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婷婷 李贵 郑琦 李廷荣
摘 要:中药材是我国中药方剂和成药的原料,其中植物类药材约占90%。云南中药资源种类居全国之首,为云南中药材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昆明作为云南省会城市,具有药物资源、加工企业、商贸流通、科技资源等要素集聚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多重优势。随着全民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健康服务业蓬勃兴起,人民群众对中药材的需求不断增长。加快发展中药材产业,对于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药材;产业;发展
文章编号: 1005-2690(2020)09-0108-01 中图分类号: F326.12 文献标志码: A
1 昆明市中藥材产业发展现状
1.1 药用植物资源丰富
昆明市地处云南省滇中地区,具有热带、温带、寒带等丰富的气候类型,立体气候明显,年温差小、日照差大,干湿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适宜各种动植物生活生长,中药材资源蕴藏丰富。据统计,全国药用高等植物有1.1万余种,云南就有6 559种,居全国首位,占全国种总数的60%左右,是名副其实的“药材之乡”。昆明市禄劝县有野生药用植物资源1 300多种,全国重点要求普查的种有200多种,是全国十大药用植物资源县;昆明市寻甸县共有野生药用植物资源140种,禄劝县和寻甸县被列为云南省首批认定的20个云药之乡;东川区有野生药用植物资源668种[1]。
1.2 种植基地大幅增加
截至2018年,昆明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5万hm2。全市中药材种植主要分布在禄劝、倘甸、东川、寻甸、富民等北部县区,五华、西山、石林、宜良等县区也有一定的规模种植。其中,面积最大的是三七,达5 067 hm2;333 hm2以上的中药材品种有7个,分别是三七、重楼、党参、草乌、当归、续断、花椒。
1.3 种植水平显著提升
随着种植面积的进一步增加,种植技术和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昆明市温室、大棚等保护地种植面积超过5 333 hm2,石斛、重楼、白芨等名贵中药材设施种植不断增加。三七、党参、草乌、当归等中药材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重楼、白芨、石斛、黄精、三七等专业的种苗生产也逐渐增加。昆明益生药业、云南五佳中药、云南彝道等专业的药材种植企业不断涌现[2]。
2 中药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野生资源过度开发,保护与利用不协调
由于利益的驱使,许多地方野生药用中药材资源遭到破坏性采挖,而品种的再生能力有限,因此陷入“越挖越少、越少越贵、越贵越挖”的恶性循环,市场供求矛盾加剧。据了解,一些野生中药材品种在本地区已濒临灭绝,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2.2 中药材骨干品种少,种养技术不够规范
良种和新品种选育滞后,品种混杂,标准化工作起步晚,质量标准体系不完善,产品质量不稳定。中药材种植品种多,但重点品种不突出,具有昆明特色和优势的品种少;种养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科学合理的种养技术;生产投入品使用不够规范,影响中药材质量和临床疗效。
2.3 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发挥不充分
在中药材产业原料生产和加工方面缺少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企业向前端的延伸不够,昆明市现有的龙头企业主要是加工和流通企业,上规模的种植企业较少,对种植的支持力度小,对农民的种植引导和带动能力不足,优质原材料的数量和质量难以保障。
3 经验和做法
3.1 加强中药材的资源保护和利用
深入调查摸清本地区重点中药材资源情况,特别是禄劝、东川、寻甸、石林等具有一定规模的地区,对特色中药材品种进行种质资源收集、整理、评价和保护研究,进一步保护和利用野生中药材资源。建立引种驯化种植基地,对野生濒危中药材资源进行原生地保护,促进野生药材物种转为专家种,不断丰富中药材种植的种类,为昆明市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2 树立中药材市场品牌优势
以云南白药、昆明中药等传统品牌为基础,不断加强产品品牌化建设,扩大优势产品规模,提升产品竞争力,逐渐形成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中药品牌;不断加强对中药材地理标志产品和注册商标的申报保护工作,在树立品牌的同时,宣传品牌,利用品牌,以“云药”专利申请为纽带,提高云药国际竞争力,以此更好地促进昆明中药材产业的健康发展,使其附加值不断提升[3]。
3.3 建立健全产业专家库,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昆明中药材产业,要整合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的科研力量,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围绕中药材产业发展需求,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强协同创新,建立健全产业链专家库,形成产学研结合的公共技术创新和服务体系。开展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集成与示范,在产业原料生产领域支持开展新品种选育、良种繁育和生态种植技术研究,建立完善的良种繁育、规范化种植、加工科技研发体系,推进中药材产业原料生产和加工环节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增强产业技术支撑能力。
3.4 建立信息共享服务平台
积极推进中药材产业信息化建设。利用现有网络优势,充分整合和利用中药材信息资源,对中药材生产的各种要素进行数字化设计,对产地来源、生产加工、市场流通关键信息进行追溯,通过精准化运行、科学化管理,推进“互联网+中药材”的信息建设[4]。通过信息平台提供:种养殖新品种、新技术等科技信息;农产品价格、供货信息、需求信息等市场信息;自然灾害紧急预警、病虫害预警等预警信息;政策、法律、法规等产业政策信息。鼓励中药材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开展网络销售和服务。
3.5 探索形式多样的生产经营模式
因地制宜,依托龙头企业,创新生产经验模式,产生“合作社+农户+基地” “龙头企业+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龙头企业+政府+公司+农户+基地”等多种生产运营模式。形式多样的运营模式,规避了市场风险,保护了农户利益。例如,益生药业在禄劝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形式,发展丹参、草乌、当归、三七等中药材种植基地1 333 hm2。公司免费提供种苗、技术指导等服务,对种植农户从选址、移栽、田间管理、采收等方面提供一条龙全程技术服务。
参考文献:
[ 1 ] 刘斯,于克信.云南中药产业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22(7):13-15.
[ 2 ] 金航,吴丽华,徐明.云南中药产业化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云南农业科技,2005(6):3-5.
[ 3 ] 曾国浩,毛昭庆,尹正红,等.昆明市中药材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7,45(33):243-245.
[ 4 ] 杨生超,文国松,孟珍贵,等.云南省中药材种植(养殖)科技产业发展对策[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0(4):626-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