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小红
语文和我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具有生动的情境性和丰富的思想性,可以将学生带到丰富多彩的世界之中。此外,语文知识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课堂和社会的联系极为密切。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语文教学和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以生活入手,拓展语文知识,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进而有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一、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初中阶段开展语文生活化教学,可以改变初中生的学习方式。语文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师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语文新《课标》中家庭、学校和社会一体化的教学目标顺利实现。
将生活化教学模式引入初中语文教学之中,有助于学生的良好发展,综合素质得到有效培养,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会积累素材。
在语文教学中积极对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探索,也是实现语文教师良好发展的需要。首先,立足于教学理论的角度,语文教学研究会使教师认识教学中不同因素之间的关系和作用,促使语文教师积极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充分把握语文教学的规律和本质。其次,立足语文教学实践进行分析,教师给予学生引导,并不断反思自己在授课中的表现,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促进自己语文教学水平的显著提升。
二、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1.设计生活化导入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导入环节极为重要。如果教师能在导入环节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之后的教学就可以轻松达到目标了。设计生活化的导入,最重要的是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给学生以引导,让学生积极对语文知识进行探究。
以《济南的冬天》一课为例,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导入语:“同学们,在你们的记忆中冬天是什么样的?你去过济南吗?”如此便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也顺势复习了“对比”的修辞手法。之后,教师说:“提到北方的冬天,我们马上会想到白雪纷飞、北风呼啸的场景。但是,在中国的北方有这样一个地方,不仅夏天的景色十分美丽,冬天也让人流连忘返,那里好像没有风声,沒有寒冷,天气十分温暖,房顶只有一层薄薄的白雪,好似一幅水墨画。今天,老师便带领大家一起走进《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这种导入语将学生的生活体验充分调动了起来,有利于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
2.创设生活情境
知识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这样便能拉近学生和语文知识的距离,营造浓厚的生活氛围,使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水平不断提升。
以《背影》一课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给予学生引导。教师让学生对自己亲人的背影展开想象,然后在课堂中相互交流,之后再开展讨论,在自己回忆的亲人的背影和作者笔下的背影之间展开比较,寻找不同点;或让学生进行写作,描绘出自己亲人的背影,并和同学交流分享,进而针对自己和作者在写作手法方面的相似之处、不同之处展开讨论。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同时还能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3.教学内容生活化
语文知识从生活中来,很多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借助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开展生活化语文教学时,既要尽可能选择适宜的生活实例,将这些例子融入语文知识之中;同时,教师还要结合教学内容将人文思想渗透其中,而不是只把字、词、句、篇的大意灌输给学生。
以《口技》一课为例,本文作者对口技进行了精彩的描述。但对从来没有听过口技的学生而言,自然难以体会这些精彩的描写,也难以体会作者的情感,更难以深刻理解文章的整体架构,其描述的诸多内容也就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脱离。对此,教师在教学前可以先把一段与口技相关的录音或视频呈现在学生面前,以此让学生对口技有初步了解。如果条件允许,教师还可以建议家长带领学生观看民间艺人的表演,到现场亲身感受口技的精彩,如此,学生便能够很容易理解文章的内涵了。
4.设置生活化问题
生活为语文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生活中对语文知识进行学习和探索,利用语文知识把问题有效解决是将语文学好的主要目标,社会实践中有很多与学科相关的知识,将问题生活化是调动学生自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积极主动性,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同时也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应和学生的兴趣点相结合,将课文中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充分挖掘出来,利用生动形象的情境教学展现在学生面前。
以《社戏》一课为例,学生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难以将课文中的一些句子理解到,因为初中生缺乏丰富的社会阅历,他们很难把句子的涵义准确把握到,如“淡黑起伏的连山,仿佛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诸多学生可能很难把这句话的意思理解到,山怎么或跑?为什么会如同兽脊一样?教师这时候要给予学生引导,提示学生,让其密切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此时学生便会想到生活中经常提及的参照物,了解到山是参照物,实际上“跑”的并非是山,而是船,明白作者是想借助这种“快”“慢”文字产生的看似矛盾的用法,把作者此时此刻内容的复杂焦虑的心理充分表达出来。
5.布置生活化课外作业
要想把语文课学好,就必须和生活保持密切的联系。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努力将语文教学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详细来说,语文教师应将生活中蕴含的语文知识充分发掘出来,同时把这些知识和学生在校内外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当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应以课程内容为基础,为学生布置生活化的课后作业,这些作业要具有现实意义,具有较强的生活性。
例如,当学习了《小石潭记》一课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这样的课后作业:利用课余时间实地探寻生活中值得写的人物景观或建筑构造等,并试着进行描述。这种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主动投入到生活之中,并对生活中的新鲜事物进行探寻、观察和描述,在感受生活的快乐的同时,增强自己的观察、理解和写作能力。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生活化教育理念进行应用,既满足了初中新课改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展开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积极更新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运用生活化教育理念开展初中语文教学,充分挖掘生活化的语文教育素材,充分展现语文课程的价值和魅力,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