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娅婷
摘要:每次重大的突发公共事件即对政府治理的挑战。爆发于2020年初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我国乃至当前疫情多发国社会运行带来巨大的影响。疫情防治成为党中央、各地方政府治理的重中之重,本文基于在国家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大数据政府治理的背景下,对本次疫情防治中地方政府的应对之策做一分析;疫情至今,在全党上下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此次战疫必将胜利,也就意味着后疫情时期的到来,那么制定好政策预案、迎接社会生产生活的良序回归是当前所需,同时结合此次疫情,提出自己几点思考。
关键词:新型肺炎 公共危机 地方治理
一、引言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中明确提出,改革的总目标就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就是构建政府、市场、社会治理关系网,实现“政治治理、经济治理、社会治理的民主化、法治化、科学化、效能化”。那么此次疫情事件的应对就是对我国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实操性检验,不仅展现了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运用大数据分析、支撑服务疫情态势研判、疫情防控部署的“云治理”,同时灵活化的对流动人员的疫情监测、精准施策的有效运用,但也暴露了在此战疫过程中,我国地方政府面对此次公共危机所表现出有效治理中的治理失灵问题急需优化,我国必定能够在这次考验后,顺利提升自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本次突发疫情防治中政府治理路径
(1)地方责任制与“科层制”并行
因各区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发程度不同,且各省公共治理与其本省治理理念、运行机制与行动策略等诸多因素相关,故“因地制宜”在此次治理过程中应恰到好处。所以地方政府作为疫情防控的主要责任主体会对全国联防联控效果产生关键影响。相对于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常规治理”,此次疫情防控按照其在空间上的流动性抑或是传播过程的演变性可以称之为“流动性治理”。就本次疫情最牵动人心的湖北省而言,地方政府责任制落实于武汉市。1月20日成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指挥部为责任起点,统一领导、指挥全市疫情工作;指挥部下设应急保障、医疗救治、疫情防控、交通、市场、宣传、社区、综合8个工作小组共同由指挥部调动,同时为其协助大后方工作。属地范围的界定从以往的职能部门、个别领导上升为武汉市政府指挥部的集体责任。指挥部作为省政府的唯一合法授权部门,不仅承接着对本辖区防疫行为的部署,分层监管各县、各区镇、各村之间基层防治措施是否落实到户,同时还收集和掌握实时信息,对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进行汇报,以此提供决策依据。由此可以看出,疫情防治工作已是由地方政府公共治理上升到国家层面的公共卫生治理重大事件。这种“科层制”的治理模式,按照组织行为学角度来看,组织层级与科层制的效率成相反态势,组织层级越多,越有碍于决策和信息的畅通,但纵观此次战疫过程,我国政府体系的迅速运转,在疫情研究、社会管控和舆论宣传等方面体现出了较强的公共危机治理的应对能力与适应能力。
(2)大數据在重大疫情防控中的应用
如果说,医院是疫情的主战场,那么大数据就是战疫斗争的“隔离墙”。相较于2003年的SARS疫情,当下不仅在疫情防控方面有了更加完备的制度体系和应对措施,而且包括大数据在内的多项创新科学技术也得以运用,各地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纷纷借助大数据技术助力疫情防控。针对“动态人群”进行“云数据监测”+“流动性治理”。疫情爆发以后,数家科技互联网公司协同政府部门陆续通过数据和技术能力,给全社会带来大量的数据支撑。最典型的实例就是交通部门利用实名制售票的大数据优势,及时配合地方政府及各级防控机构提供确诊病人车上密切接触者信息,把握住疫情恶化的源头,破除信息孤岛。那么疫情防控的关键点在哪里?社区。社区作为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在整个防控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决定性的重要阻击作用,随着疫情发展的走势,我们可以明显看到海量的信息流、数据流、物质流仅靠人力显然不能满足防控形势需要,大数据的智慧整合对其进行了精准管控;各小区疫情防控监测信息平台的应用系统、居民健康码信息系统,特别是复工复产后随着人员的有序流动,一“码”当先、一看一扫,即可动态管理,同时对公共区域、交通场站等人员密集区域红外线体温监测,加强对重点人口的动态监测和行动轨迹追踪,并汇入卫计、公安、民政等疫情防控部门的基础信息库,适时碰撞比对,实现潜在人员的动态识别和管控。智能化的大数据系统在此次疫情防控治理过程中看似“隐形”、实为“硬核”。
三、地方政府疫情防治中的治理失灵
属地责任和大数据的应用如果说是疫情有效防控的关键,那么在重大疫情之下,地区政府的治理失灵使其自身处于舆论的风口。就武汉市而言,当地政府的反映迟滞、黄冈健委的一问三不知、湖北红十字会的口罩风波,一时之间政府以及部分政府官员的负面行为成为舆论的焦点,更有甚者称此次疫情只是政府失职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压死“治理”这一物化的骆驼,是由数个“无效治理”的稻草所积攒的,折射出我国地方治理失灵之不作为。但究其关键所在就是资源治理的有限性和疫情防控的突发性之间的矛盾。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虽然治理资源在不断积累,在面对这场突发性、大规模的病毒性肺炎时,要求国家能够在短时间内动员大量治理资源以“防控”为焦点快速聚合,这显然是有悖常理的,客观而言,地方政府失职行为不容包庇,但就此次疫情应对的后续补救性硬核措施应给予肯定。中国在治理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举全国之力表现出了令人惊异的权威性防控效能,雷神山和火神山的“中国速度”更表现于此。此次疫情,放在任何一个国家疫情规模绝不止于此,当前韩国和意大利疫情即是最好的论证。
四、美英日应急管理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特征,体现着极强的应急管理能力。其体系依赖于决策、信息、执行、保障四大机制来应对危机确保社会运行,其最有特色的即表现在它的决策和保障机制。决策机制是由三个子系统构成:联邦疾病控制预防系统(CDC)、各州医院应急准备系统(HRSA)与地方性城市医疗应急系统(MMRS)。三者相辅相成,各司其职。保障机制则主要以物资保障、资金保障、社会心理保障和职业安全保障构成美国四大保障系统,其中最值得借鉴的是以CDC负责全国药品贮备为核心,各地分布了12个专用药品存放场,每个存放场储存至少84种药品,以此保障12小时内可获得所需药品,最大限度上使得因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而导致物资短缺损害降到最低。纵观此次疫情处理过程中,地方政府特别是武汉市地方政府初期决策失误,导致大范围的感染,同时有些地方政府治理与中央文件背道而驰,“适度与过度”问题层出不穷。再者在疫情发生后,医疗物资极具匮乏,医用口罩坐地起价等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刻反思,我国在以此疫情之后,是否应该优化地方政府公共危机治理防控的充分性和科学性,是否应该建立物资库,“居安思危”不是没有道理。英国和日本在应对公共危机过程中,全民性应急管理教育体系非常值得学习。从年长到幼小全方位普及和培养公众危机意识,日常频繁的培训与演练,同时在义务教育阶段设置互救自救技能必修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因突发应急事件而导致的生命财产损失。在危机教育普及以及技能培训方面,我国的确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
五、后疫情政策先导意识及几点思考
疫情结束后,党政军民学工农,上下东西南北中,都要实时步入这正轨,纵观当前,交通运行和企业复工都在有条不紊地计划内陆续恢复。但是各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性、协同性越来越高,稍有纰漏都可能造成新的更大的损失,对此,各地方之间必须展开跨区域合作,党政机构要开展跨部门合作,相互督促、相互协助。但此次公共危机事件造成的社会信任损害会破坏公众对社会和政府的信赖,影响社会的有序运行,降低公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所以实现信任修复是后疫情时期的重中之重。在此次公共危机事件中,要提高涉事责任主体的危机回应质量,缓和公众的愤怒情绪,同时提高事后追责效率,及时向公众公开追责进程与结果,降低恐慌心理,从而重建稳定的信任共识。
与此同时,这场疫情,也让世界目睹了中国力量的崛起,中国举全国之力应对疫情,强大的动员力量是不可战胜的。此次在疫情面前,显示出我国的战争随行能力,中国国际武汉动员体制向世界展示出无与伦比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空運是日本的四倍、铁路运输是日本的90倍、高等级战疫医护人员和物资的快速配送、数千万人的瞬间移动管制,无一不在向世界展示出中国是强大的具有爆发力的国家。此次疫情虽给中国带来了沉重地打击,也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的一次整体急刹车,但回望中国近代史,此次疫情只是沧海一栗,在困难面前,中国人民永远万众一心,负重前行。
通过此次疫情可以看出,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作为大前方,公共管理就应最大限度上坚守好大后方的工作,虽然当前战疫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期间离不开地方政府及时有效地治理,但决策出错时有发生、地方政府治理失灵问题必须就事论事,不能混为一谈。作为一名公管人,我们必须思考,在这个最能体现国家危难的关头,公共管理发光发热的时候、在这个政府最需要优质的政策建议的特殊时期、我们的声音底气有多少?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相信,在国家愈发强大的同时,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公管人所肩负责任感与使命感不断促使我们去优化、去创新在未来地方治理现代化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所需解答的命题,以更快、更精、更准的治理策略坚实地保障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大的胜利。
参考文献:
[1]王丛虎.关于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的建议[J].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0,02.
[2]张小明.突发事件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