教育培训管理系列制度为依据,进行教学标准制定、教学资源协调、教学考核评价。三是以提升培训体验为重点,做强“内容”。创新举措,提升学员培训感受和培训实效,如:改进教学评估指标,定制培训专用文具,美化学员手册,设计晨读、活动操、减压体验等培训穿插环节,在时间较长的培训班中建立班委和临时党支部、学员值日制度等。四是以业务流程为关键,做实“规范”。按照流程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规则,高效运行培训班次,保障临时和差异化的合理需求,建立教学及管理服务的调研、评估和反馈机制,全面提高教学、管理、服务质量以及培训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