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楠
摘要:“立德树人”作为我国高校办学的根本任务,近年来在落实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各种现实困境。本文从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出发,结合现实困境出现及存在原因的分析,拟以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实施的“3221”联系制度为例,探析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困境的制度出路。
关键词:立德树人 现实困境 “3221”联系制度
高校教育区别于中小学教育的最大之处在于:进入高校的学生已经摆脱了升学的必要压力,取而代之的是他们应该如何进入社会以及在社会中如何自处的人生新课题,而这种问题仅仅依靠学生所学习的专业技术知识是不能够得以解决的,更多的还是需要让学生在具备扎实的知识储备之外,能够表现出正确的三观与高尚的道德立场。所谓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高校育人必须在授业的基础上做到立德。因此,高校教育在传授学生今后进入社会必备的专业知识之外,更不容忽视的是要进行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品德教育,这也就是全国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所在。
一、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当前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已经带领我们进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全新的历史方位,新的国情、新的发展需要也要求我们全国高校注重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新需求也体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报告明确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教育强国的建设,教育强国的建设离不开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将“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根本任务并使之得以落实。将“立德树人”作为我国高校根本任务并加以落实不仅仅能够为我国人才进入社会之前进行最后一层在思想上的品德把关,还能够培育为我国实现中国梦伟大复兴的时代人才助力,这就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自身所具备的重要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育合格人才。
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即将面临的是越来越多的00后进入到大学校园,这类学生群体相较于以往的学生会表现出更加张扬的个人特性,他们会更愿意表现自我,更富有活力。如果我们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不能及时把握即将成为高校主流年龄层次的学生群体的特点,不能使他们将个性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倡导的集体主义相融合,那么将来进入社会的他们或许会很难面临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与多元变化的价值理念,容易陷入人生迷茫甚至犯下道德失范等更为严重的问题。
宏观上,着眼近年来我国高校热门事件的发生,从前几年的马加爵杀人事件、复旦大学投毒案到2019年引起了社会广泛热议的北大弑母案,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学生中甚至不乏名校的学生,而他们做出违背法律与道德的犯罪事件,除了可能存在的法律意识淡薄等客观问题,究其根本,还是在于犯罪学生的自身价值观与道德品质的缺失这样的主观因素影响。微观到各个学校内部,至今我们仍然不能在校园完全杜绝一些不文明行为,例如上课迟到早退甚至旷课的行为,同学之间的打架斗殴行为,不爱护校园环境等等。因此,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将“立德树人”作为高校办学根本任务也是具有相当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的。
然而随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展开与落实,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目前我国高校在落实这一任务的过程中的确存在着许多现实困境,我们只有冷静思考这些困境存在的原因,才能够更好破除困境,真正在高校中实现我们立德树人的育人目的。
二、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的现实困境原因分析
(一)教师主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思想行为等代际差别逐渐增大。2019年始,第一批00后已经进入全国高校,往后大学的学生群体基本将趋向00后。相对于年龄层次更新较快的学生群体,高校任教的教师群体则更新较慢,这就导致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影响下成长的学生与以往教师相对固定的教授风格、内容与手段方式之间逐渐产生脱节。教师不了解学生内心真正所思所想,就很难针对不断更新发展的学生思想状况,为他们进行相应价值观的塑造教育工作,这也导致了高校教师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的效能趋向弱化。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增多。近年来进入高校的学生多为家庭中的独生子女,在父母的保护下较少经历挫折与打击,因此会更容易受到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对这类学生群体,一旦他们遭受打击,就容易产生过激反應行为或产生心理障碍;此外,家庭若对独生子女缺少必要的陪护关爱,未能及时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对其心理健康发展进行有效正确的引导,也很容易对孩子的心理成长产生消极影响。纵观近年来发生的几起高校学生道德行为失范案例,当事人或多或少都会存在心理方面的问题,因此,要将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作为高校关爱与教育学生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这样才能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真正落实扫除障碍。
(三)互联网络等新兴媒体媒介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的冲击。虚拟网络的普及使得各类不同的价值观、社会思潮及国外主流价值都能够影响到每一位使用网络的学生。而处于大学阶段的学生更易主动去追寻、模仿网络中的某些行为,也更容易接受与认同某些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流的思想言论,被其左右而做出某些不符社会伦理制度的行为。根据2016年对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方面的调研显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的确更容易受到网络及社会环境的影响。而近年来的大学生更容易表现出依赖网络媒体的倾向,这就使得部分学生越沉迷网络,越降低自身对社会主流价值思想的认同度。而这些不认同主流价值观念的学生无论在思想还是在行为方面都存在着失范的潜在可能,这无疑也对我们“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增加了难度。
三、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困境的出路探析——以衢州职业技术学院“3221”联系制度为例
对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之前一般都是放在高校思政课程教师或辅导员这类教师群体上,但由于教师的教学手段并不能做到及时、恰当的契合当代学生的实际需求,这就会使得高校德育工作难度潜在加大。因此,要真正使我国全国高校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扎实落地、做出实效,光靠学校中的思政教师群体与辅导员群体是远远不够的。教师既要负责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更应注重学生良好品行及正确三观的养成,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并不能仅仅局限于部分教师群体,而应将校园内所有教师都赋予品德教化的责任。在此扩大育人者范围的基础上,高校进行德育教育的舞台也不能仅仅局限于一方讲台、一间教室,为了使“立德树人”实效化、长效化,高校德育教育的舞台应该从讲台延伸扩大至整个校园。
从当前我国高校现实情况出发,由于大多数大学平时上课都采取的是走班制的形式,即学生上课并不会相对固定在同一间教室,而是会根据不同课程在不同的教室进行学习,并且同一班级的学生也会因为选修课程的设置到出现一门课程学习的学生可能会由多个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的情况,并且大多数高校也不会对学生在课余时间做过多限制,要求其在上课之外在固定时间、固定教室学习。相对于教室学习的不固定,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公寓反而逐渐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交流的重要场所,是大学生日常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所在。根据这一实际情况,为了真正达到“立德树人”的办学任务以及针对在大学校园普遍存在的师生接触较少、师生关系疏离、学生管理难度较大等实际问题,我们应该大胆改革现有的德育模式与范围,将育人者高校全员化,同时在此基础上高校教师应更积极主动地关注学生思想状况的变化与发展,使“立德树人”的主要阵地由课堂延伸至学生宿舍乃至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接下来就以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的“3221联系活动之教职工联系寝室”的工作为例: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在新形势下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模式和工作载体,充分发挥教职工联系学生在公寓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近年来已经以寝室公寓为阵地,建立打破班级和院系界限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即3221联系活动之教职工联系寝室这一活动。这项活动制度既是对该校建校以来的优良传统与所提倡“立德树人、知行合一”校训的传承,又是新形势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扎实推进“两学一做”教育实践活动与高校立德树人任务要求的升华。由此,从2010年开始,该校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教职工联系学生寝室制度,其中最早参与的是全校全体教职工党员群体;2012年,全校非党员女教职工也被纳入联系群体中;2015年,根据该项制度的发展需要,全校所有教职员工都在3221联系活动之教职工联系寝室的联系群体之中。目前,该校正在致力于构建“分级管理、层层履责、责任到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纵横交错、全面覆盖”的网格化管理模式,以有效提高教职工联系寝室工作的科学性和长效性。
该校“3221”联系制度主要特点有六个方面:
(一)以學生寝室为阵地,创新高校“立德树人”的育人形式
有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高校中约48%的大学生会选择在除了上课时间之外,其余空闲时间都待在寝室,由此可见,寝室是大部分大学生在大学生活阶段逗留时间最长,且最为固定的场所。因此,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课堂搬进寝室,这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学生为本的精神以及全国高校“立德树人”的育人追求。“3221”联系制度坚持学生走到哪里,思想政治教育就做到哪里,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这一单一场所,是创新我国高校“立德树人”形式的新表现。
(二)全体教职工纳入联系教师群体,强化教师“立德树人”的育人意识
“3221”联系制度最初参加的群体只有党员教职工,后逐渐将范围扩至全校教职工群体,实现了联系寝室工作的全员化。在实施过程中,以“一访、两联、三谈”作为教职工联系工作原则,使该项活动能够保持教职工与联系寝室学生的定期联系,注重强调正面引导和情感交流,督促全体教职工深入学生寝室,把加强教师与学生在公寓内的学习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拓展服务的领域和成效。“3221”联系制度能够强化学校全体教师的育人意识,确保在学生进入校园的每个关键节点都能及时得到老师的指导与帮助,能够有效在平时关爱学生的互动过程中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三)利用大数据创新联系方式,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长效性
由于毕业生寝室,因外出实习等原因,其联系教职工不能经常性做实地走访的联系,然而大数据时代下“互联网+”的兴起与广泛运用,可以帮助教职工联系寝室的活动突破时间以及空间的局限,形成教职工联系大一至大三寝室的长效机制,将对学生的关怀与教育贯穿至学生整个大学生涯全过程之中。
“3221”联系制度创新了教师与所联系寝室的联系方式,利用互联网在微信或QQ等社交软件,建立教师与所联系寝室之间的群组,突破时间、地域的局限保持与所联系寝室的沟通。尤其是对于可能在外实习的毕业生来说,联系教师可以利用社交软件远程为学生择业、就业提供最新资讯以及相关指导,帮助其为进入社会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以及技能准备。
(四)注重培育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实现全方位育人
“3221”联系制度的内容具体涉及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文明素质的提高、健康体魄的塑造、心理健康的养成以及人文素养的提升这五个方面的内容。教职工联系寝室活动本质在于实现全方位育人,重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意在培养出具有一定职业技能、高素质、高文化修养以及身心健康的人才,不断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五)寓育人目的于形式多样的联系活动之中,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3221”联系制度进一步强化了全体教师的育人意识,有利于构建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达到服务学生的最终目的。同时,不断丰富创新联系活动形式与内容,使参加联系活动的教师积极参与到学生学习、生活与公寓管理活动之中,既能够在活动中不断拉近师生距离,升华师生关系,也加强教职工在日常联系时引导学生增强维护公寓安全、卫生等方面的意识,促进了学校公寓文化建设。
(六)采取公寓网格化管理模式,用党建引领公寓管理
为确保教职工联系寝室工作能够真正落实于细节,将育人目的落到实处,该校在学生公寓内借鉴了“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党建模式,发挥党组织的引领统率作用,在确保公寓内学生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同时也能纵横交织地开展“3221”联系活动之教职工联系寝室的相关活动与工作。
四、结语
总之,摆正新时代下将“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根本任务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厘清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出现现实困境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的3221联系活动之教职工联系制度能够提升教师育人意识,增强师生之间良性互动,从而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变化,有效把关学生的价值观念形成,此外还能及时预防发现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等情况,可以说该制度不失为是一次将“立德树人”真正落实到地的大胆创新与尝试。
参考文献:
[1]沈壮海,肖洋.2016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1):108-113.
[2]沈壮海,王迎迎.2016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调查分析——基于全国35所高校的调查[J].中国高等教育, 2017(11):45-50.
[3]董明,朱宗友,杨军.大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调查问卷分析[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7(06):51-52+106.
[4]寇光涛,岳敏,武镒.新形势下高校“立德树人”和“三全育人”的发展路径研究[J].教育探索,2018(04):84-88.
[5]刘瑞,周海亮.以立德树人为根基的高校“三全育人”工作机制建构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3):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