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文并举,应对自如

2020-06-09 12:19袁阳梅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相国李子文言文

袁阳梅

文言文在高考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且随着对传统文化重视程度的提升,文言文的比重仍有增加的趋势,因此文言的备考日益重要。笔者认为,文言复习,要紧紧抓住言、文两个方面,二者并重,共同推动,整体进步。

言,指文言词汇含义、用法等语言层面的基本知识。文,指由词汇组成的文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人物形象、情感态度等。文言文的复习,尤其是教材以外的文言文阅读,更需要强化言文并举意识,才能促进文言文复习效率的最大化。

文言文复习,首推历年高考文言文篇目练习。这些篇目,言文兼具,考题虽然以考查文言知识的形式呈现,实际上考查的是学生对文章整体的理解和把握。

下面先就几道高考文言文题目谈一谈全文意识,即上下文语境意识的重要性。

2018年江苏高考文言文考查袁枚的《重到沭阳图记》,要求翻译句子“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句中的“延候”一词,大部分学生译为“邀请等候”,句中这个词当取“迎接”之义。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主要是因为缺少对文章的全面把握,也就是文的意识不足。

联系上文,上一句说“夜阑置酒,闻车声啍啍,则峄亭遣使来迎”,袁枚是前一天来到沭阳,住宿在钱接三家。第二天清早,钱接三“夜阑置酒”—天蒙蒙亮时准备出发。就在这时,“闻车声啍啍,则峄亭遣使来迎”。使者迎接在前,峄亭迎接在后—“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礼数周到,情谊动人。下文所写“彼此喜跃,骈辚同驱”,便顺理

成章。

这里的“延候”是人物的行为,紧承前文的人物活动,如果学生能够注意到前文的内容,了解人物行为,就能合理推断后文的人物活动。教师在复习的时候就要带领学生理清这种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强调句子依托整篇文章而存在,需要通过全文语境来推断字词的含义,从而强化学生阅读文言文时整体把握文章的意识。

2017年全国Ⅱ卷考查《后汉书·赵熹传》,翻译 “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其中的“更道它所欲”一句,学生翻译得五花八门,主要是没有联系上下文,没有了解说话人的立场造成的。

这句话是皇帝对临死时的赵王刘良说的话,是对刘良临终请求的回答,语言简洁,态度鲜明,立场确定。先前的琅邪相李子春“豪猾并兼”,为当地一霸。赵熹上任,抓住李子春的两个孙子干了坏事这个由头,穷追猛打,直到将李子春拘捕拷问,逼得两个孙子自杀。李子春收监,京师几十个权贵为李子春说情,包括赵王刘良。这一切都没有影响赵熹惩治李子春。这样的斗争形势下,刘良临终之际,皇帝来看望他,“问所欲言”,即询问赵王的临终遗言,这时,刘良说:“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不管是为了和赵熹斗到底,还是和李子春交情太过深厚,总之,在临终之际,刘良还是坚持为李子春说情,这便是皇帝說“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这句话的情境。听了皇帝的话,刘良是“无复言”,不再说话了,这是交流结果。联系上下文,可以确定,皇帝拒绝了刘良的要求。那么,逐字逐句推断,皇帝说“吏奉法”,是说赵熹是奉法办事,“律不可枉也”是说律法不能违背,“更道它所欲”是让刘良再说说其他想要的吧。短短一句话,包含了三个层次:肯定了赵熹的做法,申明了办案的原则,向刘良表明了态度。

这句话虽然简短,但是信息量大,是本文的重要语句。考查这个句子的翻译,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理解人物的语言,需要借助上下文确定说话人的态度立场,从而推断句意词义。

2018全国II卷考查《后汉书·王涣传》,翻译“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句中,“荐”是“祭奠”的意思,比较生僻,但是根据上文交代的王涣病卒的信息,可以推断出来。整句话“每食辄弦歌而荐之”的意思就有些让人费解了,理解句中“弦歌”的含义是关键。“弦歌”的常见义项有四种:1.依琴瑟而咏歌。2.指礼乐教化。3.为出任邑令之典。4.指学习诵读。上文说到“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百姓追念王涣的恩德,为王涣在安阳亭西修建了祠堂,“食时”,指吃饭的时候,整句话是说百姓每到吃饭的时候就去祠堂“弦歌而荐之”。那么,结合语境可以推断句意为,伴着礼乐祭奠王涣。百姓如此感念王涣,是因为王涣在任时讲求政治教化,不像其他官吏一样欺凌百姓,是真正的父母官。百姓对他感恩戴德,也就可以理解了。从全文来看,百姓这样的举动从侧面凸显了王涣的为官品德。

这道题目,提醒我们推断人物行为需要联系上文,探究人物行为的前因后果。

2018年的上海卷考查《周鼎传》,更加凸显把握语境的重要意义。原文部分语段及考题摘录如下:

(周鼎)以左布政使调巡嘉湖,湖地剧难治,又多势家豪仆,飞舸肆掠,略无所忌。公一日过乌镇,见拥噪千人,号泣震远迩。询之,曰:“朱家奴掠人也,立捕两奴及舟械至奴犹称相国从者意不下。公弗顾,益尽法惩之,民距跃称快。自是豪强屏息,终公之任,无敢暴掠为非。

语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立捕两奴/及舟械至奴/犹称相国/从者意不下

B.立捕两奴及舟/械至/奴犹称相国/从者意不下

C.立捕两奴/及舟械至/奴犹称相国从者/意不下

D.立捕两奴及舟/械至奴/犹称相国从者/意不下

本段开头“(周鼎)以左布政使调巡嘉湖,湖地剧难治,又多势家豪仆,飞舸肆掠,略无所忌”,交待了事件发生的背景:周鼎来管理嘉湖,此地有很多有权势的人家,有仗势横行的奴仆,在嘉湖之上驾船肆意劫掠,毫无顾忌。一天,周鼎巡视到乌镇的时候,看到众人喧闹。问了才知道,是朱家的奴仆抢人。对应前文的介绍。周鼎当机立断,“立捕两奴及舟”:立即把两个仆人抓到船上。如前所述,这奴仆正是仗势欺人,毫无顾忌;“械至”,惩治的器械到了;“奴犹称相国”,奴仆还说自己是相国的人;“从者意不下”,指周鼎的随从拿不定主意,“下”,意为决定。这里的“从者意不下”与下文的“公弗顾,益尽法惩之”形成鲜明对照:随从的犹豫,是一般人的考虑,普通人的思量;周鼎的不管不顾,是对法律和正义的坚守。这样才会有下文说到的“自是豪强屏息,终公之任,无敢暴掠为非”的良好治理结果。依此推断,正确的断句当为B项。短短的一句话,交代了紧凑的情节,渲染了紧张的气氛,扣人心弦。

要准确理解这句话,需要抓住情节紧凑的特点,依据上下文判断事件中复杂的矛盾关系。

上面几道例题所说到的人物前后联系的行为活动、说话人的立场、人物行为活动的前因后果、事件中复杂的矛盾关系等,都是由上下文语境交代的,是准确判断句意的重要因素。每篇文章里都有不同的语境信息,要做到准确把握,需要我们在平常的文言文阅读中不断强化语境意识,在重视文言文知识的基础上做到言文并举。

言,作为行文工具,是孤立的文言文知识。文,则是有严密的内在逻辑的整篇文言。高考考查的文言文名篇都有规范的言和富有特色的文,是很好的考试材料,更是优秀的文言文阅读材料。所以,我们强调言文并举,以发挥高考文言文篇目的最大效益。

重视言,强调识记文言知识、积累文学文化常识。重视文,强调欣赏精美语段,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认识文中所记人物形象,领悟文学之美等等。这种领悟需要通过思考获得,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加强思维的引导,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质疑、思考的习惯,从而获得领悟。比如以上几篇例文,我们可以带着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袁枚《重到沭阳图记》一文,记自己年老重回沭阳,受到昔日任下百姓的接待的经过。全文看来,袁枚到了沭阳受到了怎样的接待?这次重游,袁枚心情怎样?为什么会这样呢?《后汉书·赵熹传》中,赵熹凭什么能够扳倒李子春?《后汉书·王涣传》中的王涣,百姓对他的爱戴是否过分?《周鼎传》中,周鼎文臣出身,恶霸为什么会忌惮他?……

教材以外,教师还可以推荐课外的文言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这类文章,建议以泛读为主,抓住文本的中心思想,让学生形成较强的文言文语感,提升文言文阅读素养。

在高考文言文复习中,要让学生紧紧抓住言的基础,努力争取文的收获,言文并举,相信在高考文言文中定能应对自如,稳中取胜!

猜你喜欢
相国李子文言文
一次难忘的生日
秋天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李子有多少
奔跑吧!李子柒
一语破迷局
鉴画(小小说)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萧相国世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