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一流大学学科发展状况比较研究∗

2020-06-09 03:06彭正霞
高等理科教育 2020年2期
关键词:交叉学科活跃均值

彭正霞

(西安交通大学 政策研究室,陕西 西安 710049)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 “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学科作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培养一流人才的重要载体,学科优势的建立奠定了大学在国际竞争中的有利地位。建设一流大学,应该关注世界一流水平学科的建设。因此,本文试以中国C9高校和美国10所世界一流大学为研究对象,基于权威的科研评价与分析平台——InCites数据库和ESI的学科分类,比较两者在22个学科的科研产出规模、质量、影响力的差距和活跃学科的分布特点,以对我国高校制定更科学、合理的学科发展规划提供借鉴。

二、研究对象和数据来源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中国9所高校和美国10所高校为研究对象。中国高校包括 “985工程”首批建设的9所研究型大学 (简称 “C9高校”),即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由于这些大学基础较好,办学质量较高,又经过 “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是我国大学冲击世界一流的中坚力量。美国高校样本我们选择了10所世界一流大学 (本文简称 “A10高校”),包括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芝加哥大学,这些大学中既有传统综合性大学、全科型大学,也有从单科性技术学院发展起来的理工大学等不同类型高校。在2015年发布的QS世界大学排名中,这些学校的排名介于第1~27之间。

(二)数据来源

InCites数据库是2011年美国汤森路透科技集团,基于世界公认的Web of Science(SCI/SSCI/A&HCI)权威数据库建立的科研评价与分析平台,该数据库是综合了各种计量指标和1981—2014年各学科各年度的国际标杆数据。本文的学科分类主要采用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的学科分类。ESI是指由汤森路透集团的前身——美国科技信息所 (ISI)2001年推出的一项文献评价分析工具。ESI数据库主要涉及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和生命科学、社会科学5个学科门类、22个学科领域,由于 ESI数据库主要基于SCI、SSCI收录的文献进行计量分析,不包括 A&HCI,因而人文学科不在 ESI数据库之列[1]。ESI设置的22个学科具体划分为:农业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化学、临床医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商学、工程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地球科学、免疫学、材料科学、数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交叉学科、神经科学和行为科学、药理学和毒理学、物理学、植物学与动物学、精神病学与心理学、社会科学和空间科学。

本文主要对1998年以来中国C9高校和美国10所高校22个学科的科研实力进行比较分析,因此,研究数据的时间段是1998—2014年;选择了主要用于机构 (大学)评价学科科研的分析指标,主要包括:

(1) 论文数量 (Web of Science Documents):一段时间内被 Web of Science(下文简称WOS)数据库收录的论文数量。

(2)占相应学科领域论文总数的百分比(%Documents in Subject Area): 某国家/地区(或机构)在某学科领域内发表论文数占全球相应学科领域论文总数的百分比。

(3) 学科活动指数 (AI),由Frame1977年首次提出,是机构某学科论文数与全球该学科论文数的相对比值,表示机构某学科论文发表的相对活跃程度。AI的计算公式如下:

当AI=1时,表示该机构该学科的研究成果达到了全球平均水平。如果AI>1则表示该学科超过全球平均水平,学术活跃性强,是该机构的重点发展学科领域。[2]

(4) 被引用率 (%Documents Cited): 在一组论文中,被引用1次及以上的论文数量占该组论文总数的百分比。

(5)篇均被引频次 (Cites per Document(Impact)):平均每篇论文的被引频次。

(6)相对于相应学科领域的影响力 (Impact Relative to Subject Area):某国家/地区 (或机构)在某学科领域发表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与全球相应学科领域篇均被引频次的比值。该值大于1,即表明该组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高于全球相应学科领域的平均水平;小于1,则反之。

三、研究结果

(一)中国C9高校与美国10所高校22个学科论文规模

图1和图2分别是1998—2014年WOS数据库收录中国C9高校与美国10所高校22个学科发表论文数 (均值)和占相应学科领域论文总数的百分比 (均值)。从中可见,中国C9高校的材料科学、物理学、工程和化学学科发表论文占相应学科领域论文总数的百分比 (均值)排在前 4位,分别是 0.55%、0.48%、0.39%和0.38%,其中材料科学、工程和化学学科发表论文数 (均值)和所占相应学科领域论文总数的百分比 (均值)都超过了美国10所高校相应学科的论文数和比例;中国C9高校中发表论文占相应学科领域论文总数的百分比 (均值)排在后5位的学科为:心理学精神病学 (0.03%)、社会科学 (0.04%)、植物和动物科学(0.06%)、农业科学 (0.08%)和经济学/商科(0.08%)。美国10所高校的空间科学、交叉学科和分子生物学和遗传科学3个学科发表论文数占相应学科领域论文总数的百分比 (均值)最高,分别为2.36%、1.91%和1.07%;占相应学科领域论文总数的百分比 (均值)最低的学科为药理毒理学 (0.21%)、材料科学 (0.19%)和农业科学 (0.13%)。

图1 1998—2014年中国C9高校与美国10所高校在22个学科发表论文数量 (均值)

图2 1998—2014年中国C9高校与美国10所高校在22个学科发表论文占相应学科领域论文总数的百分比 (%)(均值)

从发表论文的绝对数量上来看,中国C9高校只在材料科学、工程和化学学科上超越了美国10所高校,其他19个学科发表论文数的均值低于美国10所高校;但是,1998—2014年中国C9高校在各学科上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速。图3是1998—2014年中国C9高校与美国10所高校22个学科发表论文的年均增长率。由图3可见,中国C9高校22学科平均增长率为21.84%,不同学科发展速度不同;美国10所高校平均增长率为4.47%。

(二)中国C9高校与美国10所高校22个学科的活跃程度及演变

图3 1998—2014年中国C9高校与美国10所高校22个学科发表论文的年均增长率

1.中国C9高校与美国10所高校22个学科的活跃程度

AI表示学科的活跃程度,AI=1时,表示该机构该学科的研究成果达到了全球平均水平;如果AI>1则表示该学科超过全球平均水平,学术活跃性强,是该机构的重点发展学科领域。图4比较了1998—2014年中国C9高校与美国10所高校22个学科的AI(均值)。从图4可以看出,1998—2014年中国C9高校的材料科学、物理学、工程、化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和交叉学科7个学科的AI值>1,说明中国C9高校的这7个学科的学术活跃程度强,其中材料科学、物理学和工程最活跃,研究成果远远超过全球平均水平。AI值最低的3个学科是心理学精神病学、社会科学及植物和动物科学,其研究成果远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可以看出在中国C9高校中,人文社科是活跃程度比较低的学科。1998—2014年,美国10所高校12个学科 (空间科学、交叉学科、分子生物学和遗传科学、经济学商科、物理学、地球科学、心理学精神病学、神经系统科学、社会科学、免疫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的AI值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其中空间科学和交叉学科在美国10所高校最活跃,AI值分别为5.7和3.75,农业科学、药理毒理学、材料科学及植物和动物科学是美国10所高校的低活跃学科,AI值分别为0.26、0.34、0.43和0.45。

2.1998 —2014年中国C9高校与美国10所高校22个学科活跃程度的演变

图4 1998—2014年中国C9高校与美国10所高校22个学科活动指数 (均值)

为了进一步了解1998—2014年中国C9高校22个学科活跃程度的变化情况,本文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对1998—2014年中国C9高校22个学科的活动指数 (AI)进行了差异程度检验。检验结果显示,1998—2014年中国C9高校在数学、计算机科学、交叉学科、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科学、免疫学、微生物学、经济学商科及心理学精神病学10个学科的活动指数呈现出显著差异。图5是16年来这10个学科活动指数的变化情况。从图5可见,数学学科的活跃程度呈显著的下降趋势,从1998年AI值为2.49,到2014年下降为0.99,年均减幅为6.85%;经济学/商科、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科学、免疫学、心理学精神病学、计算机科学、临床医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8个学科的活跃程度呈波动上升趋势,但提升程度各有不同,年均增长率分别为 13.96%、12.05%、10.66%、9.27%、9.19%、7.23%、6.85% 和5.35%;交叉学科活跃程度具有较大变化,1998年AI值为2.44,可见当时交叉学科是中国C9高校的高活跃学科,但是,到1999年其AI值直线下滑到0.87,2000年又上升到1.70,其后呈下滑态势,到2003年下滑到0.61,其后持续波动,到2008年下滑至最低点0.52后波动上升到2013年的1.24,2014年又下降为1.11。由此可见,目前我国C9高校交叉学科发展的波动性较大,其稳定性亟待提升。

此外,中国C9高校的其他12个学科的活跃程度没有产生显著变化,发展比较稳定;根据这些学科的变化情况,可以划分为相对高活跃学科和低活跃学科。其中高活跃学科有化学、工程、物理学和材料科学4个学科,AI年均值介于1.68~3.02之间 (见图6);但是这4个学科近16年的活跃程度呈现波动下滑趋势,年均减幅分别为1.08%、1.95%、1.03%和6.29%。低活跃学科有生态学环境科学、药理毒理学、社会科学、神经系统科学、农业科学、地球科学、植物和动物科学、空间科学8个学科,AI年均值介于0.14~0.93之间 (见图7);其中除空间科学的活跃程度呈波动下滑趋势,年均减幅为1.06外,其他7个学科的活跃程度都呈上升态势,年均增幅分别为 5.55%、5.24%、3.80%、3.42%、2.80%、2.29%和1.07%。

图5 1998—2014年中国C9高校学科活动指数显著变化的10个学科 (均值)

同期,美国10所高校22个学科的活跃程度上,只有交叉学科和经济学/商科呈现出显著变化 (见图8),其中交叉学科活跃程度呈倒U型,AI值从1998年2.04,一直波动上升,到2010年达到最高点5.22,其后逐年下降,到2014年为3.19,但依然可以显示出美国10所高校交叉学科的学术活跃性之强,重视程度之高;经济学/商科呈波动下滑趋势,AI值从1998年的2.00,到2014年为1.44,虽然仍超出全球平均水平,但活跃程度已有所下降。

图7 1998—2014年中国C9高校学科活动指数无显著变化学科 (8个相对低活跃学科)(均值)

图8 1998—2014年美国10所高校1个高活跃学科和2个活跃程度显著变化学科

美国10所高校的其他20个学科的活跃程度没有显著性变化,根据这些学科的活跃程度,可以分为高活跃学科、中等活跃学科和低活跃学科。其中高活跃学科是空间科学,其AI年均值为5.70(见图8),并且从1998—2014年年均增幅为2.85%,其学术活跃程度和稳定性甚至超越了交叉学科;中等活跃学科有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计算机科学、免疫学、社会科学、神经系统科学、心理学精神病学、地球科学、物理学及分子生物学和遗传科学9个学科,AI年均值介于1.01~1.89之间 (见图9);低活跃学科有农业科学、药理毒理学、材料科学、植物和动物科学、化学、工程、生态学环境科学、临床医学、微生物学、数学10个学科,AI年均值介于0.26~0.93之间 (见图10)。

(三)中国C9高校与美国10所高校22个学科科研质量情况

图9 1998—2014年美国10所高校9个中等活跃学科

图10 1998—2014年美国10所高校10个低活跃学科

学术论文的引用客观反映了被引论文在科学发展和学术交流中的作用。图11~12是1998—2014年中国C9高校与美国10所高校22个学科发表论文引用率和篇均被引频次。从图11可见,中国C9高校中,分子生物学和遗传科学、免疫学和药理毒理学3个学科的引用率最高,分别为89.98%、89.97%和89.62%;交叉学科、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引用率位居后3位,分别为75.96%、70.84%和68.41%。美国10所高校中,分子生物学和遗传科学、微生物学、神经系统科学和生物学与生物化学4个学科的引用率最高,都超过了95%;数学、社会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引用率最低,分别为83.73%、83.44%和83.44%。中国C9高校与美国10所高校发表论文的引用率在交叉学科、计算机科学和空间科学上的差距最大,在社会科学和农业科学上的差距最小。

学术论文被引用次数越多,说明其科研价值越大,论文质量越高。因此,篇均被引频次被用作观测论文质量的一个更为严格的指标。图12是1998—2014年中国C9高校与美国10所高校22个学科论文篇均被引频次 (均值),从图12可见,中国C9高校和美国10所高校在交叉学科、分子生物学和遗传科学这2个学科发表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均最高;中国C9高校在这2个学科的篇均引用频次分别为35.16和29.80,美国10所高校分别为148.7和83.49;同时,中国C9高校在这2个学科发表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与美国10所高校的差距最大,其他20个学科的篇均被引频次也均低于美国10所高校,其中数学和社会科学的差距最小。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中国C9高校22个学科发表论文引用率和篇均被引频次均低于美国10所高校,中国C9高校22个学科的科研质量与美国一流学科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图11 1998—2014年中国C9高校与美国10所高校22个学科论文引用率 (均值)(%)

图12 1998—2014年中国C9高校与美国10所高校22个学科论文篇均被引频次 (均值)

(四)中国C9高校与美国10所高校22个学科相对影响力及演变

1.中国C9高校与美国10所高校22个学科相对影响力

相对于相应学科领域的影响力 (简称相对影响力)是某国家/地区 (或机构)在某学科领域发表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与全球相应学科领域篇均被引频次的比值。该值=1,表示该机构(某学科)论文的平均质量与世界 (某学科)论文的平均质量相当;该值>1,表示高于世界论文的平均质量,该值<1则表示低于世界论文的平均质量。图13是1998—2014年中国C9高校与美国10所高校22个学科发表论文的相对影响力 (均值),从中可见,中国C9高校中有5个学科的相对影响力大于1,表明在这5个学科中国C9高校论文平均质量已高于相应学科世界论文的平均质量,是较高影响力的学科。其中,社会科学的影响力最大 (1.20),其后依次为材料科学 (1.19)、植物和动物科学 (1.14)、工程(1.03) 和农业科学 (1.02)。美国10所高校22个学科的影响力均大于1,表明美国10所高校22个学科论文的平均质量高于世界论文的平均质量,22个学科都是高影响力学科,其中材料科学的影响力最大,达到2.71,其后依次为物理学 (2.57)、化学 (2.32)、植物和动物科学(2.30)、 空间科学 (2.20)、 计算机科学(2.17)、 交叉学科 (2.13)、 临床医学 (2.12)、分子生物学和遗传科学 (2.10)、数学 (2.09)、经济学/商科 (2.08)、生态学环境科学(2.02)、神经系统科学 (2.01) 等,这13个学科的影响力都在世界均值的2倍以上。

2.中国C9高校与美国10所高校22个学科的累积影响力

上述学科影响力的计算是根据1998—2014年这16年的均值得出的,实际上是进行了一个等值加权,这样的结果无法衡量整个观察期内的学科总影响力。为此,我们选取了InCites数据库的中描述1998—2014年总学科影响力的指标—— “累积学科影响力”。图14是1998—2014年中国C9高校与美国10所高校22个学科发表论文相对于相应学科领域的累积影响力 (均值)。从中可见,我国C9高校中仅材料科学的累积影响力大于1,其他21个学科的累积影响力均小于1,其中最低的学科是交叉学科,仅为0.34,这说明中国C9高校交叉学科的发展有待加强;美国10所高校交叉学科的累积影响力为1.98,是中国C9高校的5.8倍;此外,美国10所高校22个学科的累积影响力介于1.71~2.70之间,走在世界科学研究的最前沿。

图13 1998—2014年中国C9高校与美国10所高校22个学科发表论文相对影响力 (均值)

图14 1998—2014年中国C9高校与美国10所高校22个学科发表论文的累积学科影响力 (均值)

3.1998 —2014年中国C9高校与美国10所高校22个学科相对影响力的演变

1998—2014年中国C9高校22个学科的相对影响力呈整体上升趋势,但是不同学科的相对影响力提升程度有所不同。因此,为了进一步了解1998—2014年中国C9高校22个学科相对影响力的变化情况,本文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对1998—2014年中国 C9高校22个学科“相对于相应学科的影响力”这一指标进行了差异程度检验。检验结果显示,有17个学科的相对影响力都产生了显著的变化。其中年均增幅提升较快的学科有交叉学科和空间科学2个,相对影响力分别从1998年0.08和0.22提升到2014年的0.83和1.04,年均增幅分别达到15.35%和10.22% (见图15);年均增幅中等的学科是生物学与生物化学、临床医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物理学、化学和材料科学6个,年均增幅分别为9.42%、6.06%、5.58%、5.49%、4.93%和4.27% (见图15);年均增幅较慢的学科是药理毒理学、地球科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科学、工程、植物和动物科学、免疫学、数学、经济学/商科和计算机科学9个学科,年均增幅介于2.52%~3.93%之间 (见图16)。

图15 1998—2014年中国C9高校学科影响力显著变化 (年均增幅较大和中等)的8个学科 (均值)

图16 1998—2014年中国C9高校学科影响力显著变化 (年均增幅较小)的9个学科 (均值)

此外,1998—2014年中国C9高校中学科相对影响力没有产生显著性变化的学科有5个,包含社会科学、农业科学、微生物学、神经系统科学和心理学精神病学 (见图17)。

同期,美国10所高校22个学科的相对影响力在相当深厚的基础之上,有的学科进步提升,也有学科呈下滑趋势。对美国10所高校学科影响力变化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检验结果显示,有8个学科的相对影响力产生显著变化,其中学科影响力波动下滑的4个,即数学、工程、计算机科学和交叉学科,年均减幅分别为3.81%、3.66%和2.87%、1.16%,其中交叉学科的学科影响力的变化更具反复性 (见图18);学科影响力波动上升的学科有4个,即空间科学、物理学、微生物学及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年均增幅分别为 3.04%、1.92%、1.02%、1.02% (见图19)。

图17 1998—2014年中国C9高校学科影响力没有显著变化的5个学科 (均值)

图18 1998—2014年美国10所高校学科影响力显著变化 (波动下滑)的4个学科 (均值)

图19 1998—2014年美国10所高校学科影响力显著变化 (波动上升)的4个学科 (均值)

美国10所高校学科影响力变化检验没有产生显著变化的14个学科中,化学、经济学/商科、免疫学、心理学精神病学、神经系统科学、农业科学、社会科学和生态学环境科学8个学科波动下滑,年均减幅分别为 2.01%、1.16%、0.68%、 0.39%、 0.33%、 0.33%、 0.23%、0.17%;分子生物学和遗传科学、材料科学、药理毒理学、地球科学、临床医学、植物和动物科学6个学科波动上升,年均增幅分别为1.59%、1.28%、1.25%、0.67%、0.64%和0.36%。

四、分析与讨论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看出,1998—2014年中国C9高校科研产出规模普遍提升,22个学科平均增长率达到21.84%,但是,不同学科发展速度不同,个别学科如材料科学、工程和化学学科发表论文均值甚至超越了美国10所高校;中国C9高校学科的相对影响力整体上升,不同学科的相对影响力提升程度有所不同;另外,科研质量与美国一流之间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此外,通过对中国C9高校和美国10所高校22个学科发展状况的比较,我们还发现以下两个现象值得关注:

(一)科研产出的规模与质量方面,美国10所高校相对一致,中国C9高校存在不一致现象

根据上述分析可见,近16年来中国C9高校科研生产力显著提升,有些学科如材料科学、工程和化学学科发表论文数 (均值)和所占相应学科领域论文总数的百分比 (均值)都超过了美国10所高校相应学科的论文数和比例。但是,与美国10所高校相比,中国C9高校不仅科研质量有着较大的差距,而且存在科研生产力与科研质量不一致的现象。表1是对1998—2014年中美19所高校22个学科发表论文占相应学科领域论文总数的百分比与篇均被引频次进行的相关分析结果。从表1可见,中国C9高校的22个学科中,空间科学、化学和交叉学科3个学科发表论文占相应学科的百分比与篇均被引频次呈正相关外,其他19个学科都是负相关的,即科研产出的规模与质量之间存在不一致现象,其中有15个学科呈现出显著性负相关,如材料科学(0.48)、生态学环境科学和神经系统科学(0.38)、生物学与生物化学 (0.35)、计算机科学和工程 (0.35)、临床医学 (0.34)、免疫学(0.33) 等。

反观美国10所高校,有13个学科发表论文占相应学科领域论文总数的百分比与篇均被引频次是正相关,其中经济学商科、计算机科学、社会科学、数学、工程呈显著性正相关;有9个学科是负相关,其中神经系统科学和空间科学2个学科呈显著性负相关。

表1 1998—2014年中美19所高校22个学科发表论文占相应学科领域论文总数的百分比与篇均被引频次的相关分析

虽然在科学中也有 “睡美人”,论文的重要性在发表后数十年都不被认可 (没什么引用数),直到有一天有人发现它们与当前的某个活跃又重要的研究领域相关,其引用数突然地直线飙升,论文被唤醒了![3]但是,本文利用中美19所高校,22个学科发表论文占相应学科领域论文总数百分比的均值和篇均被引频次的均值进行分析,从统计意义上来看科研产出的规模与质量的关系,美国10所高校相对更一致,而中国C9高校则存在比较明显的科研生产力显著提升和科研质量相对落后的反差现象。由此暴露出中国C9高校在学科建设和科研发展定位、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问题。科研产出的数量仅仅是反映科研实力的一个侧面,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才是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中国C9高校想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当务之急应该思考的问题是如何通过保证科研质量,提升科研水平,提高科研效率,来切实缩小与世界一流大学实力的差距。

(二)美国10所高校对理学的关注度已明显下降,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关注度稳中有升,空间科学和交叉学科炙手可热;中国C9高校从偏重理工向多极化转变,交叉学科关注度重现,生命科学和医学在个别高校中关注度逐渐提升

高校科研产出规模、活跃度和影响力反映了学科的结构,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美国10所高校数、理、化等理学学科经过长期培育,学科交叉、渗透的基础已非常成熟[4],学科影响力均值都在2.0以上,超过全球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从而美国10所高校对理学领域学科的关注度已明显下降。过去的16年间,美国10所高校对生命科学领域和医学领域的关注度稳中有升,如分子生物学和遗传科学学科是美国10所高校的活跃学科,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免疫学和神经系统科学是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康奈尔大学等高校的活跃学科;这些学科的影响力也相应波动上升,均值介于1.84~2.10之间。不过,美国10所高校中真正炙手可热的学科却是空间科学和交叉学科,这两个学科的影响力虽然在22个学科中分列第5和第7位,分别为2.20和2.13,但是学科的活动指数远高于其他学科,分别达到5.7和3.75,是美国10所高校中100%的活跃学科 (见图20)。

图20 美国10所高校的活跃学科(1998—2014年学科活动指数均值)

与美国10所高校重视空间科学、交叉学科,偏重生命学科和医学学科的布局不同,中国C9高校优势学科布局从偏重于理工向多极化转变,交叉学科的关注度重现,生命科学和医学在个别高校中关注度逐渐提升。从中国C9高校在22个学科的活动指数 (均值)(见图21)可看出。

图21 中国C9高校的活跃学科(1998—2014年学科活动指数均值)

理学领域中:物理、数学在9所高校中都是活跃学科,化学是南京大学 (2.61,活动指数,下同)、浙江大学 (2.37)、中国科技大学(2.27)、 复旦大学 (1.92)、北京大学 (1.81)、清华大学 (1.54)等6所高校的活跃学科。近16年,这3个学科的影响力稳步上升,化学和数学的学科影响力校均值于2007年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物理于2011年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目前,中国C9高校中优势学科布局中理学领域出现数学学科活动指数明显下降,物理学、化学呈波动下滑等现象。

工学领域中:材料科学是北京大学以外8所高校的活跃学科,工程和计算机科学是西安交通大学 (3.56,1.91)、哈尔滨工业大学 (3.23,1.70)、清华大学 (2.85,2.37)、上海交通大学 (2.63,1.76)、 浙江大学 (1.52, 1.44) 和中国科技大学 (1.00,1.05)等6所高校的活跃学科。中国C9高校在这3个学科的影响力稳步上升,其中,材料科学的学科影响力校均值于1999年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工程和计算机科学分别于2007年和2008年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目前,中国C9高校优势学科布局中工学领域具有以下特点:材料科学的活动指数明显下降;工程学科的活动指数波动下滑;计算机科学的活动指数从1998年的0.65上升到2014年的1.62,仍是波动上升趋势。

交叉学科近16年呈U型发展,关注度重现。从当前中国C9高校交叉学科的活动指数来看,只有西安交通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小于1,其交叉学科活动指数年均值分别为0.48和0.16。

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中: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科学、免疫学在个别高校中的关注度逐年提升。根据当前中国C9高校在这些学科的活动指数,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科学是复旦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的活跃学科;复旦大学的活跃学科还有免疫学和微生物学;浙江大学的活跃学科还有微生物学。

猜你喜欢
交叉学科活跃均值
活跃在抗洪救灾一线的巾帼身影
均值—方差分析及CAPM模型的运用
均值—方差分析及CAPM模型的运用
《中医文学杂志》交叉学科征稿函
作为交叉学科的法治文化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中医文献杂志》交叉学科征稿函
这些活跃在INS的时髦萌娃,你Follow了吗?
音乐学副修专业,培养交叉学科人才——「普通高校音乐教育高层论坛」评述
关于均值有界变差函数的重要不等式
关于广义Dedekind和与Kloosterman和的混合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