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敏,王灵晓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广东 广州 510282)
《医疗质量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并加强护理队伍建设,创新管理方法,持续改善护理质量。然而,护理人员质量意识较欠缺[1],临床护士参与护理质控行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不足[2],未能有效落实“人人参与质量管理”质量管理理念。为进一步强化质量管理,鼓励护士参与护理质量控制,确保患者安全,我院于2017年12月建立护理质量联络员队伍。现报告如下。
各护理单元至少上报1名护理质量联络员(以下简称联络员),条件为本科学历、在本院从事5年以上临床工作的护士,具有一定的质量管理经验者优先考虑。最终选拔出53名护士建立医院护理质量联络员队伍,由护理部副主任担任组长,平均工作年限为8.3±3.12年,其中主管护师19名,护师29名,护士5名。
1.2.1 负责护理相关患者安全不良事件管理
指导科室护士准确填报不良事件,监测本病区填报质量,在护士长指导下开展患者安全事件的根本原因分析与开展持续质量改进。
1.2.2 负责护理敏感质量指标数据管理
落实31项涉及患者安全及服务的护理敏感质量指标进行准确、有效、及时的采集,并将数据录入Excel表格库,形成护理单元的月质量指标,于次月10日前将月质量指标上报护理部。
1.2.3 开展持续质量改进
运用品管圈、PDCA循环等质量管理工具,组织护士开展基于问题为导向的持续质量改进。按照护理部统一部署,对质量改善项目进行申请注册、开题报告、中期检查以及结题发布的管理流程,有效完成质量改善项目。
采用微信群、专题会议、研讨交流、理论授课、工作坊等培训形式,内容包括护理相关患者安全不良事件管理、护理敏感质量指标管理、如何做质量分析报告、质量管理工具、优秀质量管理案例分享等,以不断提高联络员的质量管理与持续质量改进能力。
确立联络员后建立微信群和通讯录,集中培训护理相关患者安全事件管理和护理敏感质量指标管理。联络员每季度集中1次,反馈交流质量管理中的问题和建议,讨论分析护理敏感质量与不良事件的管理,布置下一季度的工作任务。
护理敏感质量指标上报的完整率=护理敏感质量指标实际上报项数/医院要求应上报项数和,正确率=护理敏感质量指标上报正确项数/医院要求应上报项数和;质量改善项目的结题项数;护理相关不良事件上报例数,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完整率=护理不良事件填写完整例数/护理不良事件总例数。
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比较质量联络员设置前(2017年1-12月份)与设置后(2018年1-12月份)评价指标的变化。护理相关不良事件上报例数由259件上升为449例,质量改善项目结题项数由33项上升为53项,分别上升了73.36%、60.61%。设置后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合格率、护理敏感质量指标数据管理完整率、护理敏感质量指标数据采集准确率均较设置前改善,见表1。
表1 设置质量联络员前后两组数据对比(%)
目前较多医院实施三级护理质控,建立医院-护理部-护理单元的质控架构。然而,在护理实践中仍不能满足质量管理持续改进的要求。我们在医院三级质控体系组织下,形成了护士长-质量联络员-护士为补充的护理单元层面的三级质控体系,充分发挥质量联络员的作用。进一步规范了患者安全不良事件、护理敏感质量指标以及护理质量改善项目的管理,是对医院三级质控体系的有效补充,进一步强化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
护理敏感质量指标、不良事件管理是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抓手。要想获得准确的敏感指标相关变量,关键是要正确理解各相关变量的真正含义并且认真准确地填报相关数据[3]。同时,文献报道临床护士不良事件报告习惯有待提高,而医疗不良事件漏报统计是管理工作中的难点[4],上报环境对护理人员积极上报不良事件的态度有较大的影响[5]。提升了护士对不良事件上报、敏感质量指标管理的重视程度,使护士更加接近对护理敏感指标的理解,提高了护理质量管理效能。
适宜的质量管理工具应用有利于提高护理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我们通过对联络员实施质量管理工具的培训,同时加强对质量改善项目实施环节管理,不断促进质量改善项目的有效开展,有效提高联络员的质量管理工具应用能力。结果显示,联络员的质量管理工具的应用能力有效提高,尤其是对品管圈、PDCA等质量管理工具使用能力更为明显。质量改善项目结题项数由2017年的33项上升为2018年的53项,结题率上升了17.49%。
现代管理要求从质控管理转向赋能管理,必须有效提高护士的质量管理能力,才能真正实现赋能管理。通过对质量联络员进行培训并督促其实践,能提高其质量管理能力,进一步强化三级护理质控体系,提高护理质量管理效能,促进持续质量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