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婷婷 朱盈盈 杨姗姗
(成都大学 四川·成都 610000)
2016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立德树人”的内涵,将理想信念铸魂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2019 年3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再次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精神,2018 年6 月,教育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高校要明确所有课程的育人要素和责任,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2019 年10 月30 日,教育部发布的《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强调,要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全面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
高校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实施课程思政的主体(潘瑞姣等,2019)。“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拥有扎实的专业背景,还需要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养。基于此,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要求,深入分析并充分发挥教师的关键作用,探寻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路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者围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李凤(2018)表示,课程思政建设就是给课程树魂,树马克思主义的魂、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魂、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魂。陆道坤(2018)提出,基于系统思维、统筹各种资源,遵循专业课本身的运行规律,做好课程规划和设计,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是课程思政有效开展的关键。李春旺等(2019)指出,基于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核心是,将核心价值融入专业课建设和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姜晨等(2019)指出,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思政课程”同“课程思政”的辩证关系。
通过学习了解课程思政提出的背景,并梳理前期学者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课程思政的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首先,与思政课程不同,课程思政的建设并不是增开一门课程,而是转变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其次,就高校培养目标而言,基于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是立足专业课教学实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升、借助融入的思想政治元素实现价值的引导;再次,就思想政治教育层面来看,思政课程属于显性教育、是主体,课程思政属于隐性教育、是补充;另外,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要把握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既不可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能冲淡专业知识的教学,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润物细无声。
图1 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模式改革的思路
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非常丰富,包括但不局限于以富强、民族、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和友善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思维和工匠精神为核心的素质素养等。授课教师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适度地契入到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是开展课程思政模式改革的关键。本文认为,作为专业课授课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基本情况,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如图1 所示),即充分把握课堂教学主渠道、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合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和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指导。
教师充分挖掘专业课蕴含的思政元素,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借助多元化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以发挥价值引领的作用,是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式。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图片和视频等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融入小组讨论和任务驱动等教学形式,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融合,提高课程思政改革的成效。
一方面,专业课程主要以基本原理和专业技能教学为主,如果单纯从知识点本身挖掘思政元素较为困难;借助相关人物或事件的典型照片、历史事件或典型案例的有关视频,基于对理论模型的更迭、学科的前沿和案例的剖析,使学生更形象和直观的感受前辈的工匠精神,发挥典型案例的榜样或警示效应。另一方面,通过课堂的小组讨论加强生生间和师生间的互动,通过任务驱动使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这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点以及融入的思政元素的理解和认同。
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局限于课堂教学环节,应当贯穿课前、课堂和课后全过程。在课前环节,教师充分完备的课程设计、按时抵达教室并进行课前准备、与学生沟通以了解教学效果等行为能够向学生展示教师的品质和素养,引导学生形成爱岗敬业、认真务实的品德;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热情严谨的教学态度、游刃有余的课程讲授、丰富多样的素材以及向学生传达的学术前沿,都能够成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课后,教师为学生提供的课后拓展材料或强化习题等既能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和工匠精神。基于此,依托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从课前、课堂和课后多环节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
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是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然而,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一旦将时间分配给思想政治教育,就意味着专业知识的讲授时间要被压缩。因此,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调整教学设计,突破传统的“专业知识由教师课堂讲授”的教学模式非常必要。
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逐步推进,智慧树、学堂在线和优客联盟等网络开放课程平台备受推崇,为高校的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这在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显得更加重要。教师可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适度引入翻转课堂等教学手段,通过发布思考题等方式将部分教学内容布置给学生课前学习或了解,课堂主要解答学生课外学习遇到的问题。这种教学模式的改变既可以适当压缩教师课堂讲授知识点的时间,使得思政元素的融入不会影响专业知识的讲授;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有助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改革强调知行合一,除了课堂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外,学生通过实际行动践行高尚的思想政治品德也很重要。专业课教师应当鼓励并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专业实践等第二课堂活动。学生在学科竞赛的参赛环节中,同小组成员共同完成课题时能够体会到尊重与合作的可贵,运用专业知识剖析案例和解决问题能够感受到知识的重要性、增强求知欲,为找到可行性的实施方案而查阅资料及反复论证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钻研品质,参赛或展示环节能够培养学生尊重规则、尊重对手和尊重评委的品德。通过参与专业实习和实践,学生能够更直观的了解到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的具体应用、了解专业知识实践化的最新前沿,能够更系统的了解工作岗位所需具备的专业技能,这有助于学生在专业实践过程中形成爱岗敬业、传承与创新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