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 婷
(绵阳市中心医院,四川 绵阳 621000)
我国的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与死亡均呈现为逐步上升的趋势,以中老年人为高发群体,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均是诱发因素[1],具有急发性特点,需要进行及时的抢救,疏通其梗死血管,帮助心肌功能恢复,心肌血流灌注恢复正常,而急诊护理是抢救的关键环节,有效优化急诊护理可以节省更多的抢救时间,提升救治效果,改善疾病预后[2]。本文为了深入探究优化急诊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选取了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期间在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总结如下:
选择于本院接受治疗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样本纳入时间为2018年5月,结束时间为2019年8月,按照随机化原则分成两组。对照组性别:男患、女患依次是22例、18例;年龄主要分布于46岁-74岁之间,平均(56.9±9.1)岁。观察组性别:男患、女患依次是21例、19例;年龄主要分布于47岁-75岁之间,平均(57.3±9.9)岁。本研究申报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将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后可知,其组间不具备明显差异(P>0.05),可进行下一步分析研究。
入组标准:所有入组者均经临床诊断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相关诊断标准相符;均为初次发病者;发病的时间不超过3h;患者及(或)家属均自愿参与研究。
排除标准:排除心脑血管病变者;存在药物过敏或者手术禁忌的患者;无法正常配合治疗者。
对照组开展常规急诊护理,即接到急救电话之后,立刻安排接诊,马上评估患者的病情,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为其构建静脉通路与吸氧等措施,在患者病情明确后为其制定适宜的救治方案。
观察组于常规护理前提下再开展优化急诊护理,具体方法为:(1)及时出诊。科学制定出诊规范标准,并对人文因素进行全面考量,简单询问患者的病况之后,第一时间出诊要,主动与患者的家属沟通和交流,进一步了解患者的病情,并提醒家属要保证患者的安全(2)急救护理。院前急诊护理时,注意安静,避免剧烈运动,若患者胸部存在压迫疼痛,马上和患者交流,缓解其不良情绪,也可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缓解疼痛感,提高患者对于各项急救工作的配合度。(3)心理护理。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速度较快,患者更容易产生紧张、恐惧以及的焦虑等不良心理,要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其负性情绪,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4)转运护理。急救护理之后,患者的病情有所缓解,需要及时将患者的送入医院得到有效救治,转运时,护理人员需向患者讲解需要注意的事项,并与家属做好交流与沟通,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进展,同时告知家属讲解转运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取得家属的理解与支持;转运时,尽量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移动,确保患者的静脉通路始终保持通畅,严密监测患者的心率、呼吸等各项生命体征,并在入院后做好完整的交接工作。
详细记录两组患者的出诊、抢救以及入院时间。
将本次试验所产生的数据均通过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比较,将需进行分析比较的数据以()的形式呈现,并进行t检验,当分析对比后其结果P值低于0.05时则说明两组数据间的差异具备统计学价值。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出诊、入院以及抢救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更低,以上指标经统计学分析结果提示具备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抢救指标
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中主要是指患者因冠状动脉突然出现闭塞引发的心肌缺血坏死症关,归于内科,发病率极高,且病情非常凶险,发病后,患者会出现剧烈且持久性的胸骨后疼痛症状,病情严重者会引发心律失常等症状,严重危害到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急诊护理是临床医疗至关重要的一种急救方式,及时有效的急诊护理可以让各种急危重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措施,为后续的救治争取更多的时间。而优化急诊护理是一种针对急诊全过程与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的护理方案,以此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掌握与诊断,为患者节省更多的急救时间。优化急诊护理在护理工作中同时涉及了病情评估、病况监护以及心理护理等多个方面的内容[4],该模式要医护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出诊,在前往急救现场期间,便由急救人员依据各种已知的患者信息评估患者的病情,并做好全面的现象抢救准备工作,至达现场后,以最快的速度对患者开展检查,并实施针对性急救,为其接下来的治疗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并第一时间联系医院,确保患者入医院后马上得到快速、有效以及针对性的救治。
综上所述,将优化急诊护理运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中能够有效提高抢救效率,值得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