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慧洁
处于21世纪的今天,不同于以往的生活和工作需求,人类对于更加高效的学习要求已经迫在眉睫。随着互联网以及一系列移动电子产品的诞生,单纯的知识记忆似乎已经不再那么重要。有效教育不能再集中于曾经需要记忆的、构成稳固知识库的信息块的传播。教育必须帮助学生学会如何高效学习,这样他们就能应对不断变化的信息、技术、工作与社会环境。[1]因此,当今的教学必须从以传播知识为主体转变为以教会学生学习为主体,而随着教学的硬件和软件的不断更新,我们的教学设计也需要做出相应的变化以应对时代的需求。
一、弹性适应的教学设计理论
(一)弹性适应的教学设计的开发
弹性适应的教学设计是由美国温特贝尔特大学学习技术中心的丹尼尔·L·施瓦茨、林晓东、肖恩·布罗菲、约翰·D·布兰斯福德联合开发的。他们四人分别是心理学兼计算机教授、教学设计方面的助理教授、计算机人工智能方面的博士、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杰出专家。从四人的专业背景可以看出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需要多方面专业知识的协调配合的,需要以学习者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准备为一定的理论基础,结合教学设计的专业知识,并配合计算机方面的专业设计来进行。
(二)弹性适应的教学设计的目标
该理论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对学科的深入理解,与此同时通过运用基于问题的学习以及更开放的基于项目的学习来培养和提高解決问题、协作与沟通的能力。该理论的使用无前提条件。[2]很明显,该理论的运用适用于当下的理解性教学理念,达林—哈蒙德教授团队就力推“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和基于设计的学习”。[3]无论是基于问题的学习,还是基于项目的学习,都非常有利于学习者对学习的不断深入,注重应用知识而非传授知识,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新的情境中,并最终促使对知识更为持久的记忆。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将小组合作学习和评价机制引入作为辅助教学手段来进行,这就提高了学习者的协作与沟通能力,而IPAD和微视频等教学技术的运用,则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弹性适应的教学设计的具体实施过程——以“洋务运动”教学为例
完整的STAR LEGACY程序应该包括:展望和反思、最初挑战(第一个探究循环开始)、提出想法(关于问题与答案)、多元视角(当前模式表征……)、研究与修改(帮助学生探究一个挑战)、测试本领(形成性评价)、发表(可再继续探究循环)、逐步深化、对留赠资源的全面反思与决策、评价。
下面,我们以高中历史必修二中“洋务运动”这一知识点为例,来展示整个STAR LEGACY的循环过程。
(一)课前准备
首先,教师在上课前必须认真备课。在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书本知识的基础上,定下教学目标,然后积极扩充自身对于洋务运动的知识储备,发掘和洋务运动相关联的史料,做一个洋务运动的知识库,这个知识库在上课前导入学生手中的平板电脑中,这个库中有以下这些材料:第一,关于一些概念解读的微视频短片,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第二,基于这些微视频提出的有意义的问题,和这些问题的解答相关联的史料。问题设计要有启发性。且应有多个问题,问题的难度是层层递进的。第三,和洋务运动相关联的电子书。这个库是用于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但是这个库是开放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通过互联网来搜寻新的资料充实这个知识库。
(二)展望和反思
这个环节是向学生明确这堂课学习目标和即将接受挑战的重要环节,并且奠定了整个LEGACY的学习基调,就是通过简单的演示来教会学生进行反思与自我评价,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对于洋务运动这节课,先不向学生呈现运动发生的背景、时间、内容、代表人物等知识点,而是向学生呈现一些和洋务运动相关联的图片。比如男耕女织图、《南京条约》签订现场图、太平天国运动图、洋务运动官员的照片(奕忻、左宗棠、张之洞、曾国藩、李鸿章、薛福成)、江南制造局炮厂、天津机器局、女子纺纱图、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北洋海军、京师同文馆、詹天佑等留学儿童、甲午中日战争图、明治维新图。
这些图片会一起出现在学生的平板电脑上,学生单张点击会放大,可以仔细观察,也可以一起观察,若问学生这些图片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当时肯定会处于一片茫然中,因而这堂课的任务就是要将这些图片之间的关系来理清楚。面对这么多图片,学生肯定不知道如何下手,这时候老师就要做一个示范,比如从图片中的六个人物下手,让学生来找找这些人物有什么关系。老师可以先为他们搭建第一个脚手架,即从这些人的身份入手。
学生可以从书本和相应的知识库中去找寻,并可能会相对简单地回答这些人物都是洋务运动的主要人物,被称为洋务派。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去反思这些答案,是不是就这么简单,然后再搭建第二个脚手架,引导学生重新阅读资料后得出他们之间更加复杂的关联性,比如他们之间是否存在上下级关系,中央代表是恭亲王,地方的代表是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而薛福成是李鸿章的幕僚。对之前的认识进行简单的修正,反思刚才所得到的进深知识情况,是由于对于材料没有进行深入阅读。而通过这样的反思后我们再进行一次史料的阅读,搭建第三个脚手架,这些人他们放在一起的共性是什么?他们的思想主张会不会一样?比如他们都属于地主阶级,都是地主阶级中主张向西方学习的一批,但是由于他们的阶级属性决定了他们不愿意改变当时的政体,所以提出了中体西用的主张。这样不停地修正和反思,使学生一步步得到更深的知识,也学会了如何去获得知识的途径。
(三)最初挑战
接下来学习者进入第一个学习循环,学生首先去点击知识库中关于洋务运动的微视频介绍整个洋务运动的概况,大概持续五分钟,然后打开第一个问题包,讨论为什么洋务运动展开的内容当中既要开军工厂,又要开民用工厂,还要筹备海军和发展近代教育?这些实践有什么内在联系?学生接受第一轮的挑战。由于刚才的微视频介绍已经涉及到这些相应的基本内容,学生有了大致的印象,但是要回答这个问题,学生需要对于这些内容进行更进一步的了解,这时候学生可以从知识库中得到相应的资料。
(四)提出想法
学生看过挑战后,将进入提出想法与回答阶段,学生首先通过对知识库中一些资料的阅读和整理后,得出自己的想法,然后通过平板电脑将自己的答案反馈给老师,而老师通过汇总所有的学生的答案后,尽量多地挑选一些代表性的答案将它们投射到大屏幕上,让全班学生可以看到,这样其他的学生就可以看到别人的想法,想法的分享,可以使每个人都有机会了解到别人的想法,并且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想法的评价来搜集学生学习的证据,及时纠正学生下一步的学习策略。而且这样做也有助于学生清楚地将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并与别人进行比较后学会评价自己的学习。
在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进行外显的过程中,也就是向别人进行展示自己思想的过程,这一过程也就是绩效评价阶段,促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更深入理解。学生的观众,教师以及同学对他的展示会有所期望,这也就是让学生进行仔细研究的动力。
(五)多元视角
提出想法后,学生进入“多元视角”阶段。这一阶段教师可以挑选从不同角度研究洋务运动实践相关联性来展示,或者是以前的学生留下来的资源。对于资料的解读很重要,教师可以提醒学生认真比对资料,找出其相同处和不同处,从而进行研究。
教师将展示三组学生的观点。一组学生是从洋务运动的开始就是由内忧外患而起的,鸦片战争是从英国进攻中国沿海地区开始的,因此要建立海军,而海军购买武器开销太大,要自己来建造,因此要开军工厂,而军工厂的开设需要开销,因此要建民用工厂,而这些工厂里都要用机器,机器都是来自于英国的,因此需要翻译人员并学习技术。另一组学生是从清政府需要巩固自身统治出发的。考虑到自身的地位的巩固,因此需要加强军事能力,内部要镇压太平天国,外部要抵抗外敌入侵。第三组学生则是从当时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影响了中国人的观念这些方面入手的。多元视角的提供,能够汇集不同人的专长,让学生看到不同的观点,打开他们的视野。
(六)研究与修改
学生在看完别人的视角后,反思自己的答案,修正自己的答案。有些學生会发现他们的研究之所以比较简单是由于缺乏了对洋务运动背景的认识,因此,他们下面的学习将会把自己的研究扩充地更广,并且会从多角度来进行思考。这就为学生提供了明确的标准,并且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提供完成另外的任务的机会。
(七)逐步深化
然后学生再接受第二阶段的挑战,挑战的内容是洋务运动为什么被称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有人认为,如果没有列强的再度侵华,洋务运动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你是怎样看待这一观点的呢?这个问题相对比较难,而且是要在充分理解上面一个问题的情况下进行的,但是由于上面一个内容已经研究得比较透彻,学生就会从洋务运动的内容,比如机器的引进,洋务运动的本质是中体西用,以及洋务运动的结果等各个角度来进行研究。
学生在探究完第二个挑战后,他们将解决第三个挑战,同时期的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从此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强国,并开始对别国进行侵略,而为什么洋务运动后的中国却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了?这个挑战更加难。首先,知识库中为学生准备了一段日本明治维新介绍的微视频,其次,知识库中为学生提供了一些明治维新的史料供学生研究。学生在完成一二轮挑战后已经对洋务运动有了一些比较深刻的认识,因此,在回答这个更加深刻和抽象的问题时应该还是能够下手的。
在这个过程由于问题相对比较深化,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合作学习是当前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是从事所有工作的必备要求。小组中的学生通过沟通的方法来交流自己的看法,评价任务的达成情况,能够使反馈和评价这一过程顺利进行。但是要注意,这个小组要分得足够小,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集体任务中去。
三、弹性适应教学设计的总结与反思
(一)弹性适应教学设计的意义
该种教学设计的模型不但可以兼顾到课堂知识点的达成,还可以兼顾到课堂的生成性,使学生模糊思维外显,在一轮一轮的学习循环中,学生通过不断的行动与反思加深对知识点的认识,并且使得对知识点的记忆更加的长久并且深入。在反思过程中了解到修正不是为了惩罚,而是为了更好地完善自己。图片的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层级式的问题的探究可以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清晰地搜集到学生学习的证据,适时地做出评价以指导学生对下一阶段的学习策略的调整。
(二)弹性适应教学设计的反思
该种教学设计的运用必须基于平板电脑教室和网络,因此适用性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窄的。而且并不是每一个历史课题都能够运用该种教学设计模型来进行设计,设计过程中对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也有很大的要求,对教师在整个过程中的组织协调管理能力要求也很高,同时还有学生的参与程度也决定了这种教学模型的达成度。因此,还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
【注释】
[1][3]琳达·达林—哈蒙德等著,冯锐等译:《高效学习:我们所知道的理解性教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8页。
[2](美)查尔斯·M·赖格卢斯主编:《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模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2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