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如 漆贵忠
【摘 要】义务教育階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活学生的认知,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问题驱动是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方式。本文从有效提问促进学生深度参与的准备策略、设计策略、实施策略、评价策略四个方面,对教师有效提问促进学生深度参与数学课堂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有效提问;深度参与;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3-2099(2020)35-0024-02
Effective Questions to Promote Primary School Pupils' Deep Participation in Mathematics Class
(Chengdu Tianfu New District Educational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China) HUANG Jianru QI Guizhong
【Abstract】The mathematics course at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stage is a basic course for cultivating the quality of citizens, which is basic, popular and developmental. Mathematics teaching activities, especially classroom teaching, should activate students' cognition and stimulate students' mathematical thinking. Problem-driven is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teaching method in classroom teaching.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effective questioning of teachers to promote students' deep participation in mathematics classes from four aspects: preparation strategies, design strategies,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and evaluation strategies.
【Keywords】Effective questioning;Deep participation;Strategy
一、有效提问促进学生深度参与的准备策略
(一)解读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十个核心概念正好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教师以课程标准为参考,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探寻教材是如何建立核心素养与课程教学的内在联系,是把握教材编写意图和结构的前提。
(二)解读知识本质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其本质是度量。基于联系的视角,从同一知识点的不同表征方式之间,从同一表征下系统内部的数系规律等维度探寻知识点之间的线型的包含或相似和差异的蜘蛛网络似的联系,能助力教师更好地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和逻辑联系。
(三)解读核心内容
课堂学习时间是一个常量。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教学的最大效能,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有方。因此,解读教材核心内容,把握每课时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成为教师有效提问的出发点之一。但是,教师日常教学中对核心内容的解读程度太浅,未能精细挖掘,这是教师要正视的问题。
(四)解读学情
要想设计出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效问题,需要完成以上解读,最后解读学情。其中解读核心素养、解读知识本质是知识之上的目标。解读核心内容指向知识目标,综合学情分析,提炼出一节课的核心目标,进而为问题指出明确的方向。
二、有效提问促进学生深度参与的设计策略
(一)提问形式:问题导航,时空留白
指向学生深度参与的核心问题更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所谓“核心问题”是指向知识本质、指向知识结构,基于整体视角的具有板块化,突出认知冲突的问题。其主要手段是通过对比和联想,从教学重点、难点和知识联结点切入,这样可以激活学生的认知策略,点燃学生探究的欲望,是思维的动力,促进学生的深度参与。
(二)提问方式:聚焦本质,关注思维
1.指向算理的探究和算法的归纳——问原理和方法。如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小数的意义(一)》一课。在数系中小数既是分母是10、100、1000……分数的简写,也是十进制记数法的扩充。如何让学生能理解到小数是十进制记数法向微观的扩充呢?可以借助计数器的模型,让学生回顾在计数器上拨珠表示8、86、125等整数的基础上,探究:“你能在计数器上拨珠表示12.5元吗?”这样让学生从小数的数值和表示方式两个维度理解小数的意义,构建出小数与分数、小数与整数的联系,实现结构化的认知。
2.指向知识之间的联系——问相同和不同。如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认识》一课。北师大版六年级上下册《生活中的比》和《比例》用的是同一个情境。但两课的教学目标有什么不同呢?通过比较,很明显《比例》不再是探究图形相似的原因,而应该是如何用数学的方式表达(记录)两张图片相像这一关系呢?让学生经历从生活情境到语言表达,再到图形表征,最后是数学的表达这一逐步抽象的过程。
3.指向元认知——问发现和收获。以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稳定性》为例。“为什么四边形就容易变形呢?如果四边形端点稳固,能变形吗?三角顶点不稳固能变形吗?这是为什么?”有了这样的问题驱动,学生的数学思考才会真正开始,学生才可以感悟到“三条边的长度确定后,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也就固定了”在数学意义上的稳定性。很明显四边形不具备这样的性质。这是从数学角度认识图形的稳定性,而非物理上的稳定性。
三、有效提问促进学生深度参与的实施策略
(一)提出问题+任务驱动
以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古人计数(20以内数的认识)》为例,围绕“如何表示11只羊”这一核心问题,通过四个相关联的子问题——“古人不会数数,怎么表示11只羊?”“如果人们找不到足够多的石头,怎么表示11只羊?”“如果找不到大小不同的石头,怎么表示11只羊?”“如果人们找不到物体来代替,通过纸和笔又怎么表示11只羊?”让学生经历十进制计数法逐渐抽象的过程,感悟抽象度量的本质。
(二)提出问题+质疑互动
按照费曼学习法理论,以演讲(分享)的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习的吸收率最好。如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两位加一位数的竖式进位加法》一课。
教师通过“如何通过摆小棒来说明28+4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分享,互动质疑。
问题1:那个“1”为什么写那么小?问题2:那个“1”为什么写在十位和个位之间,不写在十位上呢?问题3:为什么不写在横线下面,要写在横线上面?
通过建构规范的话语体系,让学生在分享交流中,经历知识呈现、重构和理解应用的过程,让学生结构化的思维形象化、显性思维结构化和隐性思维显性化。
四、有效提问促进学生深度参与的评价策略
(一)教师课堂提问评价
从教师课堂提问的密度、开放度、认知水平、目标维度指向性、传意准确性等视角对教师的课堂提问有效性进行多角度評价。把课堂中的问题可以分为记忆性问题、理解性问题、应用性问题、分析性问题、评价性问题、创造性问题。
(二)学生参与度评价
在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度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受教师的行为所影响,教师可以从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这三个维度对学生的参与方式进行观察和评价。
总之,有效的课堂提问要求教师心中有目标、有学生、有策略。在解读核心素养和知识本质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充足的问题思考时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提出问题后,以任务驱动和质疑互动促进学生深度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深度参与数学课堂学习,形成高效的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杨莹玲.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策略的研究与实施[J].人文之友,2018(12).
[2]杨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策略的研究与实施分析[J].中华少年,2018(35).
(责任编辑 李 芳)