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美良 (上海市青浦区金泽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201718)
张 琳 胡 永 (上海市青浦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201799)
水稻纹枯病是一种高温高湿病害,主要侵染水稻叶鞘、叶片和穗部等,发生严重的田块可致使水稻减产30%以上[1-2],是当前上海地区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目前,水稻纹枯病的化学防治以三唑类杀菌剂为主,且以保护性杀菌剂和治疗性杀菌剂的复配药剂居多。复配药剂在水稻纹枯病发生的各个阶段均能使用,可降低使用单一杀菌剂带来的抗药性风险,延长农药的使用周期[3]。在此背景下,为明确48%苯甲·嘧菌酯SC等不同复配药剂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笔者在上海市青浦区开展了不同复配药剂的田间药效比较试验,以期为今后水稻纹枯病面上防治或绿色防控示范区安全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现将相关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试验设在青浦区金泽镇王港村进行,试验田土壤为青黄泥,水解氮含量为114 mg/kg、有机质含量为27.58 g/kg、pH为6.79。供试水稻品种为“银香38”,于2019年6月10日机插栽培,试验时水稻生长势良好,田间水稻纹枯病中等偏重发生。
供试药剂为48%苯甲·嘧菌酯SC(江苏七洲绿色化工股份有限公司)、75%肟菌酯·戊唑醇WG(湖南新长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30%噻呋·戊唑醇SC(江苏东宝农化股份有限公司)、24%己唑·嘧菌酯SC(江苏省苏科农化有限责任公司)。
试验共设7个处理,见表1,每处理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每小区面积为50 m2。试验分别于水稻拔节期(8月15日)和破口前期(8月26日)各施药1次,使用台州市路桥盛佳喷雾器厂生产的助丰牌3WBD-20型背负式电动喷雾器施药,各处理施药时每667 m2兑水45 kg。试验前及试验期间均未施用过其他杀菌剂。
表1 试验处理设计
第1次施药当天(8月15日),多云转阴,日平均温度为29.1 ℃,最低温度为26.5 ℃,最高温度为32.5 ℃;第2次施药当天(8月26日),小雨转多云,日平均气温为31 ℃,最低温度为27.8 ℃,最高温度为35.4 ℃,施药后第2、3天有雨。试验期间(8月15日—9月9日)平均气温为26.83 ℃,日最低温度为18 ℃,日最高温度为36.6 ℃,相对湿度为81.85%,雨日为9 d,降雨量为243.5 mm。
施药前调查发病基数;第1次施药后11 d和第2次施药后14 d,调查田间发病情况,调查时各小区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法,每点固定调查相连稻株5丛,记录调查总株数、病株数和病级数,计算病情指数、病指防效,试验数据用新复极差法进行统计分析。同时观察药剂对作物有无药害。
计算公式:病情指数=[∑(各级病叶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叶数×发病最高级的代表数值)]×100,防治效果(%)=[1-(空白对照区施药前病情指数×药剂处理区施药后病情指数)÷(空白对照区施药后病情指数×药剂处理区施药前病情指数)]×100。
由表2可知,第1次施药后11 d,处理(2)、(5)、(6)对水稻纹枯病的病指防效较高,病指防效分别为72.00%、67.42%、76.68%,其余处理对水稻纹枯病的病指防效均在60%以下,经方差分析,各药剂处理间防效差异不显著。第2次施药后14 d, 处理(1)、(2)、(5)、(6)对水稻纹枯病的病指防效相近,均在87%以上,处理(3)、(4)对水稻纹枯病的病指防效也较好,分别为71.94%、75.67%,经方差分析,各药剂处理间防效差异不显著。
表2 几种杀菌剂防治水稻纹枯病效果比较
经田间目测观察,各药剂处理区的水稻均未发现明显的药害现象,说明各药剂在本试验用量下均对水稻生长安全。
试验结果表明,48%苯甲·嘧菌酯SC、24%己唑·嘧菌酯SC、30%噻呋·戊唑醇SC、75%肟菌酯·戊唑醇WG对水稻纹枯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对水稻生长安全,可在水稻生产中推广使用。
在水稻纹枯病防治过程中,施药时间较为关键,第1次施药应在水稻纹枯病尚未发病或发病初期(一般在水稻分蘖末期)进行,且通常在水稻生产上需进行2次施药[4]。本试验期间田间水稻纹枯病发生较重,由于第1次防治时间偏晚,施药后防效一般,但进行第2次防治后,病情明显得到控制,防效提升。故在实际生产中,若遇阴雨天气等因素错过最佳防治时间,可每667 m2用48%苯甲·嘧菌酯SC 20 mL、30%噻呋·戊唑醇SC 20 mL、24%己唑·嘧菌酯SC 25 mL进行2次防治,两次防治的时间间隔在10 d左右。
在水稻生产中,应根据田间纹枯病实际发生情况进行科学防治,特别是在水稻绿色防控区,要根据田间病害的发生程度控制两次施药防治的时间间隔,并合理使用各种复配药剂,以延缓病害抗药性的产生,达到农药减量、农作物提质增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