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公园城市理念的绿地系统规划
——以资阳市临空区绿地系统规划为例

2020-06-10 03:16刘加维郑洁刘静波
福建建筑 2020年5期
关键词:绿地城乡公园

刘加维 郑洁 刘静波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 重庆 401121)

0 引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深入,城市发展重心由重规模、重速度向重品质、重内涵转变。绿地系统作为有生命的基础设施,是城市品质提升、城市内涵表达的重要载体。“多规合一”“城乡统筹”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绿地系统规划不仅仅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更需思考如何更有效对接国土空间规划、充分发挥其多样功能的理念更新。“公园城市”理念的提出,为城乡绿色空间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提供了指引,如何贯彻落实相关理念进行绿地系统规划值得探讨。

1 与绿地系统规划相关的理念解读

1.1 “多规合一”“城乡统筹”背景下的新要求

1.1.1绿地系统对接“多规合一”

“多规合一”的目的,在于协调解决“多规”间的冲突和矛盾,统筹部署城乡空间资源,构建合理的空间规划体系,以提高空间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空间治理能力。在“多规合一”大背景下,应积极促进绿地系统规划与国土资源规划的对话与融合。

自然资源是重要的国土资源,绿地系统是自然资源的重要承载体。绿地系统规划的目标,不仅要创造舒适宜人的景观环境,更重要的是协调好各类资源,创造更多人与自然耦合的绿色空间,发挥出绿地系统最大生态效益。绿地系统规划的内容,不仅仅要研究绿地在平面形态上的布局、组合、分类等,更重要的是,要注重绿色空间本质内涵及不同绿地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的研究。

1.1.2绿地系统落实“城乡统筹”

城乡统筹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统筹协调城乡资源,使城乡资源优势互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绿地系统链接城乡,可以促使城乡之间物质、能量及信息的流通,成为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绿色枢纽[1]。

绿地系统落实“城乡统筹”,一方面是构建一体化城乡生态空间,通过系统整合城乡绿地空间,大幅扩大绿色空间规模,优化绿地结构,提高生态服务质量。在区域范围内构建城镇、乡村、荒野之间的动物迁徙廊道、鸟类栖息地、植物群落多样性保育地,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另一方面是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品质。依托生态空间构建的城乡绿道、风景道等绿色基础设施,是提升生态服务功能、实现城市环境改善及乡村经济振兴的重要载体。

1.2 从“绿地”到“广义绿地”的系统性认知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对“城市绿地”(简称“绿地”)的定义为“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 。此见,“绿地”既包含了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也包含了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

最新修订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18)拓展了“绿地”的概念,提出绿地是城乡环境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城市建设用地的重要类型之一,并提出了绿地分类包括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的绿地和城市建设用地之外的“区域绿地”两部分。相比原标准“其他绿地”的概念,“区域绿地”建立在城乡一体化基础之上,与规划、国土等相关规划用地分类标准可有效对接[2],这将所有绿地看作一个整体,实现城乡区域绿色空间全覆盖,更加突出了绿地的完整性、系统性及开放性。

1.3 从“园林城市”到“公园城市”的理念升华

为提高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质量及城市宜居环境品质,1992年国家建设部提出创建“园林城市”,2004年9月22日,建设部首次向全国发出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号召,并于2007年开始在全国进行试点。此见,在国家层面上,“生态园林城市”较之于“园林城市”,对城市建成区外围的原生及次生自然生态系统有了更多关注[3]。

秉承“生态文明”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天府新区提出“公园城市”建设。“公园城市”的本质是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推进绿色生态价值转化,推动城市高质量建设与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在城市建设过程,首要的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治理,构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城市发展模式。

相比“园林城市”或“生态园林城市”, “公园城市”更加强调了“园”与“城”的融合共生,更加突出了绿地的公共性、开放性及系统性,意味着城市绿地系统、公园体系、公园化的城乡生态格局和风貌在城乡建设发展过程中将发挥更多作用[4]。“公园即城市、城市即公园”,公园与城市将实现多层次、多维度的融合发展。“城乡一体化,有风景的地方就有公园”,通过构建区域风景游憩体系,更可有效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2 基于公园城市理念的绿地系统规划响应

公园城市着眼于“城”、核心在于“公”[4]。围绕其公共性、开放性等本质特征,结合“多规合一”及“城乡统筹”等相关理念,绿地系统规划可从规划理念、规划思路、绿地布局、特色风貌等方面来响应公园城市理念。

2.1 开放共享的规划理念

2.1.1以“公园开放”促进“城市开放”

城市是一个开放的、复合的有机系统,以公园为主体的绿色公共空间成为城市公众活动的重要载体,公园开放系统的构建成为城市开放的重要途径。“公园开放”意味着绿地承载着多元的公共服务功能,要求公园场所多元化、基础服务均等化。“城市开放”意味着城市有着普惠公平、活力多元的公共空间,要求城市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不仅有充满活力的经济体系,还有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绿地系统作为城市系统中重要的绿色基础设施,提供开放的生态系统及生态服务功能,公园绿地是人民满足美好生活需求和建设幸福家园的重要城市公共空间,是促进城市开放的重要载体。

2.1.2“以人民为中心,共享绿色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个城市的预期就是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大公园,老百姓走出来就像在自己家里的花园一样”,“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强调出城市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对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绿地系统规划过程中,应将绿色空间作为城市生活体验的一部分,将生态产品作为人民共享的物质资源。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新经济、培育新业态,推动产业向集约化、融合化发展,以“共建共治”和“共享共融”的方式推动绿地系统规划建设。

2.2 系统全局的规划思路

从系统论角度出发,绿地系统作为人居环境中的一部分,在生态建设、居住环境改善、居民休闲游憩,甚至是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基于公园城市理念的绿地系统规划,应将人看作是自然系统中的因子,将城市看作是区域中的部分,从系统全局角度考虑绿地系统规划的思路。

2.2.1摸清本底,把握资源特征

绿地系统规划,需在对地域自然本底及人文本底资源全面认知的基础上,注重自然与人文资源的系统性认知、优势资源的典型性认知及生态过程的时间性认知。

(1)系统性:要素认知与系统认知并重。基于区域地形地貌、气候环境等自然特征,系统整理及调查区域内山体、水系、植被、动物、地质、土地等自然资源,梳理区域历史文化脉络,构建区域“自然-文化”相互交融的绿地体系。整合资源要素,建立并保护多样化的乡土生态环境系统、滨湖湿地系统、山地森林系统、人文生态系统等。

(2)典型性:优势资源价值识别与评价。特色山水格局、乡土植物群落、珍稀动植物资源、特色人居聚落、地方文化遗产等都是地域优势资源。合理利用优势资源,塑造绿地系统特色风貌,可有效转化经济效益。

(3)时间性:生态过程的分析与总结。绿地系统是承载各类生物的生命载体,绿地景观在时间和空间上有着连续和非连续的变化。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结构、演化及生物多样性内涵,有助于构建更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

2.2.2组合要素,优化栖居环境

秉承“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在本底资源认知基础上,统筹各类绿地资源,充分发挥各类资源的价值,宜林则林,宜田则田,宜湿则湿,宜草则草,最大程度发挥系统要素的生态、文化、游憩等功能,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动物栖息空间及安全舒适的人居空间。

(1)突出城市中的自然景观。城市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严重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与自然的隔离是创造城市舒适居住环境的主要阻力。城市中自然山水、植物、特色生物等是营造优美舒适人居空间的主要景观要素,保障自然景观的多样化有利于创造有机和谐的城市景观。

(2)保育及优化乡野自然景观。相对城市自然景观,乡野自然景观有更明显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多样的景观环境孕育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开放的景观环境满足游憩的多样需求,根据资源特征及其关联性,可对绿色空间进行生态分区(如核心保育区、生态涵养区、景观游憩区等),发挥绿地资源的最大化效益。

(3)链接城乡优势资源要素。以生态安全格局为基础,构建和保护区域一体的生态绿地网络,维护和强化城乡一体山水格局的连续和稳定,构建区域绿道网络系统,串联城乡,带动乡村地区产业发展,提供便捷通达的休闲游憩机会。

2.2.3开放景观,共享绿色空间

绿地系统通过物质循环、能量代谢,不断与城乡的其他系统保持千丝万缕的联系。构建城乡一体的生态绿地系统和休闲游憩系统,形成开放的景观体系、区域的风景游憩体系,实现绿色空间服务功能共享。

(1)人与动物共享绿色空间。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游憩空间的塑造与动物栖息地的营建应该并重。通过绿地系统整合破碎的栖息地,梳理水系统脉络,连通鸟类等动物迁徙廊道等,创造人与动物共享的开放绿色景观系统。

(2)景观与城市高度融合的绿色发展。绿地系统通过与城市其他要素相互作用、有机结合,构成城市特色景观体系。景观与城市高度融合创造优良的生态人居环境,推动全民向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转变,促进各类绿地免费开放,让人民共享绿色福利。

(3)构建城乡一体化绿色游憩系统。以城乡蓝绿空间为基底,整合城市、自然、乡村和社区等各层次系统,突破地方行政区域界限的限制,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绿色游憩网络。

2.3 多维共融的绿地布局

绿地系统在城乡总体格局中保持着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满足城市居民的户外游憩需求,满足卫生和安全防护、防灾、城市景观的要求。基于绿地系统的多样复合功能,绿地布局时,一方面要以多维度视角对绿地系统在城市建设中的价值及作用清晰认知,另一方面要有机协调绿地空间与建设空间之间的关系,使二者成为有机整体。

2.3.1多维度绿地系统价值认知

绿地系统作为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的子系统,涉及生态、文化、社会、经济、政治等多维度内容,绿地系统布局应该考虑其在多维度上的作用。基于公园城市建设理念,绿地系统在不同维度中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内涵(表1),不同维度的价值内涵表现程度与绿地类型、布局、形态有密切关系。分散的绿地布局发挥的价值较为单一,而与城市空间连续耦合的绿地布局在多维度中发挥的功能更加复合多样。

2.3.2绿地空间与城乡空间耦合

基于多维度绿地系统规划的价值认知,绿地空间与城乡空间的耦合不仅仅是形态上的耦合,还蕴含着不同程度的生态、文化、社会、经济及政治等方面的耦合关系。不同层次下绿地系统与城乡系统之间绿地与城乡空间耦合的侧重点不同,耦合所发挥的作用也有所差异[5](表2)。

表1 绿地系统在公园城市理念下的价值体现

表2 不同层次绿地空间与城乡空间耦合的作用

2.4 因地制宜的特色风貌

2.4.1自然资源的特色凸显

不同地域环境下,山脉、河溪、湖塘、田园、自然遗迹、特色物产等有机组合,塑造了特定区域自然景观风貌。绿地系统特色风貌的表达依赖于地域性自然资源,其特色表达可从绿地系统结构与布局、生物多样性保护、树种规划、公园建设指引等方面来落实。

不同层面,绿地系统特色表达内容不同。宏观层面,梳理城乡自然脉络,挖掘地域性自然地理特色,塑造城乡区域生态绿地特色空间格局。以特色空间格局为依托,重点保护湿地、风景地等特殊绿地,保护鸟类等特色生物的栖息地或迁徙廊道,塑造出地域特色的生物风景;微观层面,在公园或绿地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保护和利用场地本身的林木、溪流、崖壁、坑塘、原野等自然要素,以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的游憩空间,这便是对自然资源特色的表现方式。另一方面,乡土植物群落、地质地貌景观形态、乡土材料运用等地域自然要素,可融于公园或绿地建设过程,展现特色乡土景观。

2.4.2人文资源的特色表达

绿地系统作为城乡文化的重要承载体,可强化城乡文化特色,彰显地域文化风貌。一方面,通过合理的绿地系统布局,使其成为城乡特色骨架脉络,反映出城市特有的山水格局及文化内涵,甚至成为城市的特色名片,如杭州西湖、南京玄武湖、武汉东湖等城市大型绿地,其承载着城市文化的丰富内涵,甚至渗透到城市文化生活之中,形成自然与人共同的作品,其中的文化传说、历史典故,文学作品、人文景点、艺术创作等赋予了城市绿地独特的人文魅力。此外,不同绿地在人文思想的指导下建设,形成区域特色格局,与城市文化形成共生体,如北京的“三山五园”(“三山”为香山、玉泉山和万寿山,“五园”为静宜园、静明园、清漪园、圆明园和畅春园),在“山水考量”和 “风水思想”的指引下,构建出区域联动的文化遗产[6]。另一方面,绿地中的文物古迹、历史遗迹、特色建筑、墓葬坟冢、革命遗迹等文化要素传达出人文记忆。文化要素的集聚形成了特色的历史文化圈,可通过文化公园、遗址公园、主题公园等方式呈现,充分发挥出绿地的文化教育功能。

3 公园城市理念对资阳市临空区绿地系统规划的启示

四川省资阳市临空区是资阳市新建城区,占地约为142km2,位于资阳市中心城区西部和北部,属四川盆地典型低山丘陵地貌。现状土地利用以耕地为主,现状植被连绵度低,破碎,林地规模小。现主要城镇建设区集中在清泉场、老鹰场、大雁农场片区,集中居民点分布于墨池坝、李家坝、董家坝等坝区,山地浅丘地区散布有居民点。

3.1 公园城市理念落实与目标设定

资阳市临空区城市总体空间布局与绿地系统规划同步协调推进,规划过程更加注重梳理自然山水格局及保护自然资源要素。新区城市未形成固定的空间形式,绿地系统规划置于先行考虑的地位,使其从适应城市总体规划的框架中脱离出来,通过与多类规划协同的工作模式,形成主动性规划,对城市空间优化调试作用发挥更加明显,这为贯彻落实公园城市理念提供了有利条件。

公园城市理念下的绿地系统规划,不仅注重“量”指标,更应该注重“质”的保障。绿地指标,不仅满足国家“园林城市”及“生态园林城市”纳入的 “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基本指标要求,更加注重反映城市实际蓝绿生态空间的“城乡绿地率”及反映真实公园绿地服务水平的“人均公园和风景游憩绿地面积”等指标计算。

3.2 城乡融合的绿地系统构建思路

从四川盆地红岩丘陵区大区域尺度入手,打破规划范围线的限定,系统分析区域内地形地貌、水文水系、气候气象、动植物资源等自然特征,重点分析规划范围内的丘陵山体、江河水系、坝子田园、山间梯田等特色资源,结合用地生态承载力分析,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及山水景观格局。同时,与城市总体规划、水生态系统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相关规划对接并协调修正,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图1)。基于生态保护红线,通过以下4个策略,构建出城乡融合的绿地系统:

图1 自然资源分类分级保护图

(1)显山透绿。科学合理划定山体保护和利用范围,明确禁止建设、限制建设和适宜建设的山体界限,运用“护山、依山、望山、乐山”的设计策略,强化山体景观风貌。

(2)理水融城。以人为本、以水为魂,梳理“山、水、城”空间关系,运用“用水、亲水、乐水“的设计策略,城市建设融合水景观及文化,充分彰显水城共生的城市特色。

(3)塑田成景。利用现状农业资源,结合“平地、坡地”的地貌特征,运用“点、线、面”的空间形式,结合农业生产,创造田园观光、游赏、体验等多样功能的田园景观。

(4)绿道为脉。充分利用现状乡道,构建出200km城郊区域绿道脉络,根据地域景观特色及主体功能特征,将绿道分为滨水休闲绿道、山地郊野绿道、田园风光绿道及生态游憩绿道(图2),实现城乡互补资源有效流动。

图2 城乡绿道系统规划图

3.3 高耦合度的“指状”绿地布局

建设用地顺自然山水之势布局,形成组团式的城市空间格局。绿地布局以适应丘陵地区的“指状”形态与城市空间嵌合。城市组团之间的山水脉络形成绿色廊道,有效连接城郊及乡村区域,有效融合绿地与建设空间、城市与乡野空间,形成 “群山环城,绿水交织,小山缀景,景园聚气”的绿地系统生态结构(图3)。

图3 绿地系统生态结构图

遵循自然山水格局,城中依托九曲河及其支脉形成主要的公园链,其中布置体育公园、儿童游园、湿生植物专类园、社区公园、小游园等多类型公园,满足“出门见绿,500m见园”的要求,方便就近游憩,满足多样需求(图4)。城市外围区域以生态保育绿地为基底,充分利用丘、水、林、田、湿地等自然资源,以“低干扰、低成本”为原则,重点塑造风景游憩绿地,通过绿道串联各个森林公园、植物园、湿地公园等,形成城乡区域特色的风景游憩绿环。

图4 绿地分类布局图

3.4 城乡丘陵绿地特色风貌凸显

适应丘陵地貌的指状绿地结构模式、依托水脉而建的绿色廊道、依托特色山体及坝子田园湿地塑造的风景游憩绿地等,充分体现出地域自然风貌。特色山水林田资源要素的管控、适应亚热带季风气候的乡土植物的选择与运用等为塑造地域特色景观提供了重要保障。

充分挖掘资阳市地域人文资源及文化脉络,融入绿地系统规划及建设,以“景名”或“景题”的方式凸显文化内涵。如景点“大高西望”,以现状大高寺为核心,利用高平台展现夕阳映照下 “雁西湖”的优美景色;景园“墨砚礼池“,依托现状墨池遗址,以墨色池塘、竹林、亭等为造景要素,弘扬刻苦勤奋的求学精神等。

4 结语

公园城市理念引导下,绿地系统更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服务功能,也更需注重人与自然系统的协调统一关系。绿地系统作为城市自然过程及人文过程的重要载体,以“开放共享”的基本属性来引导城市绿色发展,创造出更加美好的人居环境空间。城乡是一个生态系统,以绿地系统为媒介重构城乡关系,使不同类型绿地在空间上延续,在功能上互补。推进全域公园化,构建出全域公园体系,可有效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城乡发展过程中,绿地系统规划将发挥更多样化的功能,在解决气候适应与改善、土地有效利用、产业合理分布、多规合一矛盾协调等方面的问题上可发挥统筹协调作用。

猜你喜欢
绿地城乡公园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在公园里玩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城乡涌动创业潮
驻马店市绿地内草坪改造及养护管理
走进绿地
克拉玛依城市防护绿地树种的选择和配置的探讨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