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育人,办有根的教育

2020-06-09 12:02吴海芳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18期
关键词:美育传统文化

吴海芳

【摘要】以美育人,以美育带动各育的发展。努力改变内地山区学校师生的审美观念,提升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因地制宜,综合利用本土优秀文化艺术资源,将客家优秀传统文化引进校园,培育学生的家国认同感及学习能力。

【关键词】美育;客家;传统文化;根

大埔小学成立于1952年,經历了半个多世纪发展,现在校园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四幢教学大楼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全校师生3970多人。在学校管理及教学过程中,我逐渐发现山区农村学校教师老龄化、专业人才的缺乏,制约了教育的发展。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提升山区教育创新力已刻不容缓。

经过多年摸索,近年来,学校教育体系逐渐形成,越来越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突出抓好传统文化进校园,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艺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开展素质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美育人,以文化育人,办有根的教育。

一、以美育带动各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作为客家地区山区学校与城市里的学校最主要的差距在哪里呢?许多人自然会想到资金的投入、人才资源的短缺、现代科技的教学设备上与沿海城市的差距。但是,随着国家教育均衡化的战略实施,山区学校的教育投入逐渐增加、城乡教师收入差距缩小、山区教育政策的落实、互联网进入校园,多管齐下,过去这些客观存在的差距其实在逐年缩小。

然而,美育上的差距却始终独具鸿沟。这种差距被许多教育工作者所感受到,却无法准确表达出来。许多山区学校仍然沉浸在读、写、算这些传统技能上,孩子们整天埋头写低效重复的作业,在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上是严重缺失的。特别是城乡学校的师生在审美观念、审美能力、审美情趣上,与沿海城市的学校师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孩子的某些知识技能上的缺失,也许可以在人生什么时候弥补也不会晚,效果也不会差,但是,人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如果不在小时候就奠定基础,等到孩子们长大了,是无法弥补的。

在山区学校,美育是在各育中比较容易被忽略、被轻视的教育,美育更多只是作为一个点缀,一个装饰品而存在,颇为可惜。其实,美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各育最后都要归为美育,而且美育既单独存在,同时又渗透在各育之中。例如,我们常用的数学,便是形式与数字的完美结合,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有一句名言--“世界皆数”,宇宙是按照数字组合出来的美的规律演绎的。最美的人体标准符合黄金分割。大自然中各种动物、植物,无论从形态到色彩,都是符合美的原则。宇宙中的自然现象,凡是探索到最美境界时,都是发现新的规律之时。乃至世界上有许多科学家沉迷于美的世界,甚至那个世界是不是真的并不重要,关键是美不美。在宇宙中真与美就是这样神乎其神结合在一起。当然,我们发现了一个美的时候,常常也就发现了一个真。美是世界的最高价值,文明之被创造,常常就是创造了新的美。当我们说人的活着的意义的时候,常常就是指体验到了一种超然的美感。在真、善、美三者中,真是存在的基础,但是真并不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的,而是一个前提条件,也是我们的出发点,但并不是终极点。善是我们前进的方向,但是,善只存在人类社会里。唯有美是超人类社会、超自然,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因此,美是和谐,是崇高,作为一种价值、一种生命体验,是人的生命创造力的源泉。二十一世纪是人工智能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的世纪,许多职业将会随着现代科技的进一步发展而逐渐被淘汰。学校现在培养的学生,他们的生活世界与工作世界将在二三十年之后才出现。如果他们在学校所接受的教育,还停留在过去的读、写、算的简单技能上,那么,这些技能无疑将很快就会被人工智能与物联网世界所取代。一个不懂得审美、不懂得创造美,没有艺术质感的孩子,将来连工作与生活都将会发生困难。

作为小学生,在这个阶段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教育工作?有些知识的学习早一点,晚一点问题都不大,后天的努力是可以弥补的。但是,人一旦错过了养成良好的习惯的有利时机,没有及时为学生培育较为高雅的审美情趣,没有让学生在感受美、体验到美、创造美的活动中去理解人生、理解世界,那么,后天再怎样弥补,都无法恢复到他本来应该有的样子。孩子如果从小就养成了粗俗、低级的审美情趣,将终身无法改变其低俗的生活情调。

2019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以美育带动各育的发展,恰恰就是要通过发现各个人、各个学科、各种环境里的美,将学生引入到充满高雅情趣的世界里去,以美育带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用美来引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正是我们作为一间小学,特别是客家山区小学的当务之急。

二、客家非遗传统文化的审美价值和教育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特别是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和重要的时代价值。

客家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分支,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深厚,也是南迁汉族中保留中原传统文化最为完整最为完好的一种,有古汉文化活化石之美誉。客家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坚韧、朴实、厚重、善良的品性。如何将这些传统美德与良好品质传承给我们的下一代,这是值得思考与认真实践的一件事情。最好的教育应该“返璞归真”,它是质朴大气的,真水无香的,能倾听天籁的,就是孩子们能够“够得着”的那种教育。这类教育看似平常,实为精致;看似波澜不惊,实为大江大河。

人是文化的产物,必须在优秀的文化中才能够培育出优秀的人。人生活在一种文化氛围中,天长日久,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中接受一种文化价值观,培育出一种文化审美情趣,而艺术的熏陶又是最好的方式。客家非遗传统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也有很深远的教育意义。从教育效果来看,以美育人,就要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实际,从孩子们能够理解与感受的经验出发;从国家的战略目标来看,我们要从文化自信出发,尽力开发和利用好身边的传统文化资源。让孩子从小受到优秀客家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特别是非遗客家传统艺术与客家的公序良俗的传承与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客家非遗传统文化十分丰富。仅被列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就有:丰顺浦寨的火烧龙舞、南雄的香火龙舞、大埔与饶平的花环龙舞,梅州市槐店的文狮子舞、大埔清溪的仔狮灯舞、东源的金龙狮舞,饶平的布马舞、五华的竹马舞、紫金的纸马灯,平远的船灯舞、紫金的花船舞,兴宁的杯花舞,韶关的舞春牛,大埔的鲤魚灯舞和仔狮舞,以及席趣舞、莲池舞、织女穿花舞、落地金钱舞等。列入国家非遗文化的传统戏剧主要有闽西汉剧、闽西山歌戏、广东汉剧、闽西采茶戏、粤北采茶戏、桂南采茶戏、花朝戏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此外,还有客家山歌剧、广东汉乐、木偶戏、手挚木偶戏等等。

作为客家文化代表之一的大埔县,传统戏剧汉剧和汉乐与大埔有着非常深厚的渊源,成为客家标志性的文化遗产之一,也是岭南传统文化之一,而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蓝图中就提到了要大力弘扬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大埔县同时又是老区苏区,是广东省第一个苏区县,三江交汇,群山连绵,客家文化传统与红色文化传统都在这里交汇,形成了非常独特的大埔文化环境。凭借大埔县教育局提出的“一校一品”特色创建活动,大埔小学根据自身条件与学校的发展定位,就以传承优秀的客家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特色,从客家非遗传统艺术入手,以“尚美教育”为学校文化特色,带动学校各育发展,使大埔小学成为一个艺术天地,审美乐园。孩子们在载歌载舞中,浸润于客家传统艺术中,在幼小的心灵里,深深地扎下了传统文化的精神与灵魂的根。

三、以“尚美教育”为特色,进一步提炼学校办学理念

根据大埔小学开展的各种传统艺术进校园活动,我们进一步将这些活动里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与审美理念,提炼出以“尚美教育”为特色的系统办学理念。何为“尚美教育”?“尚美”是崇尚至美的简缩,就是要引导师生崇尚淳真、追求品质、尊重个性,其核心是培养具有尚美精神的人。

我们的办学核心价值观是:以美育人,培育有健康审美情趣的现代中国人。我们也重新提炼了校训:求真、向善、尚美。校风:崇尚文明,追求更美。教风:善思乐教,爱生如己。学风:学出快乐,习出美感。我们围绕尚美的教育主题,确定的教育价值观就是“以美育人,培育有健康审美情趣的现代中国人”,就是要用美育带动各育的发展,着力于培育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审美情趣的高低雅俗,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品位与眼界的高低,也直接影响到他将来生活的品位与工作的情调。因此,我们立足于美来整合学校的各种教育资源,提升办学品位。

校训:求真、向善、尚美

校风:崇尚文明,追求更美

教风:善思乐教,爱生如己

学风:学出快乐,习出美感

将校训定为“求真、向善、尚美”是有逻辑层次的。求真是基础,没有求真,就缺乏了立足之本。求真,就是求得真知,学到真本领。向善,就是在求真知的基础上成为一个正直善良的人,拥有善良的品质,人对善的向往,是人成为一个好人的前提条件,更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资本。尚美,则是在求真、向善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升华。尚美,是一种精神品质,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学习的境界。

学校的校风,我们定为“崇尚文明,追求更美”,学校就是传承文明的基地,因此崇尚文明应该成为学校最广泛的风气,对师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追求更美,则是大埔小学师生共同的精神状态。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同样,只有更美,没有最美。追求是无止境的,这种无止境的追求要成为大埔小学师生的一种精神境界。

我们把教风定为“善思乐教,爱生如己”,这是最为贴近大埔小学老师的一种要求。善思,说明教师要做一个善于思考的人,这样才能够为孩子们起到榜样作用。乐教,是将艺术引进课堂教学的一种要求,乐教是教的最高境界。而“爱生如己”,则要求老师能够先把自己爱好,爱出一个健康美丽的自己,然后才有可能去爱好学生。我们以此来要求每一个教师,注意自己言行举止,因为这些都将会对每一个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们对学风的要求就是“学出快乐,习出美感”,学习本身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好奇心与求知欲都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但是,他们常常之所以感到厌学,就是因为学习的方式与学习的风气出了问题。我们以美育人,就是要找到学生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出美感来。这就要求我们在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时,教学生学会将一件事情做到精致,坚持到底。这是一种理想的学习境界,也是值得我们认真去做的事情。

四、客家非遗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施策略与措施

(一)学校发展面临的问题

在学校管理及教育、教学过程中,我逐渐发现山区农村学校教师老龄化、专业人才的缺乏,制约了教育的发展。要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提升山区教育创新力已刻不容缓,我们面临的教育问题非常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思想观念落后

缺乏对教育深刻理解与全面认识。现代教育观念,是指与现代社会、现代经济、现代科技相适应的教育观念。但山区学校由于地理位置、经济投入、信息技术劣势,教育教学往往缺乏时代所需的创新性、适应性。这极大地制约了人的思想观念,也制约了学校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认知水平决定了教育行动方式。

2.山区学校教育方式单一

由于城乡教育的办学条件存在一定的差异,我在校园管理中发现,大部分的年轻教师不安心在山区工作,总想往城里或附近高一级的学校靠拢,很多年轻教师纷纷外流,而且这一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教师老龄化对农村教育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年龄结构偏大,体力、精力不济,工作创新性、主动性不强。再加上长期在山区农村任教,教育理念,知识结构,教学基本功,教学方法等与当前形势不相适应,年龄偏大的教师往往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不高。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缺乏生机和活力,导致教育方式趋向于单一化。

3.专业教师人才严重缺乏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音乐作为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其他教育方式无法替代的,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走进新时代的今天,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越来越受到各学校的重视,但我们在初步推行传统文化进校园时,发现农村学校的艺术教育令人担忧,困难重重。“好媳妇难为无米之炊。”现阶段,农村学校艺术专业教师严重缺乏,专业人才的匮乏,导致艺术类课程多流于形式,一架钢琴放在音乐室却成了摆设。

(二)以引进传统艺术为抓手,破解办学难题

大埔县是著名的广东汉剧汉乐之乡,民间爱好者众多。广东汉剧旧称“乱弹”“外江戏”“兴梅汉戏”,广东省汉族客家戏曲剧种之一,1933年广东大埔县人钱热储著《汉剧提纲》,定名为汉剧,从此约定俗成,沿称至今。流行于广东的梅州地区、惠阳地区、韶关地区等闽、粤、赣边区各地。广东汉剧为广东三大剧种之一,曾经被周总理誉为“南国牡丹”。

广东汉乐是一千多年前客家先民南迁时带来的中原古乐,在与当地的民间音乐(如打八音、中军班音乐)相融合的基础上,经历代演变发展而成,现已成为广东三大乐种之一。“中州古调”“汉皋旧谱”就是世代相传的旧有乐谱。广东汉乐大体包括:丝弦音乐(旧称儒乐或清乐)、中军班音乐、八音、民间大锣鼓和庙堂音乐五大类,广泛流传于广东梅州、深圳、韶关、惠阳和福建闽西、江西赣南、台湾等客家地区及海内外华侨的客家人中,其中又以素称广东汉乐之乡的梅州市(下转第17版)(上接第16版)为代表。2004年,梅州市大埔县被广东省文化厅正式授予“汉乐之乡”的荣誉称号,2006年6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结合实际,我与校领导班子集思广益,因地制宜,从2013年起,我们就在第二课堂等课程中增设广东汉乐汉剧传统文化内容,让学生能进一步了解其的悠久历史、特点和丰富内涵,领悟“传统之美”,同时制定规章制度,形成常态化发展,致力于将其打造成为区域性的特色学校品牌。近年来,传统文化进校园方面的探索也给学校发展带来了新契机。我校高度重视特色办学工作,把此项工作列入学校重要工作日程。2013年起,学校开设汉乐、汉曲班,学生自愿报名、免费培训,利用每天下午第二课堂的时间学习,活动开展以来已超过2000人次的学生参加汉乐汉曲培训。

让孩子从小学习传统文化,教材是基础,教师是关键。广东汉乐汉剧作为乡土文化引进学校课堂,首先要有一套适合学生学习的广东汉乐汉剧教材。为了寻找合适的教材,我与相关部门联系,最后制定了一套由广东汉剧大埔县传承保护中心主任郑永华和本人联合编写的校本教材,并根据教材聘请传承中心和汉研会的乐手演奏,制成配套校本教材的光盘并作教学和欣赏使用。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对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作为山区学校,文体教师缺乏,尤其是广东汉乐汉剧这类专业性强的曲艺项目。因而,如何破题寻找到合适的教师摆在了学校面前。在紧抓大埔县组织全县音乐教师进行专题培训之外,同时学校积极探索与专业文艺团体合作。这一想法也得到了广东汉剧大埔县传承保护中心、广东汉乐研究会、广东汉剧协会的大力支持,对我校的汉乐汉剧培训工作精心安排,开设了广东汉乐汉剧培训班。相关单位培训机构利用每周一、三、四、五下课后的一个小时进行汉乐汉剧培训。

教师、教材配备后,大埔小学文艺特色班如期开课,同学们学习热情高涨,招生情况喜人,学生每到培训时间早早就来到教室等候上课,开班以来,累计培养2000多名学生。此外,每年暑假还会面向全县开办大埔暑期青少年汉乐免费培训班,广东汉乐青少年暑期免费培训班已连续举办了4期,培训人数达3000多人次,让更多学生成为受益者。

(三)以美育人,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我们立足于全校,推广客家非遗文化,在某些独特的艺术领域,我们发现了好苗子,发现那些有艺术天赋的学生,重点培养,带动整个校园的艺术氛围。因此,我们根据不同学生特点,因材施教,综合拓展学生素质。同时,学校也采取鼓励和对学生的考评进行期末考试作为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其中一项内容,这一举措也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与家长们的热烈反响。

为实现专业化发展,我们先对有意愿学习的学生进行初步考核,再结合他们的意愿与个人特长进行分配学习。自开班以来,我校已由最初的汉乐班发展到汉乐班、汉曲班,其中汉乐班有汉乐大锣鼓、二胡、头弦、琵琶、中阮、扬琴;汉曲班有武旦、花旦、武生、小生,且分为新生班、提高班。由学校积极争取资金配备乐器,减免学生负担,学生们只需要课后到指定地点学习即可。

在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及专业演员按照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通过采用启发诱导、有針对性的训练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表演创作的积极性。在培训演员演唱方面,采取先摸底然后根据各个学生的音色进行分行当,从戏剧的基本发音开始,逐渐掌握汉剧唱腔的特点;在汉乐培训方面,学校开设了扬琴、琵琶、二胡、中阮、唢呐、笛子、打击乐的培训,老师们从教他们认识乐器种类开始,然后逐渐对乐器的演奏技巧进行培训。在培训过程中,老师们还对学生进行乐理简谱知识的指导,从而使学生不仅掌握乐器演奏技巧,还掌握了乐理知识。通过基础培训一段时间后,再进行广东汉乐从易到难的培训。与此同时,老师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渗透到广东汉乐、汉剧中,将其编入曲、编入剧,让学生在艺术熏陶中感悟、认同社会主流价值,真正使核心价值观入耳、入脑、入心。

(四)让传统艺术扎根校园,以美育人结出丰硕成果

多年来从不间断,深入推进广东汉乐汉剧文化进校园,大埔小学已经成为广东汉乐示范点、广东汉剧传习所,目前已培训汉乐汉剧幼苗2000多人,不少学生也在这一领域崭露头角,荣获省市佳绩。

广东汉乐文化进校园的开展不仅拓展了学生技能,提升了师生的审美情趣,同时还加深了师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感,培养了学生一定的民族民间音乐及民族乐器的演奏技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学校学生集体活动的凝聚力。其中,最直接、最明显见效的就是大大减少学生进网吧的人数,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使孩子们课余时间沉浸在传统艺术的乐趣中,培养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与认真执着的学习态度。

这种自主自愿的学习,大力地改善了学生的消极的学习态度,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为积极主动。在学习传统乐器与歌舞中,学生第一次真正感受到学习乐趣,从而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了积极的正面的心理迁移,极大地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

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经过数年坚持不懈的培训后,熟练掌握演奏技巧,有些学生还考取了器乐等级证书,部分学生甚至通过培训恋上音乐,考取了心仪的艺术院校,学校表演队多次在省、市、县各项比赛中获得奖项,2015年7月汉乐表演《锦上添花》参加梅州市中小学生文艺汇演获小学组一等奖;11月参加广东省第五届中小学生文艺展演获三等奖;2016年8月汉剧表演唱《南国牡丹吐新蕾》代表梅州市参加“广东省第十届少儿艺术花会”获银奖;2017年起连续三年我校学生参加第八、九、十届广东省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中都获得银花奖。

除了广东汉乐汉剧进校园,我校还开展了仔狮舞、山歌班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办了仔狮舞队、鲤鱼舞队、山歌班等多个特色教学班。在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中,教与学的互动,明显拉近了师生关系,甚至让教师和学生成为合作的伙伴,不仅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益,而且还营造了快乐和谐的校园氛围。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文件精神,切实做好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发展教育工作,我校还将以争创国家级、省级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为目标,深入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加强学校美育工作,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2018年,学校评为广东省中小学艺术教育特色学校。2018年——2021年,学校被评为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实验基地学校。

学校是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目前,大埔小学已经成立了梅州客家山歌传习所、广东汉乐示范点、广东汉剧传习所、狮舞传习所、鲤鱼灯传习所。其中几个节目甚至已经上了中央电视台的文艺节目。“客家山歌特出名”上了央视“大风车”“狮舞”和“鲤鱼灯舞”上了央视“中国首届丰收节”等节目。农村生活更加有内涵。节日里,很多人会回到农村,敲锣打鼓,孩子们的参与更增添了节日喜庆气氛。

五、结论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学校教育从办学理念体系到各项制度的建设已逐渐健全,校本课程及非遗传统文化活动项目已逐渐形成,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全校师生一致的共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开展素质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美育人,以文化育人,在大埔小学发展客家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非常好的优势:一是得到大埔县宣传部、县教育局和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我们紧跟党中央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旋律,使我们客家优秀传统艺术进校园的活动得到了来自政府的大力支持;二是争取了很多关心特色方面建设的各界人士和海外客家华人华侨的支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一起来关注教育和支持教育,保障山區的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三是家长大力支持,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是一支最为贴心有力的力量,家长本身就有不少是民间艺术家,许多传统艺术与传统良好习俗的保持,在这方面,真正的高手在民间;四是学校老师们的努力工作,有教师们的大力支持,这个活动才能够展开得如此完美;五是学校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投入大量资金开展活动,使活动能够有相应的活动资金。

这些办学成就的取得,说明办学只要沿着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方向,提出先进的、适合自己的办学理念,大力弘扬正能量,尊重孩子身心成长规律,就一定能够将学校越办越好。当然,学习永远在路上,成长的道路是无止境的,这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进取,并且从中获得教育的成就感与幸福感。

参考文献:

[1]赵婀娜,杨宁,毛殷平.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这样“圈粉”[N].北京:人民日报,2018.4.18.

[2]曾国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知更重行入考更入脑[J].北京:中小学管理,2014(5).

[3]杨茂林.关于文化圣诞的几点思考[J].理论探索,2012(5).

猜你喜欢
美育传统文化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回顾青年学者们的思考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美育教师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