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电站质量问题根源的系统思考及对策

2020-06-09 01:10张力菠支若楠鲁海望陈昌奇
太阳能 2020年5期
关键词:电站运维质量

张力菠,支若楠,鲁海望,陈昌奇,张 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南京 211106;2.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软科学研究中心,南京 211106)

0 引言

截至2018 年底,我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174 GW,发展速度及成绩令世界瞩目。但与此同时,光伏电站的质量问题也日渐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4 个方面。

1)零部件性能低下的情况日益严重。如组件出现热斑、隐裂、蜗牛纹等问题,背板黄变、开裂,以及支架被腐蚀、抗风能力差等。2013~2014年间,新疆、青海、山东等多地区的光伏电站中出现大量蜗牛纹或闪电纹问题的组件占比较大[1]。2014年鉴衡认证中心对32 个省(市、自治区)的425个光伏电站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建成3 年以上的光伏电站中30%的电站已出现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有的光伏电站在运行2~3 年后,其组件衰减率达到了3.8%~7%,远高于2.7%~3.5%的国家标准;有的光伏电站在运行3 年后,其组件衰减率竟达到68%;而个别光伏电站在运行1年后的组件衰减率竟高达30%[2]。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015 年对13 个省55 批次的光伏逆变器进行了抽查,合格率低于80%[3];2016年第3 批抽查的13 个省52 批次的光伏逆变器中,有6 批次不符合标准[4]。

2)零部件故障频发。通常,光伏电站在运行2~6 年后会进入故障多发期,组件、逆变器等关键零部件的故障占比达90.18%[5]。比如,甘肃金昌、张掖、武威等地的百余座光伏电站均是故障不断,其中某座光伏电站于2012 年投入运行70 台逆变器,到2016 年已有30 台不能运行,其余逆变器也是时好时坏[6]。

3)系统效率低下。我国光伏电站的理论系统效率为80%,而自2010 年以后建成的光伏电站并未达到这一水平,西部地区大型地面光伏电站的平均系统效率约为74%[7]。村级光伏扶贫电站中,仅60%的电站系统效率处于较好水平[8]。华东能源监管局等对安徽省2015 年光伏扶贫工程的质量检查显示,系统效率达到中等及以上的光伏电站仅占73%,系统效率达到中等及以上的户用电站及村级户用电站仅占79.3%及50%[9]。2019 年4 月国务院扶贫办发布的通报显示,第一批国家财政补助目录中的15696 座村级光伏扶贫电站中,约37.1%的电站的系统效率低于80%;系统效率低于70%的电站有1761 座,占比为11.2%;系统效率低于60%的电站有959 座,占比为6.1%[10]。

4)安全事故日渐增多。近年来,山西、北京、山东、江苏、青海等地的光伏电站时有被大风吹倒、起火等事故发生[11-12]。

质量问题会直接影响电站的运行寿命、发电时长及预期收益,进而影响后续的投资及融资;其所引发的安全事故会导致重大财产损失及人身伤亡,此类情况被认为是比“双反”更大的打击,甚至可以说是犯罪[13-15]。遗憾的是,上述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因此,厘清光伏电站质量问题的根源,对于解决质量问题,维持和保障电站的正常寿命、系统效率、期望收益及行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质量问题几乎涉及光伏电站全生命周期供应链的所有环节及众多主体[16-17],在诸多因素相互作用下,其涌现出环环相扣的动态性、非线性、延迟性等复杂的动力学特性,在本质上属于复杂的系统工程问题。

综上所述,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善于处理此类问题的系统思考方法[18],基于整体、系统的角度,从系统结构层面识别并分析光伏电站质量问题的直接、间接影响因素及其因果关系,构建因果环路模型,以刻画和分析其内在影响传导机制,从而厘清光伏电站质量问题的根源,并为解决问题提供决策参考。

1 光伏电站质量影响因素的系统分析

对光伏电站运行的可靠度、系统效率和安全性有影响的因素都可归结为质量影响因素。综合已有研究[16-17,19-20],零部件质量、工程质量、验收评估质量、运维质量、外部环境因素等是导致光伏电站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光伏电站质量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Fig. 1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quality problems of PV power station

1.1 零部件质量

零部件质量问题占光伏电站质量问题的一半左右[21-22],足见其危害的严重性。系统分析从零部件生产到光伏电站应用整个供应链中的相关因素及其造成的影响,可得到零部件质量问题的因果关系,如图2 所示。

图2 光伏电站零部件质量的因果环路图Fig. 2 Causal loop diagram for parts quality of PV power station

对图2 的因果环路进行分析:

1)因果链①:光伏产品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的缺失或不完善[23-24],使企业设计、采购、生产、质量管控等过程缺乏系统的指导依据和要求标准,导致产出的零部件存在瑕疵、缺陷或不合格,并流入市场。

2)因果链②、③:即便是合格的零部件,也可能因为安装施工不规范、不专业,以及物流环节损伤而导致其出现质量问题。安装施工不规范、不专业的作业行为可能直接损伤零部件或产生安全隐患。物流环节损伤是指零部件在装载、运输、卸货、搬运等环节中被划伤、出现内外部裂纹等情况,从而导致出现质量问题或隐患。

3)因果链④~⑥:虽然政策方面大力支持光伏行业,但现在政策面临调整的不确定性,导致行业出现“抢装潮”。为能及时供应零部件,企业易出现重产量、轻质量的情况,这会影响质量管控、产品认证及技术创新的切实推进,进而影响加工、检测等专业技术能力的提升;有的企业甚至销售未完成检测的零部件,功率以小充大,甚至不提供说明书[6],这意味着一些零部件在出厂前就存在质量问题。此外,光伏业的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也导致相关企业的技术能力不足。

4)因果链⑦:《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18年本)》的出台,意味着行业的准入门槛越来越高,但在这之前,由于相关标准不完善等原因,准入门槛较低。另外,虽然《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24 号)、《关于加强光伏产品检测认证的实施意见》(国认证联[2014]10 号)、《国家能源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光伏电站建设与运行管理工作的通知》(国能新能[2014]445 号)等政策要求加强光伏产品的认证,未认证的产品不能进入市场,相关项目必须采用认证产品,并加强质量管理及竣工验收等,但实际存在监管及执行力度不足的情况,导致产业在政府大力支持下迅猛发展的同时,一些技术薄弱、专业性不足的外行或不良企业都来涉足光伏零部件生产或EPC 业务。由于技术创新及专业能力相对不足,技术薄弱的外行企业生产的零部件不符合认证要求或相关标准,而不良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往往采用低质量的零部件,从而可能低价中标。如此增加了行业落后产能,易引起低价恶性竞争,而重视技术与质量的企业反倒处于劣势[25]。即使是品牌承包商,在遇到“抢装潮”零部件供不应求时,也会以“赶工期”为由,将尽快采购到零部件作为首要目的,来不及考虑产品认证及质量问题[26]。以次充好虽不会直接导致零部件质量问题,但其会刺激问题零部件的需求和生产。

1.2 工程质量

光伏电站建设需经过设计、零部件选型及安装施工等流程,而工程质量问题主要归因于设计与安装施工不专业、不规范,以及质量管控不到位,采用了问题零部件,如图3 所示。1)设计质量问题:现场踏勘不细致、不专业,组件、光伏阵列等的布置及安全设计不合理,电站运维考虑不周,无设计图纸或图纸不规范等,会导致出现组件遮挡、无排水系统或排水不畅、安装不便,以及选址不当、设计与现场不匹配、防灾害能力不足等问题。2)安装施工质量问题:工艺不专业,作业粗糙、野蛮,电站建设时无施工图纸或图纸太简单等,导致玻璃被划伤或组件隐裂形成热斑隐患,支架歪斜、配重不足,接线错误,安全防护不规范等问题出现,最终导致组件功率衰减、寿命缩短、安全事故易发等问题。

图3 光伏电站工程质量的因果环路图Fig. 3 Causal loop diagram for project quality of PVpower station

对图3 的因果环路进行阐述分析:

1)因果链①:设计、施工、质量管控、安全等方面技术规范和标准的不足使光伏电站的设计、安装施工等缺乏正确规范的指导,直接导致电站工程质量存在隐患及风险;也不利于电站开发市场准入门槛的明确,给了不良企业谋求低价中标、以次充好的机会,从而导致光伏电站质量问题。

2)因果链②、③:承包商主体难免质量意识缺乏或不足,尤其是在政府大力支持但政策又不尽完善,行业迅猛发展但又存在低价恶性竞争、收益受影响的情况下,承包商主体易重利轻质,从而主观上造成电站设计与安装施工不规范、不专业,存在弱化或省略质量管控、监理环节等情况,必然导致出现工程质量问题或存在安全隐患。

3)因果链③、④:专业人才缺乏影响了电站设计与安装施工的专业性,使设计水平低下,EPC 技术及项目管理能力不足,质量管控不到位,从而导致出现工程质量问题。进行培训或雇佣专业人才可以缓解相关压力,但效果存在时间延迟,且在人才供给不足时这些方式成本较高,故此举可能会因效果不好而得不到一贯执行。

4)因果链⑤、⑥:当相关政策(如补贴政策)的不确定性影响了投资收益时,企业(尤其不良企业)往往通过“赶工期”来争取享受调整之前的政策,这会出现以次充好、偷工减料,甚至使用回收件来控制成本的情况,影响设计与安装施工的专业性和规范性,给电站带来工程质量隐患,同时还会刺激和促进问题零部件的需求和生产。

1.3 验收评估质量

完工后的验收评估是检验光伏电站质量的最后一道保障措施,若在验收评估时及时发现问题,还可以返工整改,否则电站将“带病运行”。因此,验收评估质量也是光伏电站质量问题的重要影响因素,其因果关系如图4 所示。

图4 光伏电站验收评估质量的因果环路图Fig. 4 Causal loop diagram for evaluation and acceptance quality of PV power station

对图4 的因果链进行分析:

1)因果链①、②:除汇流箱、逆变器等关键零部件的运行可靠性、电能损失及系统效率、电气及基础与结构安全等相关技术专业外,光伏电站还涉及电站设计、设备选型、安装施工、运维等管理和经济专业,且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使光伏发电系统涌现出复杂的动力学特性,从而使验收评估标准难以及时跟上光伏电站的迅猛发展,标准的统一性、完备性、具体性等方面的不足也造成,验收评估体系不完善,因此评估时自然可能漏掉质量问题或隐患。

2)因果链③:由于专业人才的缺失,有的第三方评估机构缺乏专业资质,相关专业能力不足,导致其在验收评估时难以发现电站中存在的所有质量问题或隐患。

3)因果链④:对于通过低价竞标、以次充好、偷工减料完成的光伏电站,由于监管不力且不良企业出于成本考虑,可能会与评估机构合谋,直接影响验收评估结果,导致一些质量问题被忽略。

4)因果链⑤、⑥:光伏电站业主/投资者一般不太了解专业知识及关键性能指标,且不易获取电站建设的相关详细信息,因此无法评判工程质量;有的业主质量意识不足,为节约成本而不愿委托专业机构,导致其竣工验收评估往往流于形式。而后续的并网验收跟竣工验收的区别较大,并网验收更多地是针对并网方面的要求。

1.4 运维质量

运行监控与维护贯穿光伏电站的整个寿命周期,在电站质量已定型的情况下,运维对保障电站的正常寿命、可靠性及安全运行、系统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电站故障和安全问题中,运维问题的占比超过1/3[21-22],其主要表现为运维滞后、不专业,不能及时、有效、完全地解决问题。光伏电站运维质量的因果关系如图5 所示。

图5 光伏电站运维质量的因果环路图Fig. 5 Causal loop diagram for operations and maintenance quality of PV power station

对图5 的因果链进行分析:

1)因果链①~ ④:光伏电站业主/投资者为享受优惠政策,使收益最大化,会以最快地速度完成光伏电站的申请、建设、并网这一系列流程,却轻视或忽略了电站的运维。这种“赶建设、轻运维”的意识,使运维标准建设、人才培养及运维资源严重滞后于电站建设。不少电站的客观条件差(如偏远、分散、规模小),或电站在设计时对运维考虑不周,导致后期电站难以或无法运维。比如:电站基座长满杂草,光伏组件被杂草、树枝遮挡,组件积满灰尘或粘上鸟粪,长期得不到基本维护;甚至组件破损、逆变器故障或停机,长期得不到维修。

2)因果链④~ ⑦:运维意识薄弱,往往轻视运维模式与技术的创新、优化。专业人才缺乏,人员专业素养差,对运维认识不足,基本无预防和计划的理念,这都会直接影响运维规划和实际作业;再加上运维标准的不足,使运维大多仅限于查看发电量、简单除尘清洗、去除遮挡等粗浅工作,而相关监测、分析评价、预防和计划维修等高效运维的正常工作较少甚至未开展,更未建立科学的运维体系。人员专业能力不足,实际操作经验欠缺,检测、发现及排除故障的水平偏低。以上因素最终使得运维的系统性、专业性、科学性不足,操作的流程化、规范化、标准化等能力较弱,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水平亟待提升。

为提升运维质量,现实中也出现了不少光伏电站运维管控体系和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以及专业人才的培养[21,27-28],但囿于投入成本加大及时间延迟,其效果远不能满足光伏电站快速发展的需求。

1.5 外部环境因素

光伏电站质量的外部环境影响因素主要来自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不稳定因素、政策因素,以及其他驱动因素等方面,如图6 所示。

图6 光伏电站外部环境影响的因果环路图Fig. 6 Causal loop diagram for external environmental impact on PV power station

对图6 的因果链进行分析:

1)因果链①:自然因素是指源于自然的会对电站质量产生影响的所有要素,如光照资源、风沙/沙尘、湿热/干热、强紫外线、大风、洪水、暴雪、地震等,自然因素造成的影响轻则会磨损、腐蚀组件,影响电站系统效率,重则会直接导致电站坍塌、毁坏、报废。若电站存在其他质量问题或隐患,自然因素的破坏作用就更明显。

2)因果链②、③:人为因素主要是指人为的蓄意或其他冲突的破坏行为,以及操作不当等无意行为,如2018 年7 月,厦门某市民的屋顶光伏发电系统的部分光伏组件被当地城管行政执法局强制拆除[29]。不稳定因素主要是指政治/政局不稳、战争、暴乱、动乱等大规模动荡因素。这些因素可能产生巨大地破坏作用,影响电站稳定运行,甚至让电站直接报废。

3)因果链④:政策因素一般不会直接导致电站质量问题,但其对光伏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比如电价补贴政策促进了光伏装机规模持续增长,同时也加剧了光伏补贴资金缺口的持续扩大,截至2018 年6 月缺口已近500 亿元[30];技术创新支持政策促进了技术进步、提升了电站质量,同时也降低了装机成本。这些结果会促使主管部门调整相关政策,而调整的时间窗往往会导致抢装、赶工行为,会影响工程质量,不良企业甚至可能做出损害电站质量的行为[26]。此时,若相关政策不完善、监管不力,如电价补贴、产品认证及使用要求都有明确规定,但对于如何处理不进行产品认证、不使用认证产品、以次充好的主体却无明确的监管措施,这将导致无法或无效监管,从而侵蚀因果链的正向作用。

4)因果链⑤:技术进步是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驱动要素之一,直接关系到光伏产品生产与应用的成本及质量,除政策、制度外,还受产业及企业发展情况、企业家的认知、投资成本收益等因素的驱动。

2 光伏电站质量问题的根源归结

综合分析图1~图6 的主导因素及影响路径,可以得到光伏电站质量问题的因果环路图,如图7所示。

在涉及的所有影响因素中,人为因素尤其是人为故意因素并非常态;自然因素虽难以避免,但可通过开发建设符合当地环境条件的高质量电站及高水平运维来缓解其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光伏电站质量问题一般可归因于:零部件与工程存在质量问题,而验收评估环节并未发现所有问题,后续运维又难以切实解决运行问题。根源可分为相对被动和主动2 类:相对被动包括标准不完善,培养滞后导致人才缺乏,人员专业素养与技术能力低下等,使零部件设计、生产、物流、电站设计、安装施工、验收评估和运维等相关过程及质量管控的专业化、标准化不足;主动包括有意弱化、忽略质量管控及监理,不进行认证,不按标准生产,赶工期,以次充好,偷工减料,合谋等。2 类根源最终都会反映到光伏企业、承包商、评估机构等主体的决策行为上,这些行为会对质量产生影响。自顶向下、追根溯源可知,在政策驱动的行业发展阶段,是相关标准、准入门槛、政策、监管的不足,投资成本收益及相关主体“唯利是图”的决策属性等多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光伏电站质量问题。

图7 光伏电站质量问题的因果环路图Fig. 7 Cause loop diagram of PV power station quality problems

2.1 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与准入门槛有待完善

我国已初步形成光伏产业相关的标准体系,但其建设与完善跟不上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及技术进步,相关标准的系统性、完备性、细致性、专门性、匹配性还存在不足[23-24,31],使光伏电站全生命周期供应链相关过程及作业的标准化、专业化、规范化不足,过程能力偏低,也难以制定出适合产业发展的准入门槛,监管措施不易细化,从而难以执行,使落后产能进入,从而拉低了产业专业技术能力。无论“浑水摸鱼”的不良企业,还是资质专业的正规企业,都是善于学习的自适应智能主体,会充分利用政策,基于自身成本收益做出有损电站质量的故意或无意行为,尤其在各级政府大力支持、产业迅猛发展、相关资源供不应求的背景下,装机规模大幅增长而光伏电站质量问题日益严重也就不足为怪了。

2.2 政策设计及调整有待完善

从2009 年开始,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促进了光伏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但离高质量发展仍有较大差距,这与政策设计及调整的合理性、前瞻性、持续性的不足相关。比如“金太阳示范工程”采取的装机规模补贴方式不合理,导致企业只管建电站而不管发电,造成“跑项目、骗补贴、次充好”的现象,建成低质量电站[32]。光伏发电上网电价近年来已多次调整,《关于调整光伏发电陆上风电标杆上网电价的通知》(发改价格[2016]2729 号)将I、II、III 类地区不满足备案和并网时间条件的光伏项目的上网电价分别下调了0.15、0.13、0.13 元/kWh,引发了“630 抢装潮”,大量项目集中施工,抢工期、抢并网,变更设计,施工失误,从而导致出现电站质量问题,也使得光伏组件“一片难求”,价格逆市上涨,一些低端组件产能因此死而复生。为了“控规模、提质效”,《关于2018 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发改能源[2018]823 号)进一步调低了光伏发电上网电价,给光伏企业带来了生存压力,不少知名企业的组件产品都被迫降价,低价恶性竞争卷土重来,造成“饿死同行、累死自己、坑死业主”的现象,反而一些低劣企业及产品大行其道,给电站带来了极大地质量隐患[25]。由此可见,政策合理与否及其不确定性将直接影响项目的投资收益,迫使相关主体采取有损质量的故意或无意行为,对光伏电站质量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2.3 监管及执行有待完善

1)光伏电站质量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闭环监管机制有待完善。

2)已有监管政策大多是总体、原则性的规定,缺乏可实际操作、细化明确的监管措施与执行标准,如前文所述的不认证或不使用认证产品的情况就属于难以执行监管的情况[26]。

3)政策及监管一般需要多部门主体协同执行,往往缺乏协调或很难协调,从而导致执行不力(无法、不愿、选择性执行或乱执行),前文曾举例的厦门某屋顶光伏发电系统的光伏组件被当地城管强制拆除便是如此。监管、执行不到位将放大相关标准、准入门槛及政策不完善的影响,使相关主体“放心大胆”地做出损害电站质量的决策行为,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政策监管目标的实现。

2.4 人才培养有待加强

光伏电站全生命周期供应链需要大量的研究、技能、管理等方面的各类型、各层次专业人才,但目前人才培养滞后、供给不足,远不能满足光伏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且企业不易招到并留住合适人才,致使电站建设中存在相关过程不专业、能力不足的现象,导致电站出现质量问题。具体来看,依靠转型成为光伏业专业人才且愿意从事该行业,并非培养人才的主要路径;引进海外人才及自主培养集中于大型企业,但人才少、成本高、难长留,因此并不容易;中小企业多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培养人才层次较低;目前专门培养光伏专业人才的高校、研究所还不多,培养模式与方案也不成熟,专业师资不足,培养人才有限,且人员经验不足,不能直接胜任相应的工作岗位。

2.5 创新仍需加强

研制、设计、安装施工、验收、运维、管控等方面的技术、模式创新,可提供更专业、要先进有效的技术与模式支持,促进电站建设整个过程的专业能力提升,达成更稳定、高水准的零部件、工程、验收及运维质量,从而实现光伏电站高质量、低成本的建设与运维。虽然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规模全球领先,但在高端装备、核心技术、前瞻性、可靠性及质量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这也是加强创新的重要理由。

3 对策及建议

基于上述对光伏电站质量问题的表现及其根源的系统分析,在政策驱动的发展阶段,需要完善相关政策、标准、监管及执行,支持并激励通过人才培养、各种创新来保证、提升质量的积极行为,约束并惩罚“浑水摸鱼、以次充好、偷工减料”等损害质量的不良行为,具体提出3条对策和建议。

3.1 完善政策和标准

1)明确“控规模、提质效”的发展方向,厘清面向合理、持续、可执行等政策设计、调整及执行的要求,避免论证不足、突发性及不确定性,比如电价补贴退坡应考虑装机成本、投资收益等的变化情况,可采用逐年递减、幅度适当的方式,以减少行业冲击、抢装等造成的不利影响。

2)修订、加强、明确、细化光伏电站全生命周期供应链各环节相关标准,与技术进步相匹配并适时调整,以提升生产、设计、安装、检测、运维等作业的专业化、标准化及过程能力,确保质量稳定,促进质量提升。

3.2 强化全过程监管

1)事前:强化市场准入机制,采用较高及差异化的准入门槛,限制不良企业进入市场,淘汰落后产能,适应不同等级、阶段的产品及技术发展,从制造、设计、集成、运维等各环节及主体源头上确保高质量产出,促进市场规范、有序发展。

2)事中:加强光伏产品生产及选用、电站设计、安装施工、验收评估等环节的第三方认证及监理,及时发现问题、整改,消除质量隐患。

3)事后:严格依据标准进行验收,及时发现质量问题与隐患,且不整改到位不予通过;对事中和事后监管发现的不愿整改或多次整改不到位的不良主体,建立“失信黑名单”制度并严格执行,形成质量监管闭环机制。

3.3 加强创新及人才培养

1)持续从政策、投入上支持光伏技术的创新,可组建高级别技术中心或研发平台,识别和把握关键技术及发展趋势,加强“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及国内外交流合作,以促进技术进步及过程专业能力的提升。

2)加强光伏项目商业、融资、工程建设、运维等系统、模式及信息管理的完善与创新,促进项目质量等信息的共享及管理水平、效率的提升,方便相关主体获取和了解所需信息,以做出正确决策,从而引导、倒逼相关主体加强质量、运维意识,积极主动地进行质量保证和提升。

3)从政策上支持光伏专业人才培养,多主体联合建立培养机制,加强培养力度,丰富培养方式,支持更多教育及科研机构开设相关专业、完善培养方案,以扩大人才储备,提升人员专业能力及产出的质量水准。

4 结论

本文简要分析了光伏电站质量问题的现状,采用系统思考方法构建因果环路模型,系统分析了相关影响因素及影响传导路径,并归结了问题根源,最后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研究表明,光伏电站质量问题是主体行为相互影响的综合结果:政策、标准及监管的不足是主管部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行业协会等主体的行为结果,而直接导致光伏电站质量问题的零部件、工程、验收评估、运维等质量缺陷是制造商、承包商、评估机构等主体在政策及监管影响下的行为结果。

需要注意的是,光伏电站质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本文提出的对策属于高度概括,还需进一步分类、分级、细化,以形成明确、具体、可执行的实施细则和措施,才可能真正规范主体的质量行为,有效解决光伏电站质量问题。

猜你喜欢
电站运维质量
高速公路智能运维平台
发改委:加快新能源车充/换电站建设
低影响开发(LID)在光伏电站中的应用
基于BIM的供水管网智能运维管理系统设计
配电线路的运维管理探讨
质量投诉超六成
睡个好觉
电子政务甲方运维管理的全生命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