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红,周军亮,李世光,黄莎莎,侯冉
武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科,河北邯郸 056300
现代生活方式越来越使人重视美, 尤其是人自身的美。 牙齿不仅承担着咀嚼和发音的生理功能,还具有重要的美观功能,其中上前牙区就属于美学区的范畴。 在临床治疗中,上前牙缺失的患者往往会选择种植修复,以实现美的追求[1]。 但是,种植修复的要求较高,而上前牙缺失不能满足种植修复对骨质和骨量的需求,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 采用传统种植修复方式对口腔上前牙进行种植修复的临床效果差强人意。 随着医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口腔种植修复领域,数字化技术逐渐凸显效果,该文基于上述研究, 在2017年9 月—2019年8 月选取42例患者进行实验, 评价分析数字化技术在口腔上前牙区种植修复中应用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42 例上前牙缺失患者作为实验研究对象,选取来源为在该院进行口腔上前牙种植修复的患者。 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实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1 例患者。 所有患者均知晓该次实验的内容和目的,自愿参与并选择种植修复的方式。 该次实验经该院伦理委员会同意并批准实行。 实验组中有男性患者8 例,女性患者13 例;年龄最大为41 岁,年龄最小为23 岁,平均年龄为(33.32±2.36)岁;缺牙数量从1~3 颗不等,平均缺牙数为(1.72±0.56)颗。 对照组中有男性患者9 例,女性患者12 例;年龄最大为40 岁,年龄最小为22 岁,平均年龄为(32.24±2.41)岁;缺牙数量从1~3 颗不等,平均缺牙数为(1.68±0.52)颗。从组间数据资料对比情况上来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分别采用数字化种植修复方式和传统种植修复方式进行治疗。手术过程中使用的设备如下:plant 3D 种植软件,SLA 激光快速成型机,NewTom锥形束CT,3Shape 口内扫描仪,种植体和上部结构[2]。
在种植修复手术,术前准备阶段,对所有患者的缺牙情况、牙槽形态及骨量、咬合状况、黏膜生物型进行检查。上前牙缺牙区的骨量骨质情况采用拍摄CBCT 的方式进行检查。 对照组根据CBCT 结果,直接模拟种植体的种植位置和尺寸大小。 而实验组则将CBCT 结果进行导出,更变为Dicom 格式后导入Simplant 3D 种植软件当中,形成全信息化的模型,模拟种植体的种植位置和尺寸大小,生成定位孔和整体导板, 并以STL 格式保存, 再将其输入3D 打印设备中制作导板[3]。
种植手术开始后,麻醉方式采用局部浸润麻醉,使用的麻醉药物为阿替卡因, 采用沿缺牙区牙槽嵴顶稍偏腭侧进行切口的设计, 松弛切口作于邻牙唇侧远中龈乳头的部位。 针对实验组患者,在切开前先试戴导板,试戴没问题后将翻瓣切开,将所种植的导板戴入,扩孔备洞按照定位逐级扩充。 针对对照组患者,在翻瓣切开后直接进行扩孔备洞操作。 两组患者的种植体均按照术前准备进行植入安装,最后缝合切口。 手术结束后,所有患者再次进行CBCT 拍摄,术后10 d 拆线[4]。
在种植术结束3 个月后, 进行修复体的制作和初次试戴。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硅橡胶制作模型,报义齿加工厂制作。 而实验组使用3Shape 口内扫描仪获取数字化牙列模型(具备咬合关系),最终的修复采用3D 打印机制作[5]。
对修复体初戴时间、 种植体偏倚和修复后满意度进行评价。 修复体初戴时间是患者试戴修复体后修改边缘密合性、咬合和邻接情况直到适合满意的时间。 种植体偏倚是对种植术前后两次CBCT 拍摄的位置进行的比较,测量种植体根部和颈部的偏移量[6]。 修复后的满意度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 统计患者对修复体及修复效果的满意情况。
对该次实验的数据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从修复体初戴时间指标上比较, 实验患者为 (8.8±2.2)min,远低于对照组的(19.1±5.4)min,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修复体初戴时间比较[(±s),min]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initial wearing time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min]
表1 两组患者修复体初戴时间比较[(±s),min]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initial wearing time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min]
组别修复体初戴时间实验组(n=21)对照组(n=21)t 值P 值8.9±2.2 19.1±5.4-6.21<0.05
种植体偏倚情况分为种植体颈部偏移和根部偏移两部分, 实验组偏移量分别为 (0.85±0.18)mm 和 (0.92±0.21)mm,对照组偏移量分别为(1.06±0.21)mm 和(1.74±0.32)mm。颈部偏移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部偏移量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种植体偏倚情况比较[(±s),mm]Table 2 Comparison of implant bia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s),mm]
表2 两组患者种植体偏倚情况比较[(±s),mm]Table 2 Comparison of implant bia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s),mm]
颈部偏移量 根部偏移量1)1)t 值P 值0.85±0.18 1.06±0.21 0.92±0.21 1.74±0.32
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对修复不满意的患者, 但是实验组非常满意患者20 例,可以接受1 例患者,修复满意度为95.24%;而对照组非常满意患者13 例,可以接受8 例患者, 修复满意度为61.90%,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修复满意度比较[n(%)]Table 3 Comparison of repair satisfaction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n(%)]
口腔上前牙区在种植修复中属于高风险区, 上前牙区压槽部位嵴顶宽度较窄,在上前牙缺失后,骨吸收状况明显[7],因而造成该部位的骨质和骨量十分不理想。 这种情况容易造成种植修复的位置出现偏差, 暴露种植体等问题。 而种植体的位置正是种植修复成功的关键和基础。传统的种植修复一般受到手术医生经验的影响, 准确性较差,修复体初戴时间较长[8]。
数字化技术是随着医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在口腔种植修复领域出现的一种技术手段, 其具有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数字化技术采用了当前先进的3D 打印技术、CBCT 数据生成等,在数字化种植导板制作前,首先有CBCT 数据生成截面信息, 将三维图像进行重建,将牙槽宽度、高度等各种尺寸信息进行记录,从而更好地确定种植体的位置、方向和大小。 另外,数字化技术还能够定位上颌窦、鼻腔、神经管和埋伏牙等,从而避免了种植修复术过程中对上述部位的伤害, 避免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安全性更高[9]。 当前医学界对数字化技术在口腔上前牙区种植修复中应用的临床效果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例如在范亚伟等人[8]的研究中,采用数字化技术对患者进行上前牙区的种植修复, 其种植体颈部偏移量为(0.85±0.19)mm,根部偏移量为(0.91±0.20)mm,而在该文的研究中, 采用数字化技术的实验组患者种植体颈部和根部偏移量分别为(0.85±0.18)mm 和(0.92±0.21)mm,对比结果非常的接近。 而从修复体初戴时间上来看,范亚伟等的研究[8]结果显示为(8.9±2.1)min,而该文实验组的时间为(8.8±2.2)min,对比结果非常的接近。这说明该文的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综上所述, 数字化技术在口腔上前牙区种植修复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明显,能够大大缩短修复体初戴时间,实现精准种植,提高患者的修复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