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复制粘贴”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当今教育的现状,教师课上讲的内容,学生需要一字不差地复制下来,然后尽力粘贴到自己的头脑中。学生早已厌倦了这种寡淡无味的课堂氛围和这种枯燥的教学方法。学生本来是课堂的主体,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才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对象。“应试教育”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运用自如,而且也习惯了这种教育模式。新课程改革旨在改变这一现象,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将知识的积累转化为能力的运用,更好地实现学校和社会之间的接轨。初中语文的教学任务比较繁重,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进行新课程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新课程改革 教学方法
新《课标》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习方式纳入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三种方式有机结合,才会到达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师生在课堂上的关系要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自信心,多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在潜意识里意识到自己在课堂上的地位有所提升。多元化教学为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丰富教学内容,寻求新的发现。
一、激兴导入,创设情景
一堂课四十五分钟,要有始有终。导入语是一堂课的序幕,也是一门艺术,它的意义在于是否能引起学生对这节课的兴趣,是否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导入是教师上课之前应准备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尤其是语文课堂的导入语,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将旧知识与新知识联系起来,消除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抵触感。
当然,教师在上课时不仅要合理运用导入语,还要适当融入情境教学。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创设身临其境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被课堂内容深深吸引,可以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自始至终认真专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如此,学生会逐渐爱上语文课堂,爱上对语文的学习。所以,将情境教学法应用到课堂,对孩子们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能够让孩子感受到课堂的精彩,发现语文课的魅力,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如果教师将课堂导入与情境教学相结合,无疑是一种最佳的教学方式。这样,学生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和学习知识,还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情境创设还能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是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科学巨匠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教师制作教学课件时,可用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将文字、图画、声音结合在一起,应用到课堂上,从而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和学习成绩。
二、让学生自由选择课文顺序学习,打破课文由先到后的讲授法
由前到后的顺序性讲授法,一直是语文课堂沿袭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属于“应试教育”和“填鸭式”教学模式,它将学生的思维固定化,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更不利于激发学生潜在的各种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主要就是针对这种现象而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更重视学生对于知识的运用能力,前提是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激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让学生自主选择课文学习的先后顺序,由他们最感兴趣的课文开始教学,将学习的主动权放在学生手里,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体,渐渐地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潜在的各项能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要注意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要多给学生表达见解的机会。
三、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主探究
“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这一理念体现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分组合作学习法。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师可以将观点相似的同学分到一个组内,通过分组合作,每个组派出代表将组内观点表达出来。通过所有同学的参与和表达,可以较为全面地分析知识点,再经过教师的补充说明,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会更加深刻。
语文不是一蹴即成的科目,需要日复一日的积累。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关键,但是,阅读不是指一味地读,而是强调多元化的理解,并通过思考,产生正确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语文浓缩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它的魅力是巨大的,但是也需要学生自主去发现和探索,只有这样才会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阅读有多种形式,这些形式都能带给学生不一样的体验。朗读比较适合语文学习,通过阅读,学生可以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有利于学生理解作品的深层内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范读的形式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
四、师生共同提问,共同解答,完成课堂教学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直接灌输知识点而不教授学生学习的方法,这是本末倒置。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这现象。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将自主、合作、探究三种方式结合到一起。所以,教师需要突破以往的教学方式,不能一味讲解,忽视学生的理解程度。比如,教师在讲授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导入语就可以根据《再别康桥》中的意象进行设计。“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将“柳”这一中华文化传统中的别离意象表达出来,此文中“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一句中的“柳”,可以与以往的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深入理解徐志摩所表达的情感,并结合全篇体会《再别康桥》整体表达的深意。这就是让学生以“柳”为突破口,了解了全文,理解了全篇。一节课如果想要呈现完美的效果,不是靠哪一方的努力就可以完成的,教师和学生的配合才是课堂成功的关键。教师需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热爱教师,尊重教师,课上课下都和谐
相处。
五、巧妙点拨,引导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
新课程改革对传统教学方法产生了极大冲击。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教学模式暴露出太多的弊端。现如今,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将教学的重点从知识的积累转化为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上,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培养。语文中有很多历史文人的知识,既然有历史,就要具有批判性思维,认识问题要全面,不能随波逐流。德国文化教育家斯普朗格曾有言:“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播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学习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为其今后在社会上立足做好铺垫。
六、将“是与否”的评价改为鼓励表扬式评价
学生的心理不成熟,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家长和教师的正确引导。而对他们进行评价是最直接的引导方式,能让他们清楚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正。不过,评价是需要技巧的。学生的心理素质大多不同,教师需要对学生有深入的了解,以便运用正确的评价方式,既不伤害他们那颗幼小的心灵,也让其清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对基础较好的同学,教师要给予一定的肯定;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教师也要给予鼓励和帮助。
总而言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为的是学生能够更好地、全面地发展,以便以后在社会上立足。教师要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和激情,培养学生团队意识以及创新、实践能力,逐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晶《新课标背景下初中作文系统性教学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
[2] 孙晓鸿《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自学能力研究》,广西师范学院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
[3] 余瑞《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知识教学探析》,闽南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学位论文。
[4] 郭丽巍《新课标下初中语文和谐课堂构建探究》,延边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5] 彭晓岚《论新课标下的初中作文教学改革》,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6] 赵维菊《新课标下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实施与评价》,云南师范大学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
[7] 吴雨晗《新课标下初中文学类文本课堂教学研究》,江西师范大学2016年硕士学位论文。
(张静,1974年生,女,汉族,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