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特产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0-06-10 11:40闫鹏王家明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营销界 2020年3期
关键词:特产大学生

闫鹏 王家明(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引言1

我国因自然条件的差异性以及风俗习惯的多样化,拥有着丰富的特产资源。特产作为一种地理标志产品,涵盖着当地独特的人文情怀、历史信息,是特殊的文化象征。因此,特产是旅游商品的重要构成部分。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等下游行业的快速发展,特产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强,特产市场规模和销售收入正逐年上升。

与此同时,目前全国高校数量已达2500 余所,在校生人数超过3100 万人。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基数,加之全国经济快速发展,使得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从而让高校成为了一个潜力巨大且利润丰厚的诱人市场。

综上所述,随着中国经济与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消费观念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从关注价格和质量逐渐转向注重产品的特色和品质,特产行业迎来重要的发展机会。与此同时,当代大学生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一个庞大且不可忽视的消费群体。大学生群体的市场集中性、消费的稳定性以及对未来市场的引领性,决定着高校特产市场拥有重要的培养价值。

■高校特产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当前的大学校园里,有一些大学生与我们的想法不谋而合。利用微信社交圈,以同学为核心消费者,凭借微商营销的手段,促进故乡特产在校园内销售。我们不难发现,由于供应渠道单一、资金短缺以及社交圈子的限制,这种模式收益不佳,难以摆脱发展的困境。通过对地方特产内在属性与特征的描述,我们看到地方特产具有诸多的竞争优势,但同时也感觉到特产行业面临着“散、乱、小”的困境。这一特点在高校市场内的表现尤为凸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散乱,利润低下

高校特产市场处于发展伊始阶段,行业壁垒低,竞争激烈,利润低下。其门槛低、投入少、见效快的特性吸引着众多投资者进入,由此造成品牌繁多,产品价格、质量,参差不齐的市场乱象。目前,高校市场内多以线下小型店铺形式经营,规模小,品种单一,尚不具备品牌竞争力。面对区域竞争激烈的市场,只能以低价的形式获取市场份额,极大程度上压缩了产品的利润空间。因此,高校内混乱的市场环境给平台的构建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二)质量保障制度不规范

由于目前特产市场深加工能力弱,生产者欠缺良好的产品安全意识,产品质量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不可控的自然因素,因此产品质量很难把控。同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特产行业,产品筛选标准不完善、检测检验流程不健全、质量管理体系不规范以及信誉保障机制的欠缺,更难给予消费者质量上的保障。这不仅有损于平台和供应商的利益,还会损害大学生的消费权益。因此,质量保障制度的规范是关系高校特产平台发展的根本问题。

(三)传统营销模式效果欠佳

高校市场内的特产实体店,因资金受限,主要以低价格策略为营销手段,面对产品同质化的高校市场毫无竞争优势。观之线上,其销售方式仍停留在微商阶段。然而,高校先天市场狭小,这直接导致了产品的信息传播始终局限于狭小的社交圈。加之有超过50%的大学生受众,在面对微商“刷屏”洗脑式的信息宣传时,采用屏蔽信息的方式,从源头上直接阻断了产品信息的接收。综上所述,当前高校特产市场的营销效果不佳,即使拥有优质的特产产品,也很难激发大学生的购买欲望。

■构建高校特产平台的对策及建议

一般来说,特产种类纷杂,质量参差不齐,消费者往往也没有充足的时间仔细选购。特产平台如若帮助消费者进行产品分类,打造优秀特产品牌,会促使消费者产生强有力的品牌依赖。因此,我们认为打造一个知名的高校特产品牌对于平台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以品牌建设为中心,在与当前市场文化、大学生消费观、社会价值观契合的前提下,创造出更符合大学生消费需求的高校特产品牌。在精选优质特产资源,保障产品质量的基础上维护品牌形象。同时,根据当代大学生受众的特点,利用网络传播渠道进行产品信息推广、传播品牌形象,可进一步吸引和刺激大学生消费者。因此,我们积极寻求国内特产示范平台—中国特产平台的帮助,借助其在业内深耕多年的经验与技术优势,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立行业标准,打造品牌文化

借助中国特产平台的技术优势,保证有技术、有能力对高校学生家庭背后优质的特产资源进行整合,规范特产渠道与流程,建立完善的行业标准。注重在大数据时代国家计划指导下的资源整合和商业行为为引导,以提高行业商业信誉为己任,打造高校特产联盟体系和高校品牌文化共享机制,加大文化弘扬和品牌塑造。

(二)强化产品质量,规范保障制度

一方面,可借助国家特产示范平台,利用其在特产行业深耕多年的强大影响力和技术优势,联合农业研究所和农业高校等科研机构,深入到特产的原始产出地和二次加工地,从特产的制造端强化产品质量。另一方面,充分利用高校贫困学生建档立卡资料,深度挖掘贫困学生家庭的特产资源。对接学信网数据库,实现卖家信息透明化,以此形成天然的道德防控,继而解决特产质量无法得到保障的问题。同时,平台在引进国家标准的同时,应积极建立平台的行业标准,进一步提高行业准入门槛。

(三)主打以新媒体为主的营销宣传模式

大学生作为新媒体的受众,可利用PC 端、移动端等平台形成宣传上的优劣势互补。一是可通过各大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对特产平台进行正面报道,增加平台曝光度,通过精准数据广告发布,对平台品牌引导宣传。二是建立自己的微信公众平台并进行微信小程序的关联,实现定期定点的正规化信息推送和营销宣传,杜绝朋友圈推销。

此外,辅之以其他的营销手段也很重要的,如,口碑营销。消费者选择网购往往是出于便捷的角度,因此,快捷便利的物流配送对于高校市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快捷便利的物流服务不仅能提高竞争门槛。还是吸引和留住消费者的重要因素,如果特产平台能够提供快捷的物流配送服务,送货上门,将会在用户之间形成优良的口碑传播,利用消费者去带动和拉拢新客户。

■高校特产平台的商业价值与社会意义

挖掘农特产潜力,打通“上行”销路,这是特产平台发展的道路。目前全国高校数量已达2500 余所,在校生人数超过3100 万人。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学生代表了我国各地的特色文化。我们认为,将特产专卖与高校学生市场进行联系和整合,一方面为全国特产的宣传交互提供了良好条件,让全国的消费者能更多的体验不同的地域特产。另一方面,有利于精准对接有特产外销需求的学生家庭,拓宽其上行销售渠道,提高家庭收入,打好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时代攻坚战,最大化的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持续性精准扶贫

高校特产平台致力于充分挖掘每一位高校学生家乡优质的特产资源,这不仅能够帮助贫困家庭短暂性取得经济效益,还可实现扶贫的造血功能,利用平台的持续发展,实现供应端的订单化发展,从而保证农民收入具有可持续性,真正实现奔向小康。此外,在各地特产的知名度提高以后,可利用特产作为对外宣传的接口,将农村电商、美丽乡村、观光农业、休闲旅游等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线上展示、线下体验互动的模式,做大做强生态农业。

(二)推动和扩大教育扶贫

平台诞生于高校特产市场,旨在充分挖掘学生家庭背后的优质特产资源,立足于推动和扩大教育力量扶贫,以期将社会效益发挥到最大化。在建立行业标准和打响品牌之后,可与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合作,联合中国学校后勤网,争取进入高校食堂原材料采购清单,并在高校内开设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示范窗口,从而实现农校对接,精准对接贫困地区的特色农产品,进一步扩大扶贫力度,增强行业内外示范意义,保留在远期内将平台引进至更多企业、食堂的希望。

(三)拉动就业,形成回环

利用中国特产平台的有关资源,尝试与地方政府合作,借助政府政策优势,努力拓展农村电子商务,打造地方特产特色名片。以此鼓励和带动大学生回乡创业,利用线上优势带动线下发展,实现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的转变,从而形成完整的特产产业链回环模式。

■结论

通过创新高校特产平台模式,利用贫困学生家庭的特产资源与中国特产平台的数据,筛选出优质特产,将高校家庭背后各式各样的特产汇聚于高校平台。不仅充分满足了消费者对于某种特产产品的独特需求,还能使该地区的贫困学生群体在学习之余获得一份收入,彰显特产行业与贫困学生群体精准对接的平台特色。

猜你喜欢
特产大学生
《特产研究》投稿指南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江阴特产——马蹄酥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欢迎订阅《中国林副特产》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特产研究》2014年总目次
杭州特产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